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道解析几何试题所蕴含统一结论的探究
蔡玉书 王 耀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月刊 【年(卷),期】2015(000)007 【总页数】3
笔者研究2015年苏州市高三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测试试题后发现,试卷中的解析几何压轴题与2014年苏锡常镇四市调研试卷的第18题命制背景很相似,解法也大致相同.然而,通过比较还发现,两个问题蕴含着统一的结论.
1 试题再现
试题1 (苏州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第18题)如图1,已知椭圆=1,点B是其下顶点,过点B的直线交椭圆C于另外一点A(点A在x轴下方),且线段AB的中点E在直线y=x上.
(1)求直线AB的方程;(2)若点P为椭圆C上异于A,B的动点,且直线AP,BP分别交直线y=x于点M,N,证明:OM·ON为定值.
试题2 (2014年苏锡常镇高三第一次模拟试题第18题)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B,C是椭圆=1(a>b>0)上不同的三点,在第三象限,线段BC的中点在直线OA上. (1)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2)求点C的坐标;
(3)设动点P在椭圆上(异于点A,B,C)且直线PB,PC分别交直线OA于M,N两点,证明为定值,并求出该定值.
2 推广探究
经研究,以上试题可以推广成:
定理 已知椭圆的中心为O,点A,B,C,P是椭圆上四个不同的点,且B,C两点关于直线OA对称,直线PB,PC分别交直线OA于M,N两点,则OM·ON=OA2.
证法1 首先证明如下引理:
引理 如图3,若点A,B,C是圆O上的三个定点,B,C两点关于直线OA对称,P是圆上的动点,直线PB,PC分别交直线OA于M,N两点,则有=OA2为定值.
证明 要证明,即证△ONP∽△OPM.首先有∠NOP=∠POM,以下只要说明∠OPN=∠OMP即可:设点Q为BC中点,得到,又因为在圆O中,OB=OP=r
,
则
∠PBO=∠BPO
,
且
∠BPO=∠BPC+∠OPN
,
∠PBO=∠QOB+∠OMP,由此可知∠OPN=∠OMP,即△ONP∽△OPM,则有为定值.
这一结论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椭圆中:
设平面上任意一点Q(x,y)经仿射变换T后为Q′(x′,y′),且则进而椭圆C变换为圆O:x2+y2=a2.由于仿射变换下,图形的结合性保持不变,共线线段的长度比保持不变,因此记直线OQ交椭圆C于点A,且OM·ON=OA2. 设B(x1,y1),C(x2,y2),将椭圆和直线联立方程组,得到①,其中②.得到 证法2 设B(acos α,bsin α),C(acos β,bsin β),P(acos γ,bsin γ),则线段BC的中点,则直线OA的斜率为直线OA的方程为① 直线PB的斜率为=
,直线PB的方程为②,同理直线PC方程③
将①代入②解得点M的横坐标为 .
同理可得,点N的横坐标为,于是. 点M,N的纵坐标分别为,所以 将①代入椭圆方程=1得点A的坐标满足 所以于是,
证法3 过坐标原点O作线段BC的平行线B′C′交椭圆于点B′,C′,设,我们证明.设A(x1,y1),B′(x2,y2),则,即,也就是,即① 设P(x0,y0),则由得②
注意到点A,B′,P都在椭圆上,所以 ③
由①②得,即④.同理,若设,则⑤
由Q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再设,下面证明由M,B,P三点共线,得,因为与不共线,于是(m-λ1)=t(λ0-λ1),-μ1=t(μ0-μ1),消去t得,解得.同理,由N,C,P三点共线可得,所以由④⑤得于是,
3 特例赏析
若前文定理中的直线OA与坐标轴重合时,这两种特殊情形的问题也曾出现过. 试题3 (2013年盐城摸底)如图4,直线AB与椭圆交于A,B两点,与x轴和y轴分别交于点P和点Q,点C是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直线AC与x轴交于点R.
(1)若点P为(6,0),点Q为(0,3),点A,B恰好是线段PQ的两个三等分点.① 求椭圆的方程;② 过坐标原点O引△ABC外接圆的切线,求切线长.(2)当椭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