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教学案
考情梳理 考纲要求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江苏卷常设考点。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近年来多采取设定语境、提供近义词,要求选用词语或成语的形式。xx年及以前,均为给出四个句子,要求在具体语境中判断句中成语使用的正误的题型;xx年命题材料改为一段话,要求根据语境从几组近义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成考情提要 语填入语段的空缺处;xx年仍然采用了选填近义成语的模式,但材料由一个语段变为三个独立的句子。xx年与xx年、xx年材料形式相同,考查内容同为“词语+成语”,将成语与词语混合设题,试题也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从总体上看,江苏卷对词语运用的考查,内容稳定,题型在变。 词语包括实词、虚词和成语。实词复习重点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方法是积累和辨析复习重点 近义词。成语的复习重点在准确把握成语的来源、本义、引申义以及使用的对象、褒贬色彩等。难点在对语境变化的把握,对近义词细微差别作辨识和选择。 解答词语题,应注重训练下列能力:①对词语意义的正确理解;②对词语适用对象的准确能力突破 把握;③对词语的感情色彩与句子感情色彩的准确体悟和判断;④辨识近义词的迥异和微别。借助本书《附录》作积累,通过“对点攻关”“单元集训”锻炼和提升辨析能力。
考点1 正确使用成语
教学目标:
1.学习成语的辨析方法,掌握成语使用的方法与思路。 2.准确掌握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内涵;
3.细致了解成语语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用的对象、感情色彩、语体风格等特定指向; 4.辨析成语同语境之间的语法搭配、感情色彩、整体语义等方面的协调问题; 5.学习重点常见成语的使用,考查重点是辨析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 学习难点:
1.容易误解词义、色彩和范围的成语;
2.了解成语的使用对象或范围,并结合具体语境恰当使用。 命题思路:
常用成语含义的正确理解和结合语境的正确使用是重点。 考点精讲:
根据考试大纲,词语部分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E(应用)。正确使用有两个含义:一是准确理解词语,二是正确使用词语。
答题指津
一、熟习成语的有关知识
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的一种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词组。
成语特点意义的整体性(胸有成竹);结构的凝固性(九死一生、鼠目寸光、莫须有、杀鸡焉用牛刀、山雨欲来风满楼);色彩的文言性(如草菅人命、富国强兵。);内容的民族性。
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历史故事(望梅止渴、破釜沉舟);诗文语句(东风压倒西风、老骥伏枥、兢兢业业);口头俗语(一劳永逸、铜墙铁壁、叠床架屋——床上叠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颠三倒四、翻天覆地、利令智昏);外来词(火中取栗、象牙塔——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
成语的构造
联合式:喜怒哀乐;主谓式:叶公好龙;动宾式:独树一帜;补充式:危在旦夕;条件式:不破不立;选择式:宁死不屈;因果式:睹物思人;让步式:罄竹难书;目的式:拔苗助长;偏正式:世外桃源;兼语式:引狼入室;连谓式:手到擒来;其他:慢条斯理
二、明了高考题设误的主要类别
望文生义(火中取栗、炙手可热、百里挑一、坐地分赃——原指盗贼就地瓜分偷盗来的赃物。现多指匪首窝主自己不动手而坐在家里分取同伙偷盗来的财物);
张冠李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忍无可忍、万人空巷、美轮美奂); 褒贬不分(处心积虑、殚精竭虑、雨后春笋、趋之若鹜); 语义重复(莘莘学子、不期而遇);
不合习惯、搭配不当(洗心革面、车水马龙、望其项背、有口皆碑、淋漓尽致); 不合语境(安步当车、偃旗息鼓);
谦敬错位(蓬荜生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洗耳恭听);
自相矛盾(春意阑珊、不足为训——指对事情不以为然,不值得仿效。豆蔻年华)。
成语误用举例
(1)色彩不明 成语从色彩上分为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始作俑者、弹冠相庆、夸夸其谈、连篇累牍、趋之若鹜、蔚然成风、炙手可热、死得其所;)从感情色彩上又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从语体色彩上又可分为书面语和口语。还有性别色彩(豆冠年华、青梅竹马、比翼双飞、举案齐眉、耳鬓斯磨、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相濡以沫)、数量色彩(色彩缤纷、莘莘学子、生灵涂炭)、时态色彩(旗开得胜、萍水相逢、耳濡目染)。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色彩,否则就会误用。如:
A、自从中国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规以来,不少外商蠢蠢欲动,纷纷来中国投资。(xx年北京春....招卷)
\蠢蠢欲动\本指虫子及其它生物缓缓移动。后用于比喻坏人准备进攻或行动。多含贬义。用在来我国投资的外商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B、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
“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用来形容科学家的勇气,自然不当。 C、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多含贬义。 D、最近有传媒说本公司将并入华龙公司,纯属流言蜚语。 ....
“流言蜚语”指没有根据的,多在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用在这里有攻击、指责新闻媒体的意思,显得不够大方、公正。
(2)对象误用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他用。(疏而不漏、美不胜收)如: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骨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指搬运书籍时,(因为书多)把牛累得出汗;存放书籍时,(因为书多)装满了屋子。这里明显是因为不知道使用对象,而把用于书的成语扩大到人身上。
B、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某人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用来形容商品的“热销”是不恰当的。
(3)谦敬错位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抛砖引玉、虚怀若谷、不耻下问、雕虫小技、敝帚自珍)如: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xx年全国卷) .
\蓬荜生辉\表示由于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别人的字画挂在自己室内而使自己非常荣耀。用作谦
词,只能对己。这里犯了谦词敬用的错误。
(4)不合语境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万人空巷、火中取栗、闪烁其辞)。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xx年全国卷)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
B、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 “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巧极其精巧;“苍山”“洱海”并非人工所造,成语使用不合此语境。
(5)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不刊之论、目无全牛、三人成虎、胸无城府、危言危行)。如:
A、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xx年全国卷) ...
\美轮美奂\出自《礼记 檀弓下》,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在句中使用时,由于望文生义,误解成了美好之意。
B、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
“差强人意”意思是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是稍微、较、尚之意,如天气差暖、差可告慰等。
C、很少有人知道,他最近还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又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文字比较艰....深,读起来确实累人。
“文不加点”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指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D、我们上车时,他这个服装个体户非要送我们几套高档衣服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 “大方之家”指专家学者或内行人,属书面用语,如贻笑大方等。
(6)形近混淆 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使用时极易混淆(事倍功半、事半功倍、目不暇接、应接不暇、不以为意、不以为然、无微不至、无所不至)。如:
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负众望,结果落选了。(1997年全国卷) ....\不负众望\意思是没有辜负众人对他的期望,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
不孚众望\混淆了。
(7)特定用法——两用词 有些成语随着语言的演变,形成了固定的常用义,但本义也没有完全废除,只是使用较少。使用时就不能只从常用义入手,以免误用(灯红酒绿、按图索骥、秀色可餐、国色天香、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如:
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
\不三不四\本义是不象样子,后来多比喻行为不正派。在该句中用的是本义,是正确的。 还有些成语使用时离不开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会出错(善罢甘休、同日而语、一概而论、等量齐观等都用于否定句)。
成都五牛俱乐部的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就不恰当了。
复习对策
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况: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一般说来,成语具有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色彩的文言性;内容的民族性。
1.文言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 凝固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副\是\相称、符合\的意思,与\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实\就不是成语。
3. 整体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
2019-202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正确使用词语成语教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