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整体上有一定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也有一定顺序性。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启示:人的发展顺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尊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
2.…………………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此为阶段性。
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学生的发展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跳一跳,摘个桃)
3.…………………不平衡性: 表现: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同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相反。……心理学家劳伦兹据此提出了“发展关键期”的概念: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称为敏感期、最佳期。此时,对个体某一方面的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反之错过了关键期,效果可能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4.…………………互补性: 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之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或者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的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
5.…………………个别差异性: 概念: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表现:首先,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VS大器晚成);其次,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再次,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另外,也表现在群体之间(男女性别差异)。
据个体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a.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b.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个体身心 表 现 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 发展规律 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量顺序性 地施教,拔苗助长、陵节而变到质变的过程 施都是违背该原则的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阶段性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 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 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把握施教的关键期,视时而不平衡性 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都是不平衡的。 教、及时施教 包括生理和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和心理互补性 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之间的互补 性别差异、不同个体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个别差异性 和水平之间的差异、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存因材施教 在差异、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论述题:
1.联系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谈谈当前对中学生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生的教育应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坚持面向全体中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地得到发展。
(1)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生活要有节奏; (3)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
(4)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性道德、性法制的教育; (5)重视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亡事故; (6)加强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7)重视人生观教育。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目的
★一、概念: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名词解释 二、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a.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b.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教育目的体现的。
(二)作用……填空、选择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 …………对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 …………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4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题、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名词解释
(三)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名词解释 (ps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的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Ps: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a.方针包含的内容比目的更多些;b.“目的概念”,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办教育方面“更突出。)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五、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一)个体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
(二)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简答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素质。
Ps: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义现建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义世界建接人。
(二)素质教育(全重点)……论述题
1.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名词解释
2.意义(why开展素质教育):
a.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b.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 c.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3.内涵、特征……论述题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个性发展的教育
(4)……………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4.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节 教育制度
一、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有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名词解释 (ps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主体)。
★二、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注意与教育目的的比较)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填空、选择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 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代学制。“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的“壬戌(xu)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首次划分学校教育阶段)。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2010年6月2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据此:今后一
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填空题 Ps:《中长期……规划》中要解决的问题有:择校问题、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特殊教育问题。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 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改革)任务(趋势):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进代学制。
(二)现代教育制度(学制)的发展趋势……简答题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以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7.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Ps: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X<50%属于大众化阶段;>50%属于普及教育阶段) 题目:
1.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 2.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西方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单轨制、双轨制、分支型学制(产生于前苏联)。
4.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概述:
(一)概念: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199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 教师是教育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发展历史:
1、非职业化阶段: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之后。
2、职业化阶段: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春秋战国的“士”堪称中国第一代教师群。
3、专门化阶段:该阶段以专门培养教师机构的出现为标志。最早的示范机构由法国1681年兰斯创办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我国最早出现于清末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其中的师范院为最早的师范教育。
4、专业化阶段:1966年巴黎会议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资格考核制度 1995年《教师资格条例》
★二、教师的职业特色(特点):
教师角色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具体: 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角色;6.研究者&学习者角色 ★新课程倡导的师生角色教师角色: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
征。 其内涵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品德形成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引导学生向更高目标前进。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