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课程学习笔记
第一讲 导 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金融学?
▲《金融学》的研究范畴在经济生活中具有极端重要性.
▲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需要通过学习《金融学》来取得科学的认识. ▲ 学习《金融学》可以为深入学习经济类各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教学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阐述货币银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运动规律; ?客观介绍世界上主流金融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实务运作的机制及最新发展;
?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金融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课程研究范畴的界定
?中国字的“金”与“融”组成的“金融” ?汉语“金融”一词的考证
?专业术语中使用的“金融”口径
?我国目前使用的两种口径:宽与窄的口径 ?西方“Finance”一词使用上的三种口径: 宽、中、窄口径; ?中西文口径的比较
?采用宽口径的金融理论研究范畴,可以理解为: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活动的集合。 ?是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传统金融与现代金融的聚合体 ?现代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有: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与汇率;
——由信用活动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及其形式、工具与利率;
——金融机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管理性机构和中介服务类机构;
——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 市场,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场,黄金市场等等;
——国际金融关系;
——金融总量和调控机制、监督与管理制度。
四、金融学的基本框架与视角把握
★基本范畴:货币,信用,金融,利率,汇率 ★微观运作: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
★宏微观联接:中央银行与现代货币创造 ★宏观均衡:货币供求, 总量均衡与失衡, 内外均衡,货币政策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中亟待研究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
★金融学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1
货币、信用、金融机构是金融学的基本支柱。 金融市场是金融要素的活动空间。
金融总量与调控监管涉及金融学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金融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关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经济关系。
五、如何学习金融学的几点体会 ★科学的思维方式
☆避免两极式的绝对化思维定式 ☆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从发展和动态的角度来学习
☆在掌握“三基”的基础上勤于思辨 ★良好的学习方法
☆自学与听课相结合,以自学为主; ☆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精读为主; ☆预习与复习相结合,以预习为主;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关注现实; ☆接受与探索相结合,勇于创新.
二、案例收集(通过浏览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教材、教师、课件等媒介收集有趣的案例) 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最后统治,制止法币带来的金融危机,强行发行金圆券。金圆券开始发行的面额分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五种,发行总额定为20亿元为限。以金圆券1元这和300万元的比率,收兑贬值的法币。黄金每两兑金圆券4元,白银每两兑金圆券3元,银币每枚兑金圆券2元。至1949年6月,金圆券的发行面额为1万元、5万元、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且还印制了500万元券,但来不及发行。发行总额为130余万亿元。黄金每两兑金圆券900亿元,银币每枚兑金圆券10亿元。由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短短10个月,黄金价格涨了45000万倍,银
2
元价格涨了5亿倍,其他物价所涨倍数,也与金银不相上下。从这一组数字可以看出,这种极度违背货币流通规律的货币必然是短命的货币。至1949年6月22日,金圆券在出台10个月后结束了它的短暂生命而宣告终结。
本章学习总结
第二讲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主要讨论的问题:货币基本理论 ☆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形式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界说 ☆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 二、若干基本概念的识记
●一般等价物(Universal equivalent)
从商品界分离出来专门充当其他商品统一的价值表现材料的特殊商品。 ◎一般等价物是交换发展的结果
◎一般等价物只有固定在某一商品上时才转化为货币 ●币材(material of money ) 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 ◎要从货币发展史来观察; ◎商品交换对币材有内在要求; ◎币材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 ●铸币(coins)
由国家准许铸造的合乎规定重量和成色并具有一定形状的金属货币。
3
◎世界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中国春秋初期约公元前800年的布币,刀币,铜贝。 ◎铸币的发展有一个从足值到不足值铸币的过程。 ●纸制货币(paper money)
流通中用纸制作的货币符号。
◎纸制货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纸制货币的历史发展。
◎纸币流通规律:纸币发行量决定于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 单位纸币代表 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金属量 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信用货币(credit money):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主要以银行券,汇票,支票、存款货币等形式存在。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直接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中。
◎信用货币的特点:货币本体几乎没有价值;是作为代表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凭发行人的信用流通。
◎信用货币的意义:便利了商品交换;节约了流通费用;克服了币材供应与交换发展的矛盾,并成为利用银行创造购买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使货币与信用融为一体,促进了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银行券(bank notes): 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 ◎银行券的作用。
◎银行券最早出现于12世纪,经历了由完全兑现→不完全兑现→完全不兑现的发展历程。 ◎银行券的发行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发行到由中央银行集中统一发行的过程。 ●现金(cash),亦称通货(currency):
指由政府授权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和硬辅币,是一国的法偿货币。 ●存款货币(deposit money):
在存款货币银行帐户上可使用支票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电子货币(electronic currency):
以电磁信号为载体的货币存储于银行电子计算机系统内可利用银行卡随时提取现金或支付的存款货币。
●主币(standard money): 即本位币,是一个国家(地区)流通中标准的基本通货,也是法定的价格标准。主币为无限法偿货币。 ●辅币(fractional currency):
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是本位币的等份。辅币为有限法偿货币。 ●法偿货币(legal money)
国家在法律上赋予强制流通的货币。
◎法偿货币的支付能力分为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有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某种货币只有有限的支付能力,若一次性支付时超出规定的限额,对方有权拒收;无限法偿是指当用它来支付或偿还债务时,不得拒收。
●格雷欣法则(Gresham’law) 亦称“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指在复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必然出现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被贮藏、融化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 在两种以上货币同时流通时一般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国家货币制度(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一国政府以法令形式对本国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体系。
4
◎国家货币制度是一国货币主权的体现,其有效范围仅限于国内。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国际货币制度的内容主要有: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安排汇率制度;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国际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区域性货币制度(regional monetary system)
由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货币当局)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的制度。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较低阶段→较高阶段的演进。 ◎区域性货币制度一般与多国经济的相对一致性和货币联盟体制相对应。
三、需要重点把握和理解的几个问题 1.怎样把握货币起源的各种学说
?早期的学说 中国:先王制币说;交换发展说 西方: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 ?马克思的贡献:历史的:交换发展史 逻辑的:劳动价值论
——阐明货币是价值形态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揭示货币与商品的对应关系:两极的均衡 ?货币起源说对货币基本理论的影响
2.为什么说货币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 ▲逻辑的线索:商品及其价值二重性与货币产生的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
▲历史的线索:交换发展过程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 简单价值形态→扩大价值形态→一般价值 形态→货币形态。
3.如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货币形式的发展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实物货币---金融货币---信用货币。
◆现代货币形式既是过去的延续,又在不断创新 ——发展的动因在于适应交易需求和资产需求 ——货币形态的变化不改变其本质与职能
4.如何理解货币的界说(本质观)
?回答货币是什么? 确定货币口径的前提 ?历史上有过多种学说
货币金属说,货币名目说 ……
?与货币起源说相联系,对货币的职能与作用理论有影响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界说
?从起源和逻辑的线索把握最基本的界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