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分析 --徽州民居
摘要:
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在民居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建筑;美学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徽州地区虽地处僻壤、交通不便,但它却拥有无限的魅力。这里峰峦奇秀,水流碧清,林木葱翠。徽州民居,指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村镇布局和建筑空间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融为一体,充分显示了它的有机品质,即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在功能和美学上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协调统一;建筑本身能满足使用灵活的要求;建成建筑形象的材料、结构构造、色彩装饰具有地方特色。 一.成因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宋徽宗在平定方腊起义后,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主体组建黄山市。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属江西省管)六县。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胡家二十世祖胡贯三,除了经营典当业务,还经营茶米生意,号称“三十六典”、“七条半街,”是当时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家财\五百万金。清代后半叶后,黟县南屏村的徽商号称“十万富”的不下20户。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时,按官家规定的等级建楼扩园,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筑形成的原因。 二.布局
从古民居的布局上观察,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格局构建,独具面目,无一雷同;大体可分为“线状”、“块状”两大模式。但均把我国传统的自然观和美学理想,以及带有封建宿命色彩的风水观念灌输在布局中。如歙县方村,平面布局外圆内方,似一枚圆形方孔钱图案,表达了祈求富贵,财源兴旺的愿望。黔县宏村布局则象一头牛,激励村民发扬牛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才能兴旺发达。又如西递村的“船”形布局,寓意扬帆远航,一帆风顺。但无论怎样的布局,却无一不在追求祥和宁静的“园林化”情调。贫富固有差距,宅院固有大小,但皆重视小庭院的设计和布置。院内多青石铺地,多设假山鱼池,盆景,花台,充分反映了栖居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追求与创造。徽州民居
几乎都在青山绿水之间,横卧在绵绵大地之上,人与自然相融相谐,互为景致,达到共生状态。基地相对开阔平坦,以满足人口的增长,安身立命,繁衍生息。徽地山水养育了徽地人民,徽地人民创造着徽州文化。在几百年的生活历程中,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各民居都在有序地演化着,发展着! 三.风格
建筑只所以称得上是艺术,就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独特的风格。徽州古民居建筑只所以享誉海内外,成为徽派,一方面是他保留的完整性,风格的统一性,造型的多样性,形式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在于他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徽州人崇尚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和统一。这就集中体现在徽州建筑的风水美。
中国人民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徽州民居建筑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他们遵循的是顺应天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原则L 以及万代兴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追求,构筑着休养生息代代不已的理想栖息地。
从古民居村落的选址看,即体现着徽人“天人合一”的美的理想追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其自然,利用自然,山水相依,风土温润。饮则有水,行则有道,耕则有田,筏则有山。满足生产和生活要求,安居乐业,既为闲情隐逸之地,又可防御外来纷扰,实乃理想人居之环境。
四.艺术特色
1.儒雅质朴的色彩风格
徽州民居的艺术风格以淡雅、朴实、秀丽著称。在外观色调上以灰、白、黑为主,不用重彩浓色,并且尽可能保持材料的自然质感。屋顶一般不用琉璃瓦装饰,正脊及垂脊皆无装饰物,坡面屋顶、墙顶以小青瓦铺成鱼鳞状,朴素大方。墙面均粉白灰,沿滴水头处墙面用浓淡墨线绘出两条粗细砖纹墨线,同时在墙体转角处绘收头花纹,远望徽州村落的青瓦白墙的房屋,在山水之间及绿树丛中显得特别古朴文雅。
2.“五岳朝天, 四水归堂”—徽派民居最显著的建筑特征
远眺徽州古村落, 除了粉墙黛瓦似水墨氤氲的黑白色调外, 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错落有致马头墙了。因徽州人稠地狭, 聚族而居, 为防邻居失火殃及自家而采取的一种建筑结构, 故称封火墙, 据说宋代就已出现, 起出只是为实用, 后来逐渐被塑造成极富装饰性的造型。它以其高低错落、抑扬顿挫的起伏“舞姿”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独特韵律。首先, 是化静为动: 马头墙壁在空间展开, 因观察者角度变化而显变动之趣, 体现了静中见动的韵律。静中见动如同中国书法宁静中追求飞动的韵律, 展示出时间的节奏。其次, 动中求挫, 马头墙随屋顶坡度而层层错落排开, 在飞动中求得更深一层意韵—“顿挫”之美, 以顿挫寓于飞动之中, 更加强其飞动之势, 造成一激荡的艺术空间。所以徽州人称之为“五岳朝天”它寄托了走南闯北的徽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所谓“ 胸中小五岳, 足底大九州”就反映了这种感情。
与“五岳朝天”并称的是“ 四水归堂”, 这是徽派民居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当人们进入这些老宅时就会发现, 一幢完整的房屋, 顶上空出一块露出蓝天白云, 这就是徽派民居厅堂内普遍设置的天井。在这种打上远古先民“穴居“和”巢居“烙印带天井的厅堂, 被徽州人赋予“积本聚财“、”天降洪福“的期望。雨露落在向内合围的屋顶坡面上汇聚于中间的天井流下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 财源滚滚来“这对于将水当作财富的百姓来说是大吉大利的事。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一种古老的风水观念。天井的下方明清时期一般用石板砌出一方水池称明池四角砌成明沟, 降水存于池中在通过暗沟排出户外。早期来到徽州的中原移民, 面对着当地陌生的居民与自然环境, 出于防御的需要建起四周有高墙维护的住宅, 外墙很少开窗, 尤其是下层, 有时完全没有, 即使开窗, 也不过是四五十公分的小窗数处稍事点缀。俨然如碉堡一般虽获得了安全感却出现采光、通风和精神压抑等问题。徽州人在屋顶上开天井巧妙地解决了问题。所以, 天井的设置是这些老宅子精彩的一笔。它不仅寄
托了徽州人的期望与理想, 更为重要的是它体现徽州居民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实现古人那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首先, 把来自北方中原地区宽敞的四合院落改造成狭小的天井。其次, 汲取干栏巢居楼式和下层敞开式特征,将在中厅堂扩大成半敞形式与天井溶为一体中间不留隔断形成井厅楼式民居。天井借助楼房的高度似烟囱一样的把楼内空气拔出楼外。解决了夏季气候湿热时换气的问题。因当地山青水秀空气湿润, 所以不必考虑风沙和尘土对厅堂陈设和人的活动影响, 天井的采光不仅使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而且光线经过多次反射, 非常柔和富于变化。冬季阳光穿过天井直接射入厅堂。坐在其中, 享受阳光的温暖。人们足不出户就知道天气变化,四季更迭, 晨沐朝霞, 夜看星斗。令人心旷神怡。有的主人在天井内设石台购置花木盆景, 使之别有洞天。 3.装饰艺术
徽州民居是朴素简洁的,但一般都比较讲究装饰和注重美观,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在装饰手法上,徽州的砖雕、木雕、石雕在住宅中得到绝妙的发展,到处可见到这种精美的佳作。特别是主入口的门楼、门墙、门罩做了重点装饰,飞檐叠瓦、斗拱重重。既打破了水平墙面的单调感,又增加了大门的气势。门口大部分用青砖雕,雕工都非常讲究,形象别致醒目,比例尺度适当。雕文大多为戏文故事,民间传说。也有花鸟虫鱼以及各种几何图案等,意在福禄寿禧、吉祥如意。
住宅室内大多为木雕,这种雕刻的重点部位是院内的隔扇、面向天井的栏杆、靠凳、屏风、楼板层向外的挂落、檐口、梁架等。由于木质细韧,比较易于加工,线条更流畅,丰满华丽而不琐碎,水平很高。在石雕方面,用于民居厅堂的台阶石雕比较一般,而许多民居的柱础则比较考究。石雕艺术水平特别高超的,如配置于民居群中的一些牌坊、祠堂和亭台等。
一般巨富宦官的宅内装修很豪华,家中到处都是雕刻,雕刻以官运亨通、财源丰富为主题,有的还要加些彩绘,彩绘色彩比较淡雅。这些精美的雕刻,造型生动,题材丰富,极具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徽州民居既庄重素雅又活泼多姿的风格。
4.庭院构建艺术
徽州地区民风淳古, 有“十户之村不废耕读”之说。“新安多名士”虽然中国文人士大夫常以安邦济世为已任, 但性格深处却儒道后互补, 在积极进取的同时又喜欢隐逸于山林之中, 逍遥于田园之上。既有儒家的“入世”兼济天下的胸怀, 又有道家“出世”独善其身的雅致。这在徽州人那里表现的尤为突出, 那些通过科举而成功于仕途或经商发迹返回故里的徽州人为光大门楣兴建豪宅, 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 他们都把徽州当做归宿或逃避的田园。所以在他们的宅院中又多了一份道家的“超然”与“隐逸”。 徽州古民居那奇特的建筑形体,巧妙的空间处理,精美的窗门装饰,雅致的色彩搭配,以及单元组合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化,无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堪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徽州传统民居在构造上,力求建筑与自然界融合,使空间生气盎然。在意境上追求诗情画意,并力求与人相和谐,使之符合使用者心理要求。徽州民居无论对于建筑学、历史学还是民俗学,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其丰富的人文景观更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国梅 《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 2.王光明《浅谈徽州民居》 建筑学报1996年第1期
3.单德明《村溪·天井·马头墙——徽州民居笔记》 建筑史论文集第六辑清化大学建筑系编
4.汪之力张祖刚主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5. 丁剑《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美学价值》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8月 25卷第四
期
[ 6] 俞宏理, 李玉祥. 老房子", ", ", 皖南徽派民居. 江苏美术出 版社, 1993.
[ 7] 单德启. 中国传统民居图说", ", ", 徽州篇[ M] . 清华大学出 版社, 1998.
[ 8] 王振忠, 李玉祥. 乡土中国",", ", 徽州[ M] . 三联书店, 2000. [ 9] 余治淮, 余济海, 刘星明等. 皖南古村落", ", ", 黟县西递",宏 村. 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