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满分突破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6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过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选择题 乞力马扎罗山大致位于0° ~3°S,是东非高原上的火山,海拔5895米。下图是从高空垂直俯视的该山山体自然带(Ⅰ—Ⅵ)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Ⅰ自然带附近的岩石类型主要为( ) A.变质岩 B.沉积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解析:乞力马扎罗山为火山,故山顶附近多为岩浆喷出而形成的玄武岩。 答案:D 2.图中Ⅰ、Ⅵ代表的自然带分别是( ) A.积雪冰川带、热带草原带 B.高寒灌木林带、热带荒漠带 C.高寒荒漠带、热带雨林带 D.寒带苔原带、热带季雨林带 解析:乞力马扎罗山大致位于0°~3°S,且位于东非高原上,故其基带Ⅵ为热带草原带,再根据该山脉海拔为5895米可知Ⅰ为积雪冰川带。 答案:A 读世界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3~4题。 3.该山地位于( )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D.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解析:读图可知,落叶阔叶林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上限高于北坡,因此南坡为阳坡,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山麓地带为耕地和牧场,耕地和牧场之上为落叶阔叶林,由此可知山麓地带的原始地带性植被可能为亚热带常绿林,因此该地区应位于中纬度地区。综上可知,D选项正确。 答案:D 4.该山地迎风坡的盛行风是( ) 1 / 6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西风 D.东南季风 解析:由上题可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可排除A、B选项;若该山地地处季风区,山地南坡应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排除D选项。 答案:C 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所作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完成5~6题。 5.图中③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 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解析:③植被带主要位于山脉(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B 6.图中①植被带的分布反映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①植被带位于低纬地带、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 答案:D (2016·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解析: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 答案:A 8.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2 / 6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米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

答案:C

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回答9~11题。

9.甲地附近地区为荒漠景观,主要原因是( )

①常年盛行离岸的东北信风 ②沿海强大的寒流,降温减湿 ③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 ④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甲地附近地区为荒漠景观的主要原因有:位于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常年盛行离岸的东南信风;沿海强大的秘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答案:C

10.若乙区域典型植被遭到破坏,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②气候由暖干变为热湿 ③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④水土流失加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根据经纬网可知,乙区域为热带雨林区。乙区域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破坏森林会使水土流失加剧;严重的水土流失必然导致河水含沙量增大,河湖淤积,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答案:C

11.2016年1月,北极气温有记录以来第二次在冬季上升到0℃以上。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甲地沿海地区洋流水温的周期性变暖有关。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地域分异 B.整体性 C.相对稳定性 D.生产功能

解析:甲地沿海地区洋流水温的周期性变暖表示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性发生。受其影响,全球许多地区气候异常,北极地区冬季气温出现0℃以上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这是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即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地理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

答案:B 二、综合题

12.(2016·浙江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的气候统计图。

3 / 6

图1

甲地(海拔3 850 m)

年平均气温(6.3 ℃) 年降水量(430.4 mm)

丁地(海拔98 m)

年平均气温(25.9 ℃) 年降水量(958 mm)

图2

材料二 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自然带类型多样,从甲地的高原半干旱草原带,变为丁地的热带季雨林带。

材料三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图1中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1)图1中甲地和丁地都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区,甲地和丁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两地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异同点。

4 / 6

(2)图1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海拔5 250米)和丙地(海拔2 000米)自然带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分析该道路沿线自然带分异的主要原因。

(3)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解析:(1)图中甲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粮食作物为青稞;丁地位于恒河平原,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两地粮食生产条件的异同点主要从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分析。(2)图中所示道路沿线,乙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自然带应为高山草甸带;丙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相对较低,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3)分析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主要从流域内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入手,如降水量、降水强度、地形坡度、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等。

答案:(1)青稞(小麦) 水稻 相同点:河谷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雨热同期;甲地降水少,丁地纬度低,两地光照充足。不同点:甲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丁地纬度低,海拔低,热量丰富;甲地处于背风坡,降水量少;丁地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多;甲地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2)高山草甸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海拔和坡向不同引起的热量和降水量差异。

(3)流域面积大,泥沙来源广(泥沙来自两条河流);流域内降水量大(两河支流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迎风坡);夏季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流域内地形坡度大;坡地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13.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分析其“寒”的原因。

(2)简述南、北方地区中从①→②→③所在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基础。 (3)比较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主要差异。

解析:(1)青藏高原的“寒”是因为其“高”,即海拔高。青藏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平均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因为其海拔高,所以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夜间气温降低,气候寒冷。(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①→②→③的变化体现出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3)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方面来分析,结合题目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北方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方河流径流量较大,西北河流径流量较小;北方自然带以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西北以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为主。

答案:(1)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平均4 000米以上),气温较低;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差(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夜间气温降低,气候寒冷。

(2)从①→②→③的变化体现出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

(3)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和山地为主;北方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北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北方河流径流量较大,西北河流径流量较小;北方自然带以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主,西北以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为主。

5 / 6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满分突破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6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过关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乞力马扎罗山大致位于0°~3°S,是东非高原上的火山,海拔5895米。下图是从高空垂直俯视的该山山体自然带(Ⅰ—Ⅵ)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Ⅰ自然带附近的岩石类型主要为()A.变质岩B.沉积岩C.花岗岩D.玄武岩解析:乞力马扎罗山为火山,故山顶附近多为岩浆喷出而形成的玄武岩。答案:D2.图中Ⅰ、Ⅵ代表的自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3l2k9ttj15uqa87qzsz8c83h0epg60168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