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心理案例
【篇一:逆反心理案例】
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小强是心知肚明的,她自己也很苦恼。前几天她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本是件小事,但她却将这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临桌同学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强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强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 心理咨询师分析:
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客观上分析:小强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小她就有一种自卑心理。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但这些情况由来已久,为何今天小强反映如此强烈呢,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骄横,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二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 应对策略: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他做一下自我分析;
分析:由于平时养成了任性骄横的不良习惯,所以,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能考虑同学的感受,这样做不是少年君子的作风,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伤了他人和集体,发火也有害于身心;
点播:女孩子应该落落大方,应有一颗宽容之心,遇事要沉着冷静,伤害别人既不能解问题,又伤了友情,也显得缺少君淑女风范。当
遇到一些风言风语时,可以置之不理,也可以向老师或家长反映,争得他们的帮助;
鼓励:面对家庭的不幸,烦躁、赌气都会无济于事,要勇于战胜自我的自卑心理。
2、以爱做原动力激发爱的情感:
召开恳谈会邀请平时与a接触较多的小伙伴坐在一起,从不同的角度谈一谈大家对小强的关爱,小强也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感动之余,小强主动提出要在班上向大家道歉,并且表示今后要把自己的爱献给同学,把快乐带给同学。
召开主题班会题为“愿同学之间多一分爱,多一份情”,会上同学们以这个突发事件为载体,围绕着“爱”这个核心畅谈了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感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付出爱。除此,大家还讲述了一些同学之间爱的故事。最后,班会在合唱的《爱之歌》声中结束。 心理个案感悟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小强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种种心理因素。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篇二:案例分析:克服逆反心理很重要(2176字) 【真实案例】
十五岁正在读中学的小燕和妈妈的关系尖锐对立,妈妈说东,她就说西,妈妈要她向左,她就偏偏要向右。为此,妈妈很觉困惑,她不知为什么孩子大了反而总跟大人对着干。
前不久,小燕迷上了言情小说,做完功课后她就躲在自己房间里看。有一天晚上,妈妈给她端牛奶过去,看到了课本下压着的言情小说,妈妈当场就气得把书撕了,还给了小燕一巴掌。等妈妈出去后,小燕哭着把书从地上捡起来,把撕烂的书用透明胶一页一页粘起来。自从这件事之后,小燕基本上就不理妈妈了。妈妈后来也感到自己当时有点过于粗暴,于是,她尝试着和女儿沟通,但是,小燕居然怒气冲冲地说“没这个必要”。后来,妈妈专门到学校,哽咽着向小燕的班主任老师求助,希望老师帮她劝劝女儿。
和小燕交谈的时候,老师发现这个小姑娘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妈就会给别人讲,她多辛苦,我多不理解她,可她理解我吗?偷看我写的日记,不让我接男同学的电话,同学过生日,她又死活不让
我去,整天唠叨我的不是,什么都得听她的,凭什么呀?我长大了,才不想被她牵着鼻子走呢。和家长有什么好交流的,结果还不一样?他们要的只是一个听话的木偶。”小燕把这些话一连串地说了出来,看来,这些话已经在她心里憋了很久。 【心灵解码】
这些“新新人类”生长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生活经历、思维方式都与父母截然不同。他们的视野更开阔了,自主意识更强了,不再像以往的孩子那样时时处处听从家长的命令。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的角度。这些特有的标准和角度在他们同龄人间心领神会,但在一些家长的眼里却是混沌一片、不知作何解释。一些家长渴望明白个究竟,随时随地都想监控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随时随地又想摆脱家长的监控。在监控与反监控的较量中,世代沿袭的家长权威和地位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不少青少年对于家长的一言九鼎的管教方式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觉得自己干嘛非得听你的。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现代学子他们心里有话宁愿与同伴说,也不愿与父母说。对于父母的好心批评、劝导,他们动不动就反驳、对立,让一心爱他们的父母惊诧不已、心痛不已。
当然,要消减现代学子的逆反心理,一方面,现代父母要学会用新的办法管教孩子;营造聆听气氛,做孩子的顾问;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不过多干涉孩子,不给孩子过分的爱等等。另一方面,像小燕一类的青少年学子学会克服“逆反心理”也很重要,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学会理解
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父母的啰嗦、批评都是善意的,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出于对你的关心。凡事除了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以外,还要推己及人,以父母的观点观察一下,这样才能不失偏颇。毕竟父母所处的时代与所受的教育与现代“新新人类”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思想难免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作为儿女在这个基础上去对待父母才会理解、体恤天下父母心。而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误,也会误解人,我们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他们,也就不会有逆反心理了。 把握自我
经常提醒自己,要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凸显自己的个性并非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抗来实现的。青少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我们首先要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好的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快、乐观、和善等易被父母及他人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暴躁、愤怒等不易被父母及他人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抑制和消除。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不主观偏激,不感情用事,遇事“勿以物喜,勿以己悲”,想得开,不因强烈情绪波动而失去理智,能把握自我,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另外,作为晚辈我们还要主动与父母接触,向他们请教,定期汇报自己的思想和学习状况,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发挥一个家庭成员的作用。这样就会多一份沟通,也就多了一份理解。 学会适应
现代学子要学会适应环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懂得世界充满矛盾,世界上不存在任何没有压力的环境,要完全消除心理压力是不可能的。要心胸开阔,学会适应,对心理的压抑可以向父母、知心朋友诉说,使之得以宣泄,对自己不过分自责,不苛求,不斤斤计较;对同学的进步要悦纳,接受,善于学习;要学会容忍和体谅,与人和睦相处,这样便会得到友谊,心境自然趋向平静。
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保持乐观态度,培养幽默感,要学会多看事物光明的一面,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失败的教训有时比成功的经验更可贵,逆境和挫折可以磨练和激励人。要树立排除万难的信心和决心,相信自己,知难而进,遇到挫折不灰心,学会乱中求静,鼓励自己,逆水行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和家人。
正确对待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有良好的自我意识,通过同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根据别人(包括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旁观者清”。与人交往,注意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讲究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琴棋书画、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科技、文艺兴趣活动等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使人感到生活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精神充实,增长知识,发展才能。
现代学子注意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并在各种活动中发展兴趣,展现自我价值,这样,逆反心理也就逐渐克服了。 篇三: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1082字)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高度重视。面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作为老师,应该要加以引导,重疏导少围堵。下面以一个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来具体说明。 案例:
吕玉国被查出偷偷吸烟,经过老师教育,以为他不会再犯。但出乎意料的是,他又接二连三的吸烟,而且每当老师询问他,他总是信誓旦旦的说绝不再犯,这真让人火冒三丈。到底问题出在哪?老师把吸烟的危害说得淋漓尽致,也告诉他盲目模仿成年人不可取。怎么他就不能改掉呢?经过深入的调查,发现原来吸烟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帮派,在这个圈子里,谁要因为被老师教育而不再吸烟,其他学生就会讥笑他。出于逞能的心理,吕玉国就阳奉阴违。明白了关键所在,我就找来了所有和他经常一起吸烟的学生,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当时吸烟时的想法,当学生们敞开心扉的时候,他们自己就意识到了原来自己的一些想法是多么幼稚。这件事也让我深深意识到错误原来也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 解析: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
1、引导学生认识逆反心理的客观性。让学生认识到初中时期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是一种生命现象和声明规律,但是不要放纵自己,更不要过分责怪自己,要想方设法的超越这一生命局限。
2、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此年龄段的学生迫切渴望于成年人平等相处,当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不要一味的要求学生承认错误,老师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公正、正确,并设法让自己静下来,坦诚的向学生承认错误,同时指出学生的问题,才能保证师生的正常沟通。
3、不要使用高压手段处理逆反心理和行为。学生的逆反行为发生正是出于对师长的不满和愤怒,压服和威胁虽然一时可以使反抗行为
减少,但是却增加了学生的愤怒,使以后更容易再度产生逆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