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农业影响的宏观分析
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第六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总体确定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框架正式启动了在未来10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根据协议框架,中国与东盟双方共有6000项产品的关税有待削减,第一批约600种产品以农产品为主,中方承诺在未来三年取消对东盟这些产品进口税,即“早期收获”计划。因此,双方将从2004年开始将快速削减“早期收获”计划的农产品关税D井计划从2004年1月1日起,不迟于2006年将中国与老东盟六国(指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泰国、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关税降为零;而东盟新四国(指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则于不迟于2010年降为零。另根据中泰果蔬的协议,双方对188种果蔬从2003年10月1日起,提前实现零关税。该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全面的农业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与东盟诸国的农业经济将融为一体,区域的农产品流通将加速发展,市场争夺将更为激烈,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加快。而这一态势则历史性地将地处两大市场板块结合部的及农业推向了前台。 一、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分析
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农业的影响,不能脱离我国与东盟农业合作这个大背景。我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发展经贸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双方长期以来形成的睦邻友好关系,也为发展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东盟绝大多数国家是农业国家,农业自然条件优越。人均占有耕地、森林、草地等均高于中国,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农业。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尽管东盟国家都迫切希望能够尽快改变现状,但目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成员的经济还比较落后,例如: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农业生产水平很低,粮食安全缺乏保障,饥饿和营养不良现象仍然存在。越南虽然鱼类资源丰富,但苗种繁育和捕捞等技术仍落后于中国。在生产条件方面,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农业机械不适应东盟国家小规模农户的需要。而中国在农业文化、经营规模、耕作制度等方面与东盟国家的情况,都差异不大,与我国农业结构又具有互补性,因此,对增进双方在农业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是我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容,这对于扩大我国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出口,拓展农业资源利用的空间,缓解我国的资源压力和应对WTO的冲击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与东盟互为重要的农业贸易伙伴,近年来每年的农产品贸易额接近30多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0%左右。1996--2001年,中国向东盟出口农产品累计 89.6亿美元,进口78.9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0.7亿美元;其中,中国向东盟出口农产品前5位国家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前5位国家是马来西亚裔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结构及优劣条件比较:(1)中国向东盟出口最多的农产品是粮食,1996--2001年 6年累计出口额为 23.71亿美元,其次是水果8.27亿美元,蔬菜8.08亿美元,畜产品6.52亿美元;(2)进口最多的农产品是植物油,进口额为36.71亿美元,占这6年中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农产品总额的46 51%,其次是粮食8.72亿美元,水果7.72亿美元。中国从东盟进口的植物油主要是来自马来西亚的棕桐油,最近几年每年都在100万吨以上,而且呈上升趋势;(3)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以植物性产品为主,除
... . ... .
. . . .
了植物油外,粮食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中国粮食贸易的基本格局是出口大米和玉米,进口小麦,但最近两年中国向东盟出口小麦显著增加。随着中国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标准儿程度的提高,预计今后将会有更大规模的小麦出口到东盟国家;(4)从农产品品种上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供大于求,蔬菜、水果、花卉、肉类、水产品和部分农产品加工品等都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5)水稻育种栽培和农业机械方面,中国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在农田作业机械化、动力机械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儿等方面有较强实力。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尽管水稻育种栽培历史很长,但整体研究水平不及中国;(6)中国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业开发等方面,与东盟多数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为中国开展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奠立了基础。东盟一些国家农机、化肥、农药、种子等的消费还处在起步上升阶段,市场需求量很大,这为中国在这些农业生产资料的出口方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农业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压力和困境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及“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对热带南亚热带的农业所构成的竞争压力要远比我国温带农业大的多。
1.总体经济实力与东盟国家比较不容乐现
与东盟各国主要经济指标比较中,GDP与人均CDP均排第七位;GDP增长幅度居第三位;出口额中排第九位;进出口贸易顺差额排第七位。总体上看,东盟10国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新加坡和文莱(2001年,人均GDP分别为25863美元和12125美元);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四个国家(2001年,人均GDP分别为2491美元、1813美元、970美元和702美元);第三层次是缅甸、越南、柬埔寨、老挝四个国家(2001年,人均GDP分别仅为513美元424美元、273美元和260美元)。整体经济实力(2001年,人均 GDP约 565.13美元,按 100美元兑 826元人民币折算)居东盟第一、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后,但居第三层次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前。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则居10国之首,是典型的农业区域。如从农业人口比重这一衡量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指标来看,的情况就更是严峻。因此,我国与东盟的整体经济实力比较中所得出的乐观结论显然不能照搬用来说明的情况,因为在我国尚属欠发达地区,且又主要是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地缘上、发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东盟的农业经济合作的基本策略应以上述基本经济层面为参照。
2.“早期收获”计划产品中出口面临的竞争压力
2002年,“早期收获’产品从东盟进口 6701万美元,出口 5320万美元,在进出口国别上,东盟都是进出口“早期收获”产品的第一大市场。
这里表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对东盟进出口的“早期收获’产品是逆差,这一现象不仅与的整体进出口的顺差形势相悖,也与我国及周边省区近年来对东盟大举出口的态势相悖,可见,‘早期收获产品对东盟出口情况并不因自身的地缘因素而占优势;二是对东盟贸易的“早期收获”产品基本为农产品,因此,东盟市场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今后主要大宗农产品在国外市场占有率和广大农户收人的增长;三是在向东盟出口“早期收获”产品方面的商机主要是地货源产品。如2002年,对东盟出口“早期收获”产品超过100万美元的有7种,占向东盟出口“早期收获”产品总额的91.9%。其中除柑桔产品外,基本都是省外货源。表明受地理、气候、农产品结构等与东盟国家基本相似的局限;加上主要贸易伙伴一越南转口辐射能力弱等因素制约,本地产品对东盟出口的优势不多。四是对东盟国家出口市场单一。2002年,对东盟出口“早期收获”产品中,对越南出口占了95.4%。其他是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印尼,四国出口额合计只占出口总额的4.6%。开拓东盟市场还只停留在低层次的基础上。而且“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还意
... . ... .
. . . .
味着边贸企业独占的政策优势不复存在。
3.早期收获计划对的压力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论从政治意义、经济意义,还是国家安全上讲对我国都是巨大的,作为中国局部的边题,尤其还是欠发达地区;在为我国与东盟10国谋求双赢发展机遇的同时,将要付出自身的局部经济代价。“早期收获”计划在执行上使面临来自两大方面的困惑,一是从降税时间和降税幅度上看,东盟新四国有几年过渡期,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越南相比,同类产品受冲击大;二是从降税产品围看,东盟部分国家有较多的保护,影响部分优势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在“早期收获”计划项下,越、老、束三国共提出229种“例外清单’产品,其中:的优势产品禽蛋、袖子、未列名的柑桔属水果被越南列人“例外清单”,老挝、柬埔寨也将多种果蔬列人“例外清单”。
4.及农产品进入东盟市场将面临周边省区的竞争压力
一是来自的竞争。首先,在东盟的贸易伙伴主要是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对外贸易额居于前10位的也有这些国家。相比之下,主要出口市场排在前10位则只有越南一个。对东盟市场的渗透面和占有率远不及(2002年该省对东盟出口达6.24亿美元)。其次,已成为我国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体和前沿。这一次国际区域合作已成为争取许多重大项目的推进器。根据协定,这条“黄金水道”的效益一旦发挥,四国商船可在航道上自由航行,同时开放四国沿岸的14个港口和码头。另外,泛亚铁路的建成后,南昆铁路、铁路网乃至海河港口的货物运输都将面临较大冲击。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优势将面临巨大挑战。第三,针对自身目前对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仅占全国比重较小的情况、也正视到目前产业结构与周边国家雷同的弱势,是制约该省走向东盟的瓶颈。因此,争做我国走向东盟市场地缘上的“桥头堡”便成为最坚定的战略选择。为此,提出加快建设交通、贸易、产业、生态和友好往来等“五大通道”;以发挥在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市场对接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对国外商家来说是有较强的吸引力的。第四,中泰果蔬协议将间接冲击对越贸易和改变国温带产品经越南进入东盟的路线。该协议机遇大都在。
二是来自的竞争。虽然没有云挂两地的地缘优势,但与东南亚有着传统密切的经济合作,市场机制发育成熟,拥有一整套的与国际接轨的进出口贸易机制和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与东盟贸易额已占全国的37%。随着交通、科技的发展,传统地理位置对于贸易的影响程度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产品的竞争力。而以为代表的华南经济圈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造中心之一,与东盟在制造业和技术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互补空间。在东盟一些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阶段,是极渴望与这样的中国经济强省合作的。
三是来自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区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的竞争。这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及积累了我国大量的民间资本,提出了与东盟合作打造太平洋沿岸的黄金贸易走廊的战略。这对东盟国家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2002年,上岸与东盟的进出口总额已达12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近三成。东盟已成为上岸仅次于美国、日本、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5.投资软环境的竞争压力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进一步地考验各地的投资软环境。虽然构建了“西南出海大通道”交通网络,但投资软环境还有较大差距。如何降低营运成本,提供优质的服务,将大通道的硬件建设与开辟物流中心的软环境建设相结合无疑成为经济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重中之重的问题。
三、面临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各主要农业产业将受到的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