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华盖集?北京通信》)许寿裳对鲁迅的避难生活作过一个小统计:
1.1893年秋,鲁迅13岁,因家事避难。 2.1926年,因三?一八惨案,张作霖入京而避难。 3.1930年3月,因自由大同盟事件被通缉而离寓。 4.1931年1月,因柔石被捕谣言蜂起而离寓。
5.1934年8月,因熟识者被捕离寓避难。(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
经历了这么多次人生磨难,而始终格守着自己的人格理想追求。鲁迅正是在抗击恶劣环境中显示出强大的意志力量,鲁迅可谓“真的猛士”。
三
鲁迅致毕生精力于民族精神的反省,被誉为“民族魂”。而这种民族精神的反省的逻辑结论便是呼唤一种健康的人格在我们民族生命性格中的复归。可我们的民族背负传统的重担毕竟是太重太重了。启蒙谈何容易?当鲁迅等先驱者们在本世纪初以怀疑、批判、否定的态度不断校正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规范,承担起反思与开拓的先锋者的使命,在“铁屋中呐喊”,“肩住黑暗的闸门”的时候,却如置身于荒漠之中,没有人响应。在鲁迅笔下,狂人的清醒却也要被吃,夏瑜为开启民智,拯救
大众而被捉进监狱,他的鲜血只化作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一剂“药”。这里,我们不禁想到了正是这国民的劣根性:愚味、无知,才使先驱者感到了无边的悲哀,并把他们推到了绝望与悲凉的境地,使一批精英在“呐喊”与奋斗之后迅速向低级需求回归,自身人格迅速萎缩、弱化,人格的意志力量极度虚薄。只有鲁迅一人,布不成阵了,仿佛进了“无物之阵”,成为历史的“中间物”。“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但鲁迅没有隐退消沉,鲁迅自有鲁迅的独特价值,那就在于以惊人意志把批判国民性,探讨民族命运同严格的自我解剖交织起来,表现出思想和人格的历史反思,令人难以企及。
如果说,鲁迅的成长历程都表现印证着他的意志力量,那么恰恰是对自我意识、思想进行时时反省和更新,才是鲁迅人格力量中最独特,最有穿透力和生命力的意志力量。鲁迅的孤独、清醒、寂寞、仿徨始终在强大的自我意志力量统摄之下,这就使他的孤独显得有力量,有摄人心魄的魅力。这是鲁迅区别于其他文学家,思想家的根本之处。
鲁迅在批判国民性时,一向认为,善于反省和自责是前进的有希望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内心情操和美德。他在《热风?随感录六十一不满》一文中说:“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鲁迅把个人的省思放在民族命运的高度上,可见自我反省的自觉性。所以,鲁迅特别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说,认为这“显示着灵魂的深”(《集外集<穷人>小引》)。鲁迅式的自我解剖不同于一般人的隐私坦白,它不注重既
成的事实结果,而为了挖掘灵魂的冲突动力,他的解剖不是静止的展示,而是运动的刺激,是用解剖刀―文笔捅开自己灵魂中的矛盾冲突。鲁迅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解剖自己并不比解剖别人留情”的努力,敢做自己灵魂的掘墓人。一部《野草》把自己的孤独、苦闷、深邃、冰冷、追求剖析得残酷、出神入化,令人悚然危畏。《一件小事》把别人熟视无睹的小事,视为“催我自新”。《藤野先生》“便使我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两地书》对个人的坦白与对社会的责任感相交融。面对许广平炽热的爱情,他反思责问自己:不配!十八世纪的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忏悔录》的确是灵魂的忏悔,可只是个人的宗教式的真诚;胡适的坦诚为世人公认,可那只是坦诚,没有自责……。鲁迅一生都在实践着他的自我解剖意识,而这种自我解剖的主体背景便是人格的意志力量。对社会和别人的思想、行为进行批判解剖容易,但解剖自己一生,一生都在自我解剖那就难了。
事实证明,毫不留情的解剖自己才使鲁迅成功地抵御了国民劣根性的同化。使自我的绝望与黑暗抗争,这是鲁迅精神所独有的价值。鲁迅在论译介外国的作品时说:“我从别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四
作家的现实人格超越他的艺术人格,意味着作家更侧重于塑造他批判的形象。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郁达夫过着“沉沦”的生活,巴金有着觉慧的道路和反抗,茅盾塑造着理想的吴荪甫。作家们都塑造出一系
列各自崇高的人物形象,把自己的人格追求映射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外国作家也有类似情况:托尔斯泰的聂赫留朵夫,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现实人格与艺术人格相互和谐,这已经是较高价值取向的人格追求了。更有甚者,艺术人格高涨而现实人格却极度堕落。鲁迅不同于中外作家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高层次的现实人格超越了他的艺术人格,这需要强大的意志力量。鲁迅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几乎没有他理想的形象,他对笔下的人物命运、性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内在人格中潜在的意志力量通过理性思维的方式贯透在作品之中,对灵魂的自我反思使他自我现实生活否定了他的艺术形象的人格追求,显示了他的人格在向自我实现层面超越过程中的潜在意志,这是文学创作主体性最充分的体现。
在吕纬甫、魏连受、子君、涓生等形象身上,我们看到在一开始时,他们都敢于按照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去改造现实,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窒息而腐朽的社会环境。他们所具备的带有独立性的精神和勇气,在人格完善的过程中还寻求着将理想变为现实的体验,努力发展自己爱的能力和生存抵制力。可以说他们属于觉醒的少数人,此时他们的人格是独立与完整的,并且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层面。
可不幸的是,他们作为自我实现者,尽管开始时他们是作为具有自主性的人格出现,在独立的新的意识原则下而不是在社会固有原则的支配下从事他们自主的行为。但社会环境的黑暗和自身人格意志力量的苍白软弱,使他们在抗拒社会群体时显得无力,由于人格的意志力量中缺
乏厚度,因此,难以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他们的悲剧命运始终伴随着时代的沉浮而生成,人格处于不断的转型的状态中:
时代高涨 时代退潮 ↓ ↓ 高级需求 低级需求 ↓ ↓ 独立性人格 生存型人格 ↓ ↓ 自我实现人格层面 依附性人格
这是“五四”前后我国知识分子人格趋向的一个普遍轨迹。而鲁迅永远没有放弃自己的人格追求,通过自我解剖认识自己,这和雅典达尔菲阿波罗神庙门廊的石板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在鲁迅小说中,反省中的“我”不仅是自我,其中蕴含的都是由时代、社会、民族、个人诸因素交织起来产生的逼人质问所引发的思索,关于命运与道路、责任与自由、理想和现实、生与死、爱与憎的冲突抉择。涓生对爱的思考,狂人对“历史的我”的思考。阿Q性格中无论有多少复杂的特征,但却没有意志力量来规范其行为的自我意识。孔乙己、华老栓、闰土、祥林嫂,一系列知识分子,下层人物,信神信天信道德,而从来没有相信过自我的力量。鲁迅所批判的正是国民性中缺少自我的
软弱意志。由这种强烈的感受出发使鲁迅特别强调做强者,有一种强者意识。所以,一接触到尼采的超人意志哲学,对英雄主义与意志力量的高扬便发生了共鸣,引发他极力主张“立人”以救国,强烈的意志力量促使鲁迅透过艺术这种主体意识的载体来观照和反思他笔下的人物命运和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命运,并使现实人格完全与艺术人格相异且超越之。
五
如果说鲁迅是伟大的,有独特人格价值的文学家、思想家,那么,正是由于他在探索和批判国民性的同时,也时时探索自我灵魂而显示出来的融智慧力量、道德力量于一体的人格意志力量的强大、厚重,使他的人格成为健康、有着时代与民族价值取向的人格。这种意志力量正是他集康有为早期《大同书》的恢宏气度,谭嗣同决断罗网的献身精神,梁启超少年中国式的热情奔放,邹容的革命军中马前卒的胆气与豪情于一体,又有自己深刻的自我解剖精神,使他的人格成为我们民族人格追求的楷模,具有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