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就是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xx年03月16日 00:42 :学习时报 作者:庄稼汉 李宏伟 (作者系福建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建设生态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根本在于制度建设。 ___ ___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生态文明制度设计缺乏统筹思维,制度碎片化现象突出,制度之间缺乏衔接,制度缺失严重。 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现象,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增长,过多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没有根本扭转,在干部选拔任用上,重视经济发展情况的考核,忽视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评价。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体系不完善。 从地方政府的责任落实上看,还存在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不紧的问题,过多看重经济社会发展的显性政绩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隐性政绩;从职能部门的责任落实上看,管发展也要管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一岗双责”的要求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齐抓共管”变成环保部门“单家独斗”,“责任共担”变成环保部门“一家担责”; 从企业的责任落实上看,还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 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 在源头监管方面,还存在重项目环评、轻区域环评的现象,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整体滞后等问题; 在过程监管方面,还存在在线监
控体系覆盖面相对不足、排污许可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在结果严惩方面,还存在以行政处罚代替法律追责、执法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从三个方面建设生态文明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方方面面,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先导制度。 全国不少地方做了有益探索,比如,福建省取消了对34个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实行生态保护优先和农业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 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责任追究体系。 落实最严格的地方政府属地责任。 新修订的《环保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内容,作为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环保目标责任制是环境保护的龙头制度,是落实政府属地责任的重要抓手。 为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福建省环保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市长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进行全面改革。 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推动属地责任的标准、要求从模糊向明晰的转变,制定各城市的空气质量考核要求时,明确各市空气达标天数比例必须达到95%以上,达不到要求的扣减分数,超过比例的相应加分,通过对空气质量目标量化考核,有效遏制了空气质量下降的趋势。 落实最严格的部门监管责任。如何强化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形成
持续促进生态建设的长效合力,成为当务之急。 福建省率先进行了探索,出台了环保监管“一岗双责”暂行规定。一是明确了职责。除规定环保部门对环境实施统一监管外,还规定了省直44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监管责任。二是强化了问责。对环保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的,追究相应的责任。 落实最严格的企业主体责任。 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落实企业的环保管理责任制,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每个生产环节、每个生产岗位;落实环保责任的奖惩制度,通过完善质控考核办法等考评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奖惩导向;落实企业内部问责制度,落实严格的责任追究措施,一旦发生环境问题,都要进行问责和处理,以此来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 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监管体系。 深化源头监管。 一是将区域规划环评作为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对于布局在流域上游地区、城市上风向、居民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采取更加严格的审查措施,采用更加先进的治理设施,落实更加严格的环保要求,强化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的底线思维和环境约束。 同时,严格项目环评,从严从紧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从源头堵住高污染高风险企业。 二是严格环境准入。 结合地方实际,在印染、皮革、造纸、水泥等行业制定并实施高于国家标准的排放标准。 三是严格环保红线底线。 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将陆域红线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重要湿地保护红线等9类红线,将海域生态红线分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4个类型。对红线区实行最严格的管控
措施,禁止一切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通过划定红线,筑牢安全防线、守住环保底线,用“线”来划“限”,来定规则、定规矩。 创新过程管理。 一是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 福建省制定出台了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将工程项目环保竣工验收作为排污许可证申领的条件之一,以取得排污许可证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好减少排污总量,规范排污行为。 二是加强监测预警,实现管理精细化。 建设水质、空气等环境因子的自动化监测系统,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对环境质量变化的及时掌控。对于环境质量的异常波动,强化监测预警、倒查环境隐患。 三是严密监控,实现管理动态化。 扩大污染源在线监控覆盖面,对企业的排污行为做到全程监控。同时,推进污染源监控数据的 ___,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实现过程监管的公开透明。 强化结果严惩。 一是严厉打击。采取不定时、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直接取证的措施,严厉查处各种违法排污行为。 二是严厉惩处。对环境违法企业,不仅从经济上严查重罚、限期治理,还要充分运用“两高司法解释”,对于达到入刑标准的案件要坚决移送、毫不手软,不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强化重典治污的威慑力。 三是严密机制。建立环保、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联动执法协作机制,提高案件办理水平,确保案件办理效果,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法律敬畏意识。 (作者系福建省环保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教授)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研究生态文明实践上的有关思路,很有必要。 释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发展知识产业与环境产业。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最大化为依据的知识产业和环境产业,在本质上体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经济与环境达到双赢的产业形态,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知识产业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减少发展对基本物质资源的需要,替代物质资源,优化国民经济产生要素,倍增国民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环境产业相应的迅速发展作为基础性保障条件和必要性支撑条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境产业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支撑。同时,环境产业具有全方位渗透特性和高科技支撑特性,全方位、多层次渗透于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其发展可带动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获得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条件。 深化改革释放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社会化和高度市场化,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决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本质上是社会问题,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才能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化为实践,通过规范的制度建设才能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才能对个体的行为形成约束和激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的制度:第一类属于主要解决整个社会宏观领域的问题的政府监管性制度。如十八届 ___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通过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路径就是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