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课学习资料(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具体途径
第一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主编:郭建宁撰写:魏波
20XX年05月06日13:11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基本途径是教育,教育不仅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维系人的生存,而且通过传播价值观培育人的心性。价值观教育是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柏拉图到孔子,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同旨归是培养心智健全的有德之人,伦理道德教育是全部教育事业的基础和核心。今天,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遵纪守法的公民仍然是教育的基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需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人的价值观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青少年的可塑性强,进行恰当的教育极其重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人是教育首要的目标,德育是教育基本的内容,这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理念和共同传统。不过,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的渗透下,教育日益为工具理性所影响和支配,专业教育、技术教育等适应市场需求而为人们所重视,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则渐趋被边缘化。比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专注于专业技术的学习、穷于应付各种考试,在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人文涵养却明显不足。在古代中国,尊师、尽孝、爱友是基本伦理规范,如今却出现了学生弑师、弑母、弑同学的极端行为,这在以前是极难想象的。虽然这些只是个案,但也反映了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和危害。面对当代中国教育的这一问题,加强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这就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占较大比重,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社会生活快速变化,各种思潮广泛传播,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教学效果有待提高。从教育
内容上,需要立足变化了社会现实,吸纳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建立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教育应是主体之间交互作用、创造意义的过程,而不应是单向的灌输与教化过程。因此在教育方式上,应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已存在多年,它不只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更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变迁的复杂态势相关联。从现实看,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是教育过程中的教条主义,一方面想让学生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另一方面又不顾社会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于是更多地依靠强制性的灌输和考试,这反而引起学生更大的抵触。马克思主义本身拥有强大的真理性,不需要依靠强制而可以凭借其内在的思想魅力吸引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领会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改造社会、真理至上的精神实质,体现其时代性、真理性、批判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真正说服学生、让马克思主义真理“入脑”“入心”。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深受社会系统的影响。在信息社会,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上发生的一切都能够传播到学校和学生世界中。结果,现实常常让学校课堂上的教育很快失去说服力,而社会流行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时,仅仅依靠学校进行教育是不够的,从长远看,还要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入手,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儿童价值观的养成最为直接。随着中国逐步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家庭结构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时,需要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道德建设的环节中,与学校教育沟通起来,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建立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在课堂教学之外,学生才常常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体”,拥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也在同龄人的交往互动中呈现真实的自我。正是在这种现实的生活中,价值观更容易得以形成。因此,需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之外的时间,使之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效互动和互补,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由于课堂教学主要是理论学习,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是道德养成和思想成长的根本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让思想理论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让青少年在切身的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完善自我,从
而取得实际效果。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需要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近年来教育系统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教育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局面并没有被打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多少,而在于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等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问题,结果让教育也让学生陷入各种误区之中。这也使人认识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依然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在生活实践中增长才干、培育品格,还需要继续领会和实践“生活教育”的理念。
另外,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学生价值观建设的有效途径。除了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之外,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形成学校优良的精神传统,对高校来说则是要培养和传承大学精神。学校是一个大熔炉,好的校风和班风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好的校风和班风则会使邪气滋长、误人子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义务教育已经普及,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大众化。与此同时,教育的质量却并没有显著提高,甚至随着教育资源的集中、高校的扩招等,一些乡镇中学、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在这些学校中,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得以流行,因为缺少优良的精神传统,学生在缺少辨别力的情况下也很容易为这种集体氛围所影响,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必须抵制商业化的渗透,以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提高教育质量,扎扎实实地培养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让校园成为一片净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健康成长。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价值观教育的主导者,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坚守的道德理想和职业伦理。不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教育也在“产业化”理念下被推向市场,市场的交换法则、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等渗入整个社会,也深刻影响了教育。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运行都深深为金钱、为追逐个人利益的价值观等所驱动和支配。如研究生称导师为“老板”,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其中的劳动关系。在工具理性主导下,提高“升学率”等成为考评教师的主要指标,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的身份被弱化了。发挥教师的育人职能,需要从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入手,推进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以教育家的理念办教育,在
恢复教育的人文理念中重铸师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水平,如此才能说服和引导学生。马克思曾写道:“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364页。]要想让学生认识和接受真理,教育者首先必须自己真正理解、掌握和相信真理;要想引领学生培养崇高的道德,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这里的教育者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教育行政工作人员。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道德水平,需要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二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产生、传播和变化与该时代社会的结构及其变迁紧密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需要立足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生动局面。 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应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例如,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唯GDP”带来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等。抽象地说,发展为一种“工具理性”支配而失去了“价值理性”的指引,导致“为发展而发展”,“为经济发展不惜一切代价”,结果反而弄不清“发展是为了什么”等价值导向问题。在反思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观念逐渐被接受,这是以价值理性矫正工具理性的泛滥,使发展不至于偏离大方向。如此看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保障。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它们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整体。发展不只是发展经济实现富强,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在于超越资本主义,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由、
平等、公正和法治。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外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而恰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内容和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灵魂所在。因此,国家和地方在制定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圭臬和基本理念,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中国的发展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的决策对于整个发展起决定性的引导作用,包括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上掌握着主要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发展的方向。在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考量和平衡各种利益,坚持何种价值导向成为一个关键因素。比如,是站在追求政绩的立场上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还是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是急功近利地追求短期效益还是谋长远发展;是投资者的利益至上还是民众的利益优先?这些都直接决定了政府决策的方向,也决定了一个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标杆、一种尺度,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准则。这要求政府在制定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时,必须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同时,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调动起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也激发了社会的活力,由此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凸显出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行为横行,社会诚信快速降低,市场环境也会随之趋于恶化。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经验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建立在诚信和法治之上,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竭泽而渔、损人利已的发展不可持续,诚实、信任、友善、合作则是实现各方共赢的道德基础。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应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老路,而要在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基础上探索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仍然是一个有待于破解的难题。一个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能屈从于资本的意志和逻辑,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推动经济发展又不伤害社会利益的模式。从现实看,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引发了各种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以其强大意志左右了一些地方官员的决策,损害了社会的道德基础。资本在追逐利润的驱动下常常会伤害民众利益,这时,政府就要主动站出来,维护公共利益、人民利益。探索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逻辑,以此来消解资本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如今,一些企业也认识到企业与社会之间利益攸关,因而
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经营管理中。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信守约,这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在建设“法治中国”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论是政府的决策还是企业的行为,它们背后都为某种利益和观念所驱动,在缺少约束的情况下会出现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最终背离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那么,如何约束和引导权力与资本,避免权力被滥用、也避免资本伤害公众利益?显然,仅仅依靠道德宣传和教育是不行的,推行法治和民主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权力和资本都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和扩张的本能,必须依靠更强大的制度约束把它们“放到笼子里”,才能使之不伤害社会。这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存在互补性。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法治中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都是法治的精神、理念与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正义。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性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赋予强大保障,使之成为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其中的关键是,掌握权力的执法者要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各种权力,依法治国首先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权力的运行严格按照法治的规则进行,从制度上避免权力的滥用,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社会层面来说,由于中国缺少法治的传统,特别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人们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从内心深处服从法律的统治,培育对法治的信仰。当法治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信仰时,人们会想方设法规避法律或钻法律的空子,或者拿法律做交易、视法律为儿戏,尤其是以权代法。所以,培育人们的法律观念和法治信仰,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所在。
在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结果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必须推动治理创新,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国际经验看,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组织等进行了各种治理创新的试验,其基本理念和做法是:扩展治理的主体,让社会组织、公民、媒体等共同参与到治理中来;围绕公共问题,展开对话与协商,在互动与妥协中达成共识;推行开放式决策,充分尊重各方利益,促成利益共享。面对复杂的利益矛盾和公众觉醒了的维权意识,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也进行了各种治理创新的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创新社会治理同样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完善制度中形成激发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力。治理创新的一个核心任务是推动制度创新,包括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创新社会治理还要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在现实中存在“好人没有好报”“有德者无福”的现象,“老实人吃亏”的现实也让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主张“不能让孩子太老实了”。破解这一道德悖论,除了继续进行道德宣传之外,还应建立各种合理的奖惩机制,用制度来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行好事、做好人、有好报的预期和信念。比如,中国的富人阶层已十分庞大,掌握着巨大的社会财富,快速拉大的两极分化是社会矛盾加剧的重要根源。一个事实是,富人阶层的形成既有勤劳致富的成分,也有通过钻体制性漏洞、进行权钱交易等攫取财富的普遍现象,其中充满了各种“原罪”。今天,不能用“打土豪”的方式“均贫富”,但也绝不能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面对严重的社会对立,应该在法治的框架下重新考量相关的制度安排,比如通过税收等方式调节收入。在保护个人财产的同时,创新慈善制度,鼓励富人从事慈善事业,避免财富大量流失海外。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抵制为富不仁、拜金主义,引导人们尤其是富人积德行善,在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中促进社会的和谐。 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建立起来便是完美的,总会有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际上,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正错误、试验创新中完善和发展的。深化改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可分离。一方面,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才能为实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供更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确立了基本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原则,只有沿着这些正确的方向前进,改革才能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面对强大的阻力,改革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运筹帷幄的智慧,更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团结和激励人们共同奋斗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源泉。是否支持改革,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检验真假共产党人的试金石。坚持真理、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而非个人利益至上,就要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考验着党和人民的意志和智慧,唯有以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个人的狭隘利益和观念,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23下一页
.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人体的正常体温.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固态变为液态现象.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气态变为液态现象.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液态变为气态现象.初冬树上的霜是液态变为固态现象.下面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4.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__乙__,水的温度是__42__℃,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__热胀冷缩__。.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A.120℃B.100℃C.90℃D.80℃6.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下面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8.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约为21℃9.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10.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__固态、液__态和__气__态。在个标准大气压下5 ℃的酒精、氢气、铁三种物质中,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的是__铁__,既没有固定的体积又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是__氢气__。11.把①糖、②醋、③白雾、④碗、⑤勺子、⑥味精、⑦水蒸气、⑧二氧化碳、⑨干冰按物质的状态进行分类:属于气态的是__⑦⑧__;属于液态的是__②③__;属于固态的是__①④⑤⑥⑨__。均填序号)12.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时、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若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_5 ℃__,最低气温是-2 ℃__,一天的温差为_7 ℃__,平均气温是__1.25 ℃。13.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10℃,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冰的上表面为-10℃,下表面是℃.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10℃.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冰层下表面的温度是-10℃1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米,直径10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18 ℃~490 ℃,且精确度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8 ℃~490 ℃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金属镓的熔点很低,沸点很高.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15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热胀冷缩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乙__;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和38.6℃,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__38__℃和__38.6__℃。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气体__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_左__(选填左或右移动。(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__0__℃。(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__会__(选填会或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17.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 ℃;把它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把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时,示数是22 ℃,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_20 ℃__,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40 ℃__。第四节 地球上的水循.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认知正确的是)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淡水资源丰富.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霜、露、雾、冰、“白气”中,由液化而形成的是.霜、雾、白气.霜、露、白气.露、雾、白气.露、雾、冰.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里的水会结成冰,但是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这是因为衣服上的冰升华成水蒸气了__。.有下列物态变化:①洒在地上的水慢慢变干的过程;②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③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④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其中属于凝华的是__③__,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_①②__填写序号。5.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6.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8.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春天,冰雪消融.夏天,积水干涸.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0.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11.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升华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凝华__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液化__;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__吸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13.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_升华__,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凝华__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_熔化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4.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凝华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_吸__热。15.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__汽化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__液化__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__凝华__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__内侧__(选填外侧或内侧。16.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_(填物态变化名称。(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__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__。(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干冰升华吸热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水蒸气遇冷液化__形成的17.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1)霜是由__水蒸气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凝华__。(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_空气湿润__和__气温在0 ℃以下__。(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第三节汽化和液.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A.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给湿头发吹热风.下列哪一种现象属于液化?)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清晨,草的叶子上有露水凝结.用久了的灯泡的钨丝比新时.如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_98__℃;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__吸热__选填“吸热”或“放热”,其温度__保持不变。第题图题图.如图是草叶上出现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_液化__现象,形成的过程中需要__放__(选填“吸”或“放”)热。.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雾是水蒸气.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6.人游泳上岸以后,风一吹感觉身上很凉。这是因为( C )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气温高.人的皮肤产生的错觉.人身上的水分蒸发,要从人体吸热.风把身上的热量带走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汽化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深秋,枯草上出现的霜,是凝固现象.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汽化现象8.如图甲、乙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两组同学分别安装的实验装置,图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跟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图线对应的是乙实验中的数据.图线对应的是甲实验中的数据.水的沸点跟水的多少无关.到100℃时温度不再上升是因为水不再吸热9.夏天,人们常吃雪糕解暑,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放热.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汽化时要放热.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10.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B .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11.取一只大的注射器吸进适当的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向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