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分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理Ⅰ教材分析

李晖

(湖南师范大学)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地理I》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们走进地理”,从“说理”的角度,告诉学生,“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做什么”,指导学生,“地理学怎么做”,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学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通过天体系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过程。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征。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地形条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聚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剖析,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则突出地表过程(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素质教育出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这样的教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地理I》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

25%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35%正文地图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右图)。

阅读1 对教材“正文”的剖析

示意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10%照片5%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15%活动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

图 《地理I》教材内容比例结构内容科学严谨。

如,教材“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地

理I》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与此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围绕这一目标,正文教材组织的主要内容

有: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内力与外力;②内力作用(板块运动、构造运动和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对教材“地图”的剖析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读图与制图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在教学中具有“左图右书”的地位。全书地图类型有普通地图(如四川省地形图)、专题地图(如2002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图)和统计图(如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图)。全册共有地图 25幅,约占全书篇幅的5%。地图表现力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清晰易读,既可巩固正文地理知识,又因地图内容的适度拓宽而能提供给学生更为丰富的知识信息,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

如,教材“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对地表形态差异性分布的认识),本节教材安排了两张专题地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和“东非裂谷带示意”。“六大板块分布示意”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板块名称、运动方向、受力方向以及板块生长和消亡边界,其作用是丰富和解释正文——“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东非裂谷帯示意” 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东非裂谷带的位置与规模,其作用是结合实际,通过地图的形式表现板块张裂对非洲地形的影响。两张地图要素简单,凸现主题,起到了丰富正文、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积极意义。

3 对教材“景观照片”的剖析 地理景观照片信息丰富,是对正文文字的说明与补充。教材中精选了大量精美的照片(全书照片37幅),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从宇宙中看到的银河系”、“石英、金刚石、方解石”、“地方性分异景观”、“山区公路”等照片都是照片中之精品,一方面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在“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中,教材共提供了8幅精美照片:峡谷、阿拉伯半岛、华山、日本富士山、地震裂缝、海蚀地形、风蚀地形和梯田。其中阿拉伯半岛、日本富士山、地震裂缝反映的是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阿拉伯半岛照片是尺度较大的卫星影像,用以说明板块性质(如边界)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日本富士山、地震裂缝照片都是内力激烈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峡谷、华山、海蚀地形、风蚀地形照片反映的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梯田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这些照片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写照,极具说服力。并且照片内容丰富,可替代大量的文字描述。从这一角度看,教材中的照片有“一石二鸟”之功效。

4对教材“示意图”的剖析

地理示意图在教材中比重较大,约占全书的10%。示意图是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的直观表现。其效果是既减少了文字数量,又增添了教材的可读性与亲切感,起到了降低难度的效果。设计精巧的地理示意图有:“太阳系”、“太阳外部结构”、“大气运动和等压线的关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不同尺度各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地球表层的差异性”、煤炭的综合利用”,等等。从全书来看,地理示意图不失为教材内容处理的一个亮点。

在“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中,教材共选编了4幅示意图:喜马拉雅山形成、背斜构造、向斜构造和断裂。和照片相比,示意图具有绘画特征,体现编者的主观意志。换而言之,示意图可根据主观需要表达的意愿进行设计。如“喜马拉雅山形成”示意图中的板块运动的方向、“背斜构造”示意图中原始正地形的恢复、“断裂”示意图中岩层的错位等,形象的印证了正文的观点(也可以补充、完善正文表达之不足),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5 对教材“阅读”的剖析

“阅读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延伸以及案例说明。为了加深学生对正文内容的理解,

教材精神选了大量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表1)。这些短文选材紧扣正文,文字活跃,内容生动。和正文相比,阅读材料不应成为考核学生的内容,因此也不会增加学生的考核压力。例如,“化石”、“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1998年长江洪水”、“黄河输沙造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半坡村落”、“农业自然资源与古代文明”,等等,都是较好的教学素材,阅读材料短小精悍,内容表达完整,文字活跃,可读性较强。不少阅读材料同时配有地理景观照片或地图等,表现形式多样,给人印象深刻。阅读教材既能解释和丰富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延展点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不至于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压力。

表1 《地理I》各章“活动”与“阅读”数量统计

项 目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合计 阅 读 延伸 8 4 4 2 18 案例 2 3 5 10 解释 4 1 1 3 9 合计 12 7 8 10 37 思考 3 11 6 1 21 探究 8 11 5 10 34 活 动 实践 6 4 3 1 14 合 计 17 26 14 12 69

关于对“阅读”的定性分析详见表2。全册共有阅读36个,其中第一章“阅读”12个,占全册总量的32.4%;第二章“阅读”7个,占全册总量的18.9%;第三章“阅读”8个,占全册总量的21.6%;第四章“阅读”10个,占全册总量的27.1%。从“阅读”材料功能的比重看,属知识延伸类的阅读18个,占全册总量的48.7%;属知识解释类的阅读10个,占全册总量的27.1%;属案例类的阅读9个,占全册总量的24.2%。无论是从章节安排,还是从功能分类,“阅读”材料的结构与比例合理,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

表2 《地理I》各章 “阅读”统计分析 解释 ·地转偏向力 ·地方时 ·近日点和远日点 ·晨昏线 ·化石 ·常见的沉积物 ·雪线、冰盖 ·自然资源的属性 ·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 延伸 ·探索宇宙 ·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 ·探索宇宙中的生命 ·太阳黑子 ·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 ·磁暴 ·组成地壳的元素 ·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 ·大气的温室效应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运动 ·世界洋流分布 ·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史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人类活动与土壤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复杂性 ·气候变化史的划分 ·中国的自然灾害 案例 ·1998年长江洪水 ·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 ·长江三峡工程综合反映 ·中国燃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华北平原的地方性分异 ·半坡村落起 ·煤炭的开采与综合利用 ·农业自然资源与古代文明 ·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如,教材“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理I》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共选编了4段阅读材料:中国的自然灾害、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这四段阅读材料都是区域案例。通过对区域自然灾害灾情的统计分析,用事实说明正文的观点。例如关于中国的自然灾害,正文的结论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洪涝灾害”。为印证、丰富这一结论,教材精选了2段阅读材料——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其中“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涝灾害”是通过列表的方式,从受灾人口、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倒塌房屋、死亡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方面,统计我国自然灾害灾情。而“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则通过照片、地图等表现形式,系统描述了灾害的主要特点。显然,这两段阅读材料是正文的有力佐证,并且材料“有血有肉”,颇具可读性。

6 对教材“活动”的剖析

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新版教材加大了学生活动的力度,特别是摒弃了过分追求知识点记忆和应试要求,转而设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地理技能的学生活动。全册“学生活动”69处,约占全书35%。从活动类型看(表3),有“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层次看,可分为“记忆”、 “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记忆层次要求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概念、特征及分布。理解层次要求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规律及运用地理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应用层次要求阅读、理解、选择、使用恰当的地理资料,科学有效地判断、归纳、推理、说明或解释地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形成综合的、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的思维方式。

表3 《地理I》学生活动统计分析 思 考 探 究 ·冷锋与暖锋和天气 ·世界洋流模式 实 践 ·水循环过程 ·板块运动方向(亚欧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 记·断层概念与断层线两侧岩石的运 动方向 ·气温的垂直变化 ·太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方式与特点 忆 ·气旋与反气旋 ·生物进化 ·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本类型 ·非洲板块运动与红海形成 ·断层与地形 ·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对流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理·地球与月球昼夜温差的比较 ·水循环的能量 ·宇宙有多大? 解 ·地表太阳辐射 ·不同尺度范围内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 ·成土母质与土壤关系 ·地方性分异景观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为什么平流层适宜于飞机飞行? ·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 ·霜冻出现的时间 ·人造烟幕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 应 “二分二至”的时间变化 · ·土壤厚度的区域差异 ·地域分异规律实例 ·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分异 现象 ·垂直地带性现象与成因 用 ·四川地形与交通布局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水资源利用 ·亚洲冬、夏季季风 ·地球及其它行星特征 ·地球自转速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国际日期变更线 ·恐龙灭绝的证据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 ·陆地自然带景观实例 ·地形与聚落 ·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 ·地壳物质循环与岩石的形成 ·冰川的“力量” ·气温与农业 ·上海气温日变化特征 ·气压带、风带与节气 ·举例说明锋面天气状况 ·锋面气旋与天气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谈天说地”主题班会 ·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速度的计算 ·时区划分方案 ·时区计算方法 ·日期变更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土壤类型比较 ·土地利用 ·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野外采集岩石标本 ·调查家乡的河流 ·观察月相 ·太阳能的应用 ·动手演示昼夜交替 ·地方时应用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对地球公转的意义 ·地球圈层结构 ·调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分析

地理Ⅰ教材分析李晖(湖南师范大学)(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地理I》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4ku35ljx89sc9l3ppnv1xep036fc30198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