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简略的)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举例说明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准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认识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天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找,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认识材料

材料的分类:天然材料 人造材料 2、塑 料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问题。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准备: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遇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入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预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认识新材料 1、认识书中介绍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1、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2、塑 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3、 倾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问题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周围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问题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周围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按组准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物体传声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实验发现声音是靠什么媒介传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研究声音的实验。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哪些物体能够传声。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准备:课桌、水槽、砂纸、水、毛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活动一:你听到了吗? 1、准备实验材料:课桌

2、注意事项:轻轻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提出问题:为什么离得远的同学反而能听见? 3、提问: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小组合作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是通过桌面传播的

4、还有什么方法能够验证自己的解释呢? 三、活动二:水能传声吗?

1、提出问题:游泳的时候,头浸在水下能听到声音吗? 2、实验:

学生分小组自己设计实验 全班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3、组织学生学习科学在线

4、提问: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可以听到声音? 全班交流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 四、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4 物体传声

声音可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可在气体中传播

5、自制小乐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探究哪种材料适合做鼓面。能按照书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乐器的小组计划。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小乐器。能对自己和别人设计、制作的小乐器进行客观的评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定小组制作计划的过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完成小乐器的制作任务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声音的大小、高低与物体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教学准备:圆口容器、气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认识书中的各种乐器,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乐器吗?你会弹奏吗? 告诉学生不同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声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动一:做小鼓

1、用有圆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胶带将它绷紧在鼓身上敲击鼓面,仔细听听发出的声音。 以教师演示为主以技能训练为重点

2、提问: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种材料更适合做鼓面,为什么?

三、活动三: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1、让学生先欣赏一些同学做的小乐器。 学生认乐器 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材料不同乐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组计划 试一试,怎样让自己制作的小乐器发出声音?怎样让小乐器发出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

布置讨论任务:对同学们制作的小乐器进行评价。 四、教师总结全课 制定小组计划 学生得出结论: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学生讨论 制定小组计划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6 声音与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设计出“无噪声书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进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乐音”和“噪声”。能举例说明噪声的危害和减少噪声的方法。能举例说明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声音作用、噪声危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给我们传来很多信息,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世界。

二、活动一: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

1、观察图中的图片,声音告诉我们什么?

2、讨论声音还有什么用处?把自己知道的与同学交流。 3、什么样的声音令我们烦躁? 三、活动二:减少噪声 1、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2、讨论:噪声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危害? 3、讲解:噪声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公害,人们在减少噪声危害方面想了许多办法:路上图标(禁止鸣嗽叭);耳机内放上厚厚的垫子;马路两旁种许多树木。 讲解:马路两旁的树木不仅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还可以降低噪声的强度,这是因为浓密的树叶有很强的吸音能力。科学实验证明:10米宽的树带能使噪声减弱30%,20米宽的树带可以使噪声减弱40%。

4、提问: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 五、拓展

设计一个“无噪声书房”,用文字或图表示出来。

设计前引导学生:设计前要考虑什么材料有利于减少噪声?地墙壁、门窗、地面等应选择什么材料?“无噪声书房”对周围环境有什么要求? 五、总结全课 7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课本提供的标准对发光物体进行分类。能够对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能从多个方面证实最初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科学知识目标:能说出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尺子、剪刀、固定纸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光。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活动一:寻找光源

1、提问:哪些物体能发光? 学生试说出发光物体

2、试着把能发光的物体分类

太阳、火、闪电等为天然光源;电灯、手电筒、蜡烛等为人造光源。 三、活动二:我看见了光

1、哪幅图的做法能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硬纸板的孔照射到墙上? 学生猜想

参照书中图做实验,看看猜想的正确吗? 2、布置学生实验

提示:每块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多次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书中。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简略的)

冀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身边的材料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3j8z3pjdy17c19373fh7l7tx29ybm00g4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