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渐进性与反复性
辨析: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错误,是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中学德育原则:
(1)言行一致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正面说服、积极引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4)集体教育原则 中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明示):摆事实、讲道理,谈话,报告,讨论
(2)榜样示范法(暗示):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
情感陶冶法: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
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隐形课程,潜在课程)
苏活姆林斯:“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运用陶冶法注意的事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5)道德体验法(实践锻炼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学德育的途径:
(1)教学:学校德育最基本、最常用、最实用的形式,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
41
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社会劳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班主任工作
试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②长善就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课堂管理
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课堂管理原则:
1, 了解学生需求
2,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 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4, 建立教室常规
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
42
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二)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良好的班级可以形成一种融洽、和睦、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这有利于课堂管理。
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
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课堂纪律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
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任务/自我 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组合 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生/教师/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43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1. 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 对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 4.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 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6. 建立家庭联系
7.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中学班主任工作
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健康状况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统一科任教师的影响;统一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影响;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对学生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
(8)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基本情况;班级工作内容、要求、措施;主要活动和安排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是集体先前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的学习和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3)
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要培养和树立班干部在集体中得威信,培养他们的服
务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示范作用
(4) (5)
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
集体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感染和激励作用 优秀班集体的培养
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
44
优秀班集体的标准: (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形式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形成期: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2)班集体的巩固期: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特征鲜明地展示出来,稳定下来 (3)班集体的成熟期:班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完全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措施有哪些
答: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通过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具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都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 三、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 四、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