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
专项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 【发文字号】国科办社[2017]39号 【发布部门】科学技术部 【发布日期】2017.05.16 【实施日期】2017.05.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通知
(国科办社〔2017〕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各有关单位:
按照《“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等的总体部署,为明确“十三五”期间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技术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特制定《“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科技部办公厅 2017年5月16日
1 / 8
“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时期。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完善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推动防灾减灾领域产业化发展与技术扩散,制定《“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这是一个基本国情。“十三五”期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安全可持续发展构成较大威胁。囯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以来,关键技术研发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成功应用于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的应对。与不断创新发展的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总体上仍是“跟跑”状态,与“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目标与重大战略实施对防灾减灾科技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亟待通过创新发展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和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支持,全面推动防灾减灾领域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需求。
(一)国际科技发展形势
近年来国际社会十分重视重大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高度重视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关键作用,防灾减灾科技迅猛发展。针对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灾 2 / 8
害损失严重的形势,联合国提出了仙台2015年-2030年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在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强调了减轻灾害风险的内容,美国、日本、欧盟均提出了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规划,加大防灾减灾科技投入,持续加强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强化前沿基础研究成果在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系统构建中的应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和技术系列,逐步形成科技创新驱动防灾减灾的工作机制,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科技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防灾减灾战略做出重大调整。强调全面建设社会的灾害弹性,加强灾害的治理能力建设。由强调减轻灾害损失和灾害应急转向强调灾害风险管理、灾前预防和社会灾害弹性。更加强调综合防灾减灾和全球联合减灾,强调科学技术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美国、日本等相继实施了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大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并采取强有力措施促进防灾减灾技术应用与扩散。
2.通过科技创新,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基础。通过重大科研计划加强基础研究,强化监测预报的理论基础,逐步形成重大自然灾害孕育发生的基础模型系列,从根本上提升预测预报的科学性。关注重大自然灾害链的形成过程,重视灾害发生的机理和规律研究,加强早期识别、预测预报预警等方面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3.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升级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技术体系。基于基础研究成果,综合利用天地空观测技术创新,融合高效数值模拟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持续更新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实现监测手段现代化、预警方法科学化和信息传输实时化,不断提升监测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完善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制定风险评估技术标准和规范,依托基础研究和监测预测技术创新成果,综合应用计算机、遥感、空间信息等创新技术成果,不断完善重大自然灾害危险性、损失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完善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 3 / 8
(二)我国科技发展现状
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持续的科技投入,我国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机理和演变规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灾害监测预测预警、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应急救灾、恢复重建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遥感、卫星导航与通信广播等技术在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了重大自然灾害机理研究和灾害链的基础研究,推动了地震中长期预测、地震预警、滑坡预警、强台风路径预测等方面科技水平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预测预报科技水平,但在监测预测预警的物理模型支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在地震预测预警及风险防控技术、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工程治理技术、全球/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及客观化预报技术、快速精细化洪水及干旱风险评估和情景分析技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研发了一批防灾减灾专用装备,专用软件,制定了一批行业或国家标准、规范和技术指南,提升了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应急救援支撑能力。
3.依托国家科技项目,形成了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带公里网格地震应急专门数据库,建立西部部分省份地质灾害数据库,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气象观测资料集,形成依托水文监测站网和干旱监测技术系统的数据集,初步建立了重大自然灾害综合数据库和综合灾害风险数据库。
4.建设了首都圈等地震预警示范基地,在东川和天水建立了特大地震风险评估示范区,在四川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建立了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基础、专业监测预警预报为核心的群专结合预警示范区;绘制完成8个试点省(县)的暴雨洪涝、干旱和台风灾害风险区划图;在4个省(自治区)8个重点县开展了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关键技术应用示范。 4 / 8
5.防灾减灾各部门积极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了对已经建成的国家重
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的扶持力度。组织实施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防灾减灾领域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队伍。基于各种原因,建设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目标没有实现。
(三)我国科技发展需求
科技创新是支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键和基础。“十三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加大防灾减灾科技投入,以防灾减灾业务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防灾减灾创新链、业务链,开展重点研发。
1.自然灾害的前沿基础研究依然滞后,缺乏解释灾害孕育发生机理的理论体系、基本物理模型与模式,具体体现在尚没有形成板块边缘相互作用、大陆变形和断裂带深部力学演化的完整理论体系和物理模型系统,危险性预测与风险评估技术基本依赖经验统计;由于缺乏海陆空多尺度耦合的理论体系,天气预报模式体系方面与国际上有较大差别,长期受制于人,制约了精细化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在重大活动安全保障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2.重大自然灾害危险性和风险信息是灾害预防的核心信息,对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对重大自然灾害危险性预测和风险评估的精准性、灾害情景构建真实性、预警时效性及灾情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等方面,难以满足“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需求,特别是现有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城市城市群、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应对单灾种巨灾和多灾种耦合并发的复杂情况。
3.灾害情景构建是采取有针对性备灾措施的关键依据,由于缺乏理论体系、物理模型指导和高效数值模拟等技术应用,凭借经验统计推测的灾害情景与真实灾害情景差别较大,难以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风险排查和备灾工作。在地震预警技术方面,虽然事件检定速度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但灾害过程和结果预测的准确性及灾害警示信息的针对性方 5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