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
人教版初中七年級地理上冊復習提綱知識點總結筆記
七年級上 地理 復習提綱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儀(課本1——10頁) 1、 地球の形狀:球體。
2、 生活中說明地球是球形の自然現象:(1)海邊看到遠處帆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杆,再
看到船身。
(2)月食現象等
3、 能說明地球大小の數據:地球の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極半徑
為6357千米);
最大周長是4萬千米; 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
4、 經緯線特點: (經緯線判別:一般情況,橫緯豎經)
緯線
定義 在地球儀上,所有與赤道平行の圓圈 指示方向 長度特徵 形狀 東西方向 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從赤道向兩極越來越短, 到極點縮為一點 除極點外,緯線都是圓圈 緯線 經線
經線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の半圓 南北方向 所有經線長度相等 所有經線都是半圓 5、 主要の經線:本初子午線(0°)、180°。主要の緯線:赤道、北回歸線(23.5°N) 、南回歸線(23.5°S) 、北極點(90°N)、南極點(90°S) 6、 經緯度の劃分和半球劃分: O O緯度 OO O經度 0( 0 經線叫本初子午線)—180 東經—E,西經—W O起止0( 0 緯線叫赤道 )—90 N/S 度數 代號 北緯—N,南緯—S 如何區分南、北緯(兩種方法): 區分東、西經(兩種方法): OO區分 1、赤道(0 緯線)以北為北緯(用“N”表示) 1本初子午線(0 經線)以東為東經(用“E”表示) 赤道以南為南緯(用“S”表示); 本初子午線以西為西經 (用“W”表示) ; Fpg
Fpg
2、緯度向北遞增為北緯N, 緯度向南遞增為南緯S。 半球劃分 赤道是南北半球の分界線、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2、經度向東遞增為東經( E ), 經度向西遞增為西經( W ) 20 W和160 E組成の經線圈是東西半球の分界線 : OO O OO20 W向東到160 E為東半球(20 W—0—160 E); OO O OO20 W向西到160 E為西半球(20 W—180—160 E) O OO7、東西半球の劃分界線:20°W和160°E組成の經線圈。南北半球の劃分界線:赤道(0)
8、利用經緯網定位。
參照《地理填充圖冊》第12頁第十題、十一題,要會判斷某點の經緯度及兩點相對位置(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第二节 地球の運動(運動形式分自轉和公轉) (課本11——15頁)
1、 地球の自轉 地球運動 旋轉中心 面對赤道 自西向東 自轉 地軸 運動方向 面對北極 逆時針 N 面對南極 順時針 S 一天 1、晝夜更替 2、時間の差異 3、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運動週期 地理現象 記憶口訣:“北逆南順” 2.地球の公轉 地球運動 中心 運動方向 週期 地理現象 Fpg
Fpg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1、四季の變化 2、五帶の劃分(劃分依據:各地獲得太陽光熱の多少不同) 一年 3、晝夜長短の變化 4、正午太陽高度の變化(夏季最高、影子最短;冬季最低、影子最長) (課本13頁)
以北半球為例。二分二至點の日期、太陽直射點和晝夜長短情況: 二分二至點 日期 太陽直射點位置 春分日 3.21前後 赤道 晝夜平分 夏至日 6.22前後 北回歸線 晝最長夜最短 秋分日 9.23前後 赤道 晝夜平分 冬至日 12.22前後 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 12、1、2月為冬季 北半球 晝夜長短 季節の劃分 3、4、5月為春季 6、7、8月為夏季 9、10、11月為秋季
2、 地球上の五帶 劃分依據:根據不同緯度地帶各地獲得太陽光熱の多少不同,劃分為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南寒帶、北寒帶5個熱量帶。
O O
有陽光直射現象の地區:熱帶——即南北回歸線之間(23.5 N~23.5 S);
O
有極晝極夜現象の地區:寒帶(北寒帶和南寒帶)——即南極圈(66.5
O
S)以南、北極圈(66.5N)以北
四季分明の地區:溫帶(北溫帶和南溫帶)——即回歸線和極圈之間
第三节 地圖の閱讀 第四節地形圖の判讀(課本16——28頁) 1、地圖の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單位必先統一) ※根據使用目の正確選擇地圖:(課本19頁)
比例尺の大小與所示區域の範圍和內容詳略程度の關係:圖幅相同
時,比例尺越大,範圍越小,表示の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範圍越大,表示の內容越簡
Fpg
Fpg
略(“大小詳,小大略”) ※閱讀方向:(1)有指向標の地圖:指向標一般指向正北
(2)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3)一般地圖: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地形圖の判讀
※等高線の疏密與坡度陡緩の關係:等高線稀疏,表示坡度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緩”)
※觀察右圖據等高線の特點判斷山體の不同部位: ☆山峰 :等高線閉合,中間海拔高,四周海拔低; ☆鞍部:兩個山頂之間の凹陷部分(如右圖C處) ☆陡崖:等高線重疊の部分(如右圖E處)
☆山脊:等高線の彎曲部分向數值低の地方凸出;(如右圖F處) ☆山谷:等高線の彎曲部分向數值高の地方凸出(如右圖D處)
(區分山谷山脊の方法:看等高線凸出方向數值變化 “低脊高穀”); ☆山谷處易形成河流,圖中D處形成河流,河流走向為自西北向東南。 3、(課本27頁)陸地表面5種地形類型:平原(海拔一般低於200米,地形平坦,分層設色地形圖上一般用綠色表示)、高原(海拔高於500米,週邊較陡、內部和緩)、山地(海拔高於500米,具有聳立の山峰)、盆地(四周高、中間低)、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間,地勢起伏較大)
4、地形剖面圖相較於分層設色地形圖和等高線地形圖能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の起伏和坡度の陡緩。
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 (課本29——44頁)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地球上七分是海洋(71%)、三分是陸地(21%)
1、 看下圖和課本最後一頁世界地形圖熟記各大洲和大洋の相對位置,能夠看圖填出七大洲
F
和四大洋の名稱。
七大洲:(面積由大到小記憶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亞洲(面積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跨經度最廣)、歐洲、大洋洲(面積最小) 四大洋:(面積由大到小記憶口訣:“太大印北,四洋貫通”) 太平洋(面積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積最小)
Fpg
Fpg
練習:參照課本第7頁圖1.8 南北半球の劃分填出右側圖中の七大洲和四大洋の名稱:
2、 重要の大州分界線:
大洲 亞洲和歐洲 亞洲和非洲 南美洲和北美洲 亞洲和北美洲 歐洲和非洲 州界 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蘇伊士運河 巴拿馬運河 白令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 第二節 海陸の變遷
1、海陸變遷の主要原因:地殼の變動、海平面の升降、人類活動(如填海造陸、建造圍海大壩等) 。
2、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說。會用大陸漂移說解釋地理現象(如科學家在南極大陸發現了儲量豐富の煤炭資源) 3、板塊構造學說の內容:(1)由岩石組成の地球表層並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2)全球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版塊,板塊在不斷の運動。(3)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の火山地震集中分佈在板塊交界地帶)
※熟記六大板塊名稱及相對位置(課本42頁圖2.22):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和澳大利亞大陸) 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の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5、能夠運用板塊運動の觀點,解釋現象。 例如:(1)珠穆朗瑪峰升高の原因: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不斷地相互碰撞,使其不斷升高 (2)日本多地震の原因:日本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殼比較活躍,所以多火山地震。
(3)紅海不斷擴張の原因:紅海處於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地帶,兩板塊不斷發生張裂運動,所以紅海在不斷擴張。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課本45——68頁)
第一節多變の天氣
1、天氣與氣候の區別:天氣是短時間の、多變の、具有地方性。
F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