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工具利用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利用策略等。
学习策略的特征
1.主动性,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的使用的。 2.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程序性,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倚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
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 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同样一个策略,年长和年幼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而且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
4. 生成性原则
学习者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这需要高度的心理加工
5. 控制性原则
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6. 激励性原则
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学生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一份努力一份收获。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31
中学生发展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基本特征:连续与阶段/定向与顺序/不平衡/差异 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1依据识记,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绝对优势 2开始探索和发现自我 3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 4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肤浅
5信赖中求独立,出现了对成人的反抗,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
11、12岁到14、15岁,是个体从相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当于初中阶段.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型错综交杂。抽象逻辑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思维。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2)青年初期:
14、15岁到17、1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
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方面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意志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同化,顺化,平衡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已有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
32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该理论是划分学制的基础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情绪种类:激情/心境/应激/热情 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 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② 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③ 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3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丰富热烈:昂扬向上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需要宣泄和表达,情绪活动强烈,一点小事就可以让他们燃气激情,也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备受打击
(2) (3) (4)
情绪和情感容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纹饰现象: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
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容易冲动爆发,但是还是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 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初中: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 中学生情人格发展
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了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 胆汁/多血/黏液/抑郁= 兴奋/活泼/安静/抑制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人格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34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 家庭教养模式
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2.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3. 同辈群体
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青春期)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母亲)0-1.5岁 (2)自主感对羞涩感(父母)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家庭)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学校、邻居)6-12岁(小学阶段) (5)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同伴)12-19岁(中学阶段) (6)亲密感对孤独感(朋友、配偶)成年期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