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地貌学课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 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①内外营力 内营力 外营力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球外部太阳能、动能 流水、冰川、风力、海浪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②地质构造和岩性

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形成多类构造地貌,如褶皱、断层等。

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 ③内外力作用时间

内外力作用时间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高原 外力 山区 外力 丘陵 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1.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 ①西周:《诗经》“岗”(丘陵)、“塬”(平原)、“湿”(湿地) ②战国:《禹贡》九州山川大势、土壤类型 ③北魏:《水经注》黄河、长江及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地形、气候等特征。 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溪水侵蚀、搬运与堆积三者作用关系的描述。 ⑤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区域特征的记载。

⑥清初孙兰《柳庭舆地偶说》触及内外力作用并指出人为作用。 2.近代地貌学的发展 ①(美)戴维斯:

观点:a.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

b.认为地貌发育的要素有三:构造、营力、时间 缺点:思想方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向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②(德)彭克《地形分析》 a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的产物

b研究地貌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之间的相互关 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

c地貌分析的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3.地貌学的现状

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定性描述转入数量分析和定量研究

②我国地貌学的研究对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③产生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三.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1.在农业方面:运用地貌学可以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围海造田等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并提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依据。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利工程中有关水库及坝址的选择,交通运输线的选择等方面均必须运用地貌知识。

3.在找资源方面:沉积沙矿如金、金刚石、铂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作业1:举例说明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 构造地貌(一)

一.构造地貌的概念和等级类型

1.概念: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称之构造地貌,又称之内营力地貌 2.等级类型: ①最高一级:全球构造地貌,形态是大陆与洋底。 ②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指大陆上褶皱山脉、高原以及洋底中的洋中脊、海岭和深海平原。 ③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指由褶皱、断层和火山作用造成的地貌。 二.全球构造地貌的基本形态和地壳特征及成因 洋底 陆地 均海拔 3800m 850m 所占面积 55% 29% 地壳物质 玄武岩 花岗岩 过渡性 地壳厚度 地壳密度 内外力作用关系 以内力作用为主 以外力作用为主 内外力、大致均等 很薄5-10km 较大 较厚 35km 过渡<30km 较大 过渡性 大陆边缘 <1500m 16% 1.三大地貌形态的地壳特征比较;见上表 2.成因: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用地壳均衡理论来说明:大陆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而洋壳则通过其密度较大补偿其厚度深薄所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性。 三.三大结构活动地貌带的特征及其成因 1.三大结构活动地貌带共同特征: ①地形高差起伏大; ②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变质。 ③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地震发生频繁。 2.成因:运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①整个岩石圈由六大板快组成,太平洋板块属洋壳; ②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板块彼此碰撞易形成巨大山脉。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板块彼此张裂,易形成裂谷或海洋。 ③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易形成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

构造地貌(二)

一、洋底构造地貌的类型 1.大洋中脊及特点

①长达8万km,宽达1000km,平均海深2000-3000m ②洋脊两侧坡度平缓,与大洋盆地没有明显界线。 ③洋脊通常位于大洋中部,但与太平洋脊侧为于东侧;

④洋脊顶部为洋脊裂界,是玄武岩浆喷发活动带,并伴有浅源地震。

⑤洋脊裂界并非完全连续的,而是被转换断层错开呈不连续段落。 ⑥离洋脊裂谷愈远,洋壳和上覆的深海沉积层也愈老。 ⑦洋脊上缺乏深海沉积物,没有了原始地形。 2.大洋盆地及组成

①海岭:按成因 a.火山海岭 b.断裂海岭 c.陆壳海岭 ②海沟:地球表面最低地方,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 ③深海平原:又称海盆。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的类型 1.稳定的大陆边缘及分布地区

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边缘较典型,也广泛出现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围。 2.活动大陆边缘及分布地区、类型 ①集中分布在太平洋周围,还有西印度洋群岛和南桑德奇群岛、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 ②类型 a安第斯型:由海沟和陆缘山脉组成 b东亚型: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 陆缘弧:位于弧后盆地(大陆架),基底具有陆壳性质 东亚型 边缘弧:弧后盆地具有洋壳性质,岛弧具有陆壳性质 洋内弧:弧后盆地和岛弧具有洋壳组成性质 三.三大陆地构造地貌区的成因及实例 1.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类型 新生代褶皱山带 大陆裂谷带 成因 板块相互碰撞 陆壳受张拉作用 实例 阿山、喜山 东非大裂谷 2.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类型 成因 实例 褶皱块断山脉 古生代的褶皱运动,中、新生代 天山、秦岭、乌山、阿山 板块内部的块断活动 断块山与断陷谷 新生代的块断活动 太行山、贺兰山、汾渭谷地 3.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低山、高原、平原、丘陵 四.陆地构造地貌类型、成因及特点 类型 成因 特点 地表起伏大,海拔1000m以上 山地(山脉) 构造抬升运动和外力张裂侵切 高原,平原 盆地 构造抬升运动和微弱外力侵切地表起伏小,高原海拔1000m以(平) 上,平原200m以下 构造升降差异运动的产物 海拔不定,四周高中间低,盆地内部起伏小 五.三大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1.断层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①断层崖:断层一侧地盘抬升后,受风化侵蚀沿断层发育的陡崖。

②断层线崖:断层线两侧岩石抗风化侵蚀能力差别,使得一侧为谷,另一侧为山 ③断层谷:断层带受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发育成谷地。

④掀斜山:断层上升盘翘起而成山体。 2.褶皱地貌:

⑴单斜地貌成因及类型

①成因:褶皱使岩层呈倾斜状,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 ②类型:a.单斜山 b.单倾谷 c.单面山 d.猪背山 ⑵背斜和向斜地貌类型

①顺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②逆地形: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⑶穹窿山地地貌:见图2-23 3.火山与熔岩地貌

①火山地貌:a.火山口 b.火山锥

②.熔岩地貌:a.熔丘岩 b.熔岩垄岗 c.熔岩台地或高原 d.熔光隧道 e.熔岩堰塞湖 作业:简述地质构造地貌的类型及成因

第三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一)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 1.风化作用的概念:

引起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作用称为风化作用,其实质是岩石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环境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2.类型

①物理风化作用 ②化学风化作用 ③生物风化作用 此三种风化作用是彼此相关连的。 二.物理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引起变化作用的因素 1.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过程,一般不会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的风化作用称之物理风化作用。

2.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原因

①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最常见于花岗岩矿带地区。 ②外来晶体在岩石裂缝中的伸胀作用(冰楔作用):最常见亚寒带潮湿地区或高山顶部雪线附近。

③因温度变化而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作用:最常见于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 ④生物活动对光的机械作用的影响(根劈作用)。 三.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影响因素及类型 1.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

地表岩石在水、大气、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因而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使岩石变化上层,此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2.影响化学风化的因素:水、大气和温度 3.化学风化作用的类型

①溶解作用:水对矿物的直接溶解。

②水解作用:矿物与水发生反映而分解的作用。如长石的水解反应: K2OAl2O3?6SiO2+3H2O Al2O3?SiO2?2H2O+2KOH+4SiO2

③水化作用:水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化合,形成新的矿物。如硬石膏的水化: CaSO4+2H2O CaSO4?2H2O

④碳酸盐化作用:碳酸与岩石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形成碳酸盐,如CaCO3的碳酸盐化: CaCO3 +H2O+CO2 Ca(HCO3)2 ⑤ 氧化作用:如

2FeS2+7O2+2H2O 2FeSO4+2H2SO4 ⑥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多种酸性化学物,对岩石起着强烈的腐蚀作用。如:4FeCO3 +O2 +6H2O 铁细菌作用 4Fe(OH)3+4CO2 四.风化光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光。 2.特征:①厚度上的差异性,如寒冷地区厚度薄;

②平面形态上的多样性,如面状、线状; ③分布上的地带性 a.垂直地带性:上而下分为六带

土壤层(熟风化带) 风化土层(全风化带) 风化碎石带(强风化带) 风化块石带(弱风化带) 风化裂隙带(微风化带) 原岩(无风化) b.水平地带性

高山寒冷气候区 碎屑型风化壳 温带森林气候区 硅铅—粘土型风化壳 温带草原气候区 硅铝—碳酸盐风化壳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区 硅铝—氧化物—碳酸盐型风化壳 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区 铁铝—红壤型风化壳 五.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影响发育的因素 1.风化壳发育的阶段(以岩浆岩为例)

①物理风化为住的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为住,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光 迁移少,形成岩屑型风化壳

②化学风化为住的阶段: a.早期阶段:风化壳土质呈黄—灰黄色,形成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和硅铝—碳酸性风化壳。 b.中期阶段:风化壳富含腐蚀质,大多呈灰色,形成硅铝粘土型风化壳、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

c.晚期阶段:风化壳呈红色,形成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 2.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①气候条件:最普遍最主要的因素

②地貌条件:山区和地形地试地区有利于发育,而 平原、鞍部以及平坦地区有利于风化壳发育。 ③岩性和时间

作业:简述风化壳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发育的因素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二)

第二节 坡地重力地貌 一.坡地重力地貌的概念及引发营力

1.概念:坡面上的风化碎屑物、土体、岩体在重力和水分的作用下,以单个落石、碎屑流或整块土体、岩体沿坡面向下运动所形成的地貌。

2.引发动力:重力、水分、风、生物、冰川、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力和水分。

二.块体运动的力学分析

1.坡地表面上土粒岩屑或石块的运动受力分析 2.块体运动的整体位移受力分析

当①K=1时,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②K<1时,块体处于不稳定状态; ③K>1时,块体处于稳定状态。

工程建设一般利用的安全系数:K=2-3

地貌学课件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①内外营力内营力外营力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能、动能流水、冰川、风力、海浪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②地质构造和岩性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44w16llig2xzhu2kzn0175lm26knl009w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