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声明:考试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抄袭!一旦发现,做不及格处理,请大家认真复习!!!
中建史复习范围:
第一章
?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它们与旧石器时代建筑的渊源关系。
答:1.新石器时代建筑形式: ①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 ②长江流域:干阑式建筑。
2.与旧石器时代建筑渊源:木骨泥墙建筑是由早期的穴居模式发展而来的
干阑式建筑由早期的巢居模式发展而来。
PS:
1.“木骨泥墙”建筑形式:(以仰韶房屋为例)
①平面有长方形、圆形两种形式
②墙体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的做法,屋顶做法同理。
③室内用木柱作支撑承托屋顶中部重量,柱数一至四根不等(说明木架结构尚未规律化)。 ④柱子与屋顶承重构件绑扎连接
⑤室内地面、墙面常用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避潮湿,或用木材、芦苇铺设地面防潮。 ⑥室内有烧火的坑穴,屋顶有排烟口。
2.仰韶文化时期(母系社会5000BC~3000BC):
⑴早期:聚落、以大房子为中心,小房子围绕中心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实例:半坡村遗址
⑵中期:木骨泥墙(围护结构),白灰抹面出现。 实例:郑州大河村遗址
⑶晚期:白灰抹面,柱子排列整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木构架建筑技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实例: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
3.龙山文化时期(父系社会):
①家庭私有(以家庭为单位生活),吕字形双室相连套间式半穴居
②白灰抹面技术广泛采用
③土坯砖出现 实例: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
4.红山文化(4500BC~3000BC)
①公共性神庙遗址 实例:辽宁建平县女神庙(中国最古老神庙遗址)
------标志建筑不仅再是物质生活手段,同时也是社会思想观念的表征方式和物化形态,促进了建
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②彩花、线脚装饰墙面 实例:辽宁建平县女神庙
拓展:
1.浙江余姚 河姆渡 建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 榫卯技术 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2.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出现的白灰墙面刻画图案,是我国已知最早居室装饰。
·掌握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及其中建筑发展的主要成就和特点 答: 见附件
第二章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其详细的解释和出处。P55
答:“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世,市朝一夫。”
------战国《周礼?考工记》
释义: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
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PS:(注: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 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左祖右社:指宫殿的左边(东)是祖庙,右边(西)是社禝,祖庙建在东边,社稷坛建在西边,左右对称)
拓展:
1. 《周礼?考工记》应用实例:曲阜鲁故都遗址
2. 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3.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以集体防御为目的的筑城活动兴盛,居民按氏族关系聚居,同时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城市带
有氏族聚落色彩。
② 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里坊制是封建专制主义在城市形态上的突出表现。这一时
期城市总体布局比较自由,形式多样。
实例:大城(郭)包小城(宫城)---曲阜故都,苏州吴王阖闾故城 二城东西并列---易县燕下都故城
③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由前一时期的自由里坊制发展而来,长方形平面,宫殿于城北居中,棋盘式布局,功能要素
划分明确,城内交通便利,城市面貌壮观,后期随城市经济和生活发展而管理放松。 实例:曹魏邺城
唐长安城/隋大兴城---高颖、宇文恺设计
④ 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
------取消夜禁和里坊制,沿用1500年的城市模式就此消亡。
·隋唐长安城的布局及特点
答: ①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组成,宫城居北 ② 功能分区明确,中央官署居中
③ 里坊制,棋盘式布局,街道宽而笔直,划分出110里坊。 ④ 集中设市(东都会市,西利人市)
·北宋东京城的布局结构及其特点
答: ① 宫城、都城、罗城(外城)三重组成,宫城居中
② 宫城前设很宽的御街,两旁设御廊,总体方格网道路系统 ③ 四水惯都,漕运渠道畅通,水系发达
④ 官府衙署宫城内外都有,部分和居民杂处,不如唐长安集中
⑤ 里坊制废除,到处临街设店,前店后宅,商业发达,娱乐场所众多 ⑥ 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逐步扩建,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 ⑦ 防火问题突出,设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 ⑧ 罗城外分布有较多的皇家园林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及其特点
答:①利用元大都改建而成,北面缩小城框,南面城墙南移并建筑外城,形成“凸”字形平面
②外城、皇城、宫城(紫禁城)三重组成,布局以皇城(不规则矩形)为中心,宫城居皇城核心。 ③强化城市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两旁依宗法礼制布置礼制建筑,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上
强调帝王权威。
④内城街道坊巷沿用元大都规划系统,干道以平行于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主,东西交通不
便(反映封建帝都为帝王服务特色)
⑤皇城区成为皇室生活服务设施和离宫苑园的集中地区
⑥市肆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中心,各行业集中在以该行业为名的坊巷里 ⑦水系衰退
⑧王府官舍跨胡同而建,不受限制,形成八旗居住区
拓展
1.元大都布局及特点 ①依托旧城建新城 ②水系清晰明确 ③以水面为中心
④方格网道路系统规整平直,分干道和胡同两类。 ⑤以胡同间的隙地作为居民区,市肆分散于城内。
第三章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及其特点 P97
答: 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地位和基地情况(两胡同间的隙地)分为两进院到五进院几种,
大宅除纵向院落较多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后花园。
以三进院为例:分前院、内院、后院。
① 前院较浅,以倒座为主,作门房、客房、客厅,另有塾和厕所,属对外接待区; ② 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靠垂花门分隔内外院。内院正北是正房,是长辈起居处;正房两侧低矮的为耳房;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晚辈起居处;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围合形成“露地”,作杂物院或景观;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由“抄手游廊”连接,便于雨雪天行走;内院较大,可布景,供家人纳凉或劳作。
③ 后院是家庭服务区,后罩房布置厨房、贮藏、仆役住房等,可在西北角留后门。
特点:
①中轴对称,等级分明,秩序井然
②秩序通过门体现,高度和定制是等级的标志 ③内向院落是交流的场所,但缺乏私秘性 ④墙垣厚重,防风沙及噪音干扰 ⑤建筑密度不高,交通面积较大
·窑洞式住宅的种类及各自特点 P104
答:种类:开敞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坑院)、砖砌的锢窑。
特点:⑴靠崖窑:①水平向里开挖,形成一地面为长方形、顶部为拱券的横穴。
②对地形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建在土坡或山崖的阳面上。
③不能聚成院,可在窑前加建地面建筑,围合成院子供人们活动。
⑵地坑院:①从地面垂直向下挖出一个矩形大坑,再在四周的坑壁上挖出横穴的窑洞,
形成一个地下院落
②平面面积和开挖深度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标准,既保证工程量不致太大,又保证了洞券的数量和质量。
③窑洞的顶部都砌有一圈女儿墙,以防止人们跌落,也防止雨水流入院中。 ④院中常设有渗井,用以排水。
⑶锢窑: ①锢窑就是人们照着窑洞的样子所建的房屋:先用土抷、版筑或砖石砌成拱、
券窑洞的样子,再在上面覆土
②既保留了窑洞冬暖夏凉等优点,又不受地形的限制 ③可以比较灵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类似四合院的建筑群
·客家土楼的平面及技术上的特点,这种住房形式是如何体现“因地制宜、因材致用”
P102 答:特点:①土楼以祠堂为中心,是客家聚族而居生活的必需内容,供奉祖先的中堂于建筑正中央。 ②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③基本居住模式是单元式住宅。
因地制宜:
①土筑外墙高大厚实,做法上把竹筋、松枝放入生土墙,起加筋作用在土内配以石块混
合,进行夯筑后十分牢固,利于防卫
②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于遮阳③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槅扇,空间开敞通透,利于空气流通 ④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利于防卫
⑤选址注重风水,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宅基负阴抱阳,特殊情况如受禁忌、避煞等,可朝东西,但不可朝北。近水源,忌背水。靠大山,面对朝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
拓展:
1.中国各地住宅构筑类型 P90
⑴木构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
①北方抬梁式为多,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 ②南方多为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主体部分。 ③抬梁穿斗混合式,皖南江浙一带住宅
⑵竹木构干阑式 ⑶木构井干式
⑷砖墙承重式,例:山西襄汾住宅 ⑸西藏碉楼 ⑹客家土楼 ⑺窑洞
⑻新疆阿以旺 ⑼蒙古毡包
第四章
·北京故宫布局及其特点 P121
答:布局:
总体布局严整,规模宏伟。
①紫禁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辟四门,门上设重檐门楼,四隅有角楼。
②功能布局---外朝: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内廷:乾清宫、坤宁宫、东西六宫、东西六所。另有外东路,外西路对称布与两侧。
③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纵向展开,并对称分布两侧。 布局特点:
①以院落作为基本的建筑组合手段,用连续的对称的封闭空间,形成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 ②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从大清门到神武门形成的轴线与城市中轴线重合;轴线上的建筑及附属部分严格对称。
③布局上集合了各个时期优秀作法形制---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两宫五门,御花园等
PS:北京故宫的设计手法:
①运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的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②通过院落组织,形成的封闭连续对称而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③屋顶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次序使用
④以门为媒介形成有序的空间转换,进行空间的限定和渗透,并以廊辅助联系、分隔空间。 ⑤建筑细部和装饰的繁简以示皇权神威。
⑥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金顶红墙白基。 ⑦文字、小品也具象征意义
·天坛的布局及其群体设计特色 P131
答:布局:
①分内外两重
内圈有三组:圜丘、祈年殿、斋宫 外圈有一组:神乐署与牺牲所
②入口于西侧,经1KM的甬道与主轴线相交。
③园区设两重围墙,切北侧围墙都为圆角,南侧围墙为直角,暗含天圆地方。 ④院内遍植柏树,建筑只占总面积的1/20,融于绿色之中。 设计特色:
①布局应用轴线间的串联,以及轴线上对圆的反复利用。
②对比手法:方圆,高低,大小,宽窄等一系列对比突出主题。
③环境处理:全区遍植柏树,通过增高接天的手法,使轴线上的建筑临空于柏树林之上,加强了祭天所需的神圣气氛。
④建筑单体的曲线优美,与天和谐。 ⑤数字和色彩具有象征意义。
·古代陵墓地上部分出现了哪几种形式,结合实例分析其特点 P139 答:由春秋战国坟丘式墓葬演化成的三种形式:
①“方上”---实例:秦始皇陵。
特点: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陵体,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②因山为陵---实例:唐乾陵。
特点:为防盗而依山凿穴,不起坟。乾陵依梁山而建,墓室藏于山中利用梁山
前的双峰为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