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专 访
专访是就特写的采访对象进行专门访问的纪实性报道。所谓纪实,指的是如实地纪录访谈经过、内容、环境等。 一、专访的特点
1.纪实性。专访的主要篇幅是记载被访者的谈话内容,有如答记者问。这是它与消息、通讯主要不同的地方。消息、通讯中虽然也有记言,但主要篇幅是记者的直接叙写。
2.访谈性。所谓访谈性,是说记者可以围绕访问内容和被访者交谈,形式比较灵活,不象答记者问那样,一问一答显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3.针对性。专访一般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问题性采访,访谈的都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摸准时代脉搏的专访,对于指导实际、引导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4.特定性。专访的特定性是指访问对象特定。一般情况下,专访的访问对象,都是编辑部事先确定的,不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临时找的。这是专访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使它不同于消息、通讯中的一般性采访,也有别于某些冠以访问记的报道。 二、专访的种类
专访,按内容分为人物专访、问题专访、事件专访、科学专访。 1.人物专访。写人的专访。或者写某方面的业绩,或者写生活中的某几个片断,意在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弘扬人物的思想、观念。从表现手法看,人物专访与人物消息、人物通讯的差别在于:前者主要是通过人物自我介绍表现人物的,后者则主要是通过记者的描述展现人物的;从取材看,人物通讯较为全面,全方位地展示人物形象,人物专访一般仅展示人物的某一个侧面,而人物消息则主要是通过人物所做的一两件事来显示人物精神的,且常采用特写笔触。人物专访是专访中多见的题材。
2.问题专访。专访的目的是回答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通过被访问者的回答、解释,给读者以启迪,或者引起人们的思考。
- 16 -
这类专访,新闻性、政策性都比较强,对社会的针对性、指导性也比较强。
问题专访,还经常采取系列报道的形式,即把一个庞大的复杂问题,分成若干侧面,若干个小问题,以连续报道的形式发表,这样既有“专”的特色,又有广度和深度。
3.科学专访。科学专访,又叫知识性专访,旨在向读者介绍新鲜知识或科普知识,从而达到传播知识,引导受众的传播目的。
4.事件专访。事件专访,访的是人,谈的是事。所谈的事,是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或者现实事件;所访的人,是与事件有特殊关系的特定人物。事件专访的取材,有别于事件通讯,前者多是叙述基本事实,历史的现实的都写;后者的取材则较详尽,且都是现实题材。
三、专访的写法
1.专访要“专”。专访的最大特色就是在于“专”。写人、写事、写问题,都要专一,不能散。倘若是“本报专访”,其内容还要适合本报读者的口味,例如农业类的专访,多写与农民有关的人、事、问题、知识;体育专访则报道体育明星和体育界权威人士对体育问题的评价等等。
2.专访要“访”。访,是专访的又一特色,记者问,被访对象答,问答交谈,记录成文,构成专访的主要篇章。报刊上有些冠以“专访”的报道,只在开篇处交待记者就什么问题访问某某人,然后就通篇记录被访人的谈话,有如答记者问,虽然简洁,但形式呆板。这类作品叫做谈知记录更为确切。专访,就得有访的特色。
从叙述人称看,专访写作一、二、三人称均可采用。采用单纯记录式,则通篇是第三人称。如作者出场,采用问答交谈形式,则一、二、三人称都得运用。用第一、二人称比第三人称更为亲切,更有现场感。
3.记言准确。专访,主要是记录被访者的谈话。记言要准确,这是最要紧的。不仅要准确表达概念、意义,还应当准确地体现被访者的性格、身份。就是说,要抓住被访者个性化语言和表达风格,再现于专访作品。被访者的话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转述,即间接引用。
- 17 -
直接引用,显得更真实,有现场谈话感;间接引用,便于概括集中。具体写作应根据表达需要两种手法结合运用。
4.再现场景。这里的场景,是指访问现场。再现场景于作品,一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一是以景写人,用场景衬托人物身份、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
5.新鲜活泼。新鲜是指内容而言,活泼就是形式而论。 内容新鲜,一是要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人新事;一是要选择好新闻的由头。另外,专访的结论结构应灵活、自然。写人物,可以按几个片段组织材料;写事件可以按几个侧面安排层次;无论写人、写事、写问题,都可以按访问谈话的自然次序写来。可以直接入题,也可以从环境写起,
6、透出时代气息。专访,访的是当代人物,写的是当代人们关心的事情或问题,因此,时代感便成为专访的生命。
时代感,主要是通过问题的针对性和人物的精神、观念体现出来的。
选题要切准时代脉搏,要写当代人们关心的问题,写当代人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普遍感性趣的问题。选择专访对象,要选具有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或者掌握先进知识、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
只要问题切准了时代脉搏,人物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专访的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也就在其中了。
第七节 特写与专访
一、 特写
特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它把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的片断和部分加以放大,描形描态、绘声绘色,给读者以鲜明突出的印象。特写的出现也是新闻写作史上的一个飞跃,它为生动地、逼真地、立体地再现新闻事实
- 18 -
并增加新闻的可读性作出了贡献。
现代广播、电视等形象化的直观新闻手段的迅速发展,对报纸的消息、通讯写作有很大的影响。广大读者越来越喜欢形象的描述和形象的感受。新闻写作势必更加“镜头化”。除了单镜头之外,有时还有连续性镜头和镜头集纳。所以,特写这一形式在新闻报道领域中,将有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关于特写的种种争论
(1)关于特写的真实性,有“新闻真实论”与“文学真实论”之争。前者主张,新闻的真实是历史的真实,科学的真实,客观存在的真实,必须完全真实,不得虚构或者夸张,即便是生活细节、环境气氛也不可“合理想象”;后者认为特写不必拘泥于完全真实,“基本真实”就行了。于是提出了种种掺假的主张,诸如:“略有虚构论”、“填补、稀释、扩大论”、安装“假肢论”,还有人提出“非真人真事论”等等。这显然是文学的真实论。
(2)关于特写的起源问题,有“新闻起源论”与“文学起源论”和二者“杂交论”之争。“新闻起源论”认为它是新闻文体横向增殖与文学联姻而产生的一株鲜花;“文学起源论”认为它是“文学树上长出的异种”;“杂交论”则认为,它是新闻与文学杂交而产生的,既是新闻体裁,又是文学体裁。
(3)关于特写的发展趋势,有“文学趋势论”、“新闻趋势论”以及“完美统一论”的分歧。“文学趋势论”认为:“当前文学性日益增强,新闻性逐渐减弱,发展趋势是价值正在取代新闻价值,特写正逐渐由新闻领域进入文学艺术王国”;“新闻趋势论”相反,认为特写是新闻传播的舆论宣传形式。“核心是新闻信息,文学只是手段”,认为“新闻性日益增强,文学性相对减弱,发展趋势,正由文学园地进入新闻领域”;\完美结合论\认为:特写的新闻性与文学性都在日益增强,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关系,两者缺其一就不是特写了。
2、特写的本质特征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1)特写的新闻性包括以下一些含义:
- 19 -
第一,题材的新闻性。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所以当然不能是陈年旧事,这就决定它必须反映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鲜事物;第二,主题思想必须具有新闻性。特写的主题要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浓厚的政策感,能够有针对性地及时回答当前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第三,新闻的真实性。既然是新闻,特写就必须完全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必须符合事物本来面目的真实,是辩证唯物论的真实;第四,新闻的表现手法。特写的表现手法,总的来说,也是新闻性的,那就是用新闻事实说话,所不同的是特写必须将新闻事实形象化,用形象化的新闻事实说话;第五,新闻的时效性。特写必须及时传播新近变动的重要新闻,这是特写区别与纪传文学、纪实散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2)特写的文学性包括以下一些含义:
第一,特写运用文学的构思艺术,构制新闻意境,创造意象,寻求寓意,力求艺术地反映新闻信息,给受众以审美感受;第二,特写可以同时具有小说的章法多变、戏剧的集中和悬念、电影的特写放大和蒙太奇以及散文的形散神聚和抒情;第三,利用文学的表现手法,用新闻形象说话,用形象化了的新闻事实说话;第四,特写应该运用文学语言来写,文学语言,是准确、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 二、专访
专访是从通讯体裁中的人物通讯、人物访问和消息体裁中的人物消息等的基础上衍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体裁,是就某个人物或某个问题进行的专门访问。与人物通讯相比,它的构思更富特色,内容上也要比人物通讯更富有吸引力,被称为“独家通讯”;与一般访问记相比,它更精巧、灵活、有文采、可读性强;与人物消息相比,它更翔实、深刻、描绘更强。与其他的体裁的新闻作品相比,它具有三个“特”: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常常还包括特定的场合。 专访有人物专访、问题专访和学术专访等几类。这几类专访虽然都是通过对特定采访对象的访谈纪实来表达主题,但人物专访重在写人;问题专访主要是突出所说问题;学术专访则主要地通过学者专家的谈话向公众介绍最新知识,展望科技动态,解释公众关心的疑难问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