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一)创作情怀
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老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朝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以后又一个鼎盛时期,经济发达,政治稳固,文化繁荣,民族大融合。在如此的时期里,一定有一大量文人希望通过念书走上仕途。这正符合“学而优则仕”的大环境。而在唐朝正是科举考试走入正轨时期。大量的念书人想走入仕途一定要参加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是一种竞争超级残酷的考试,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才能到殿试一关。殿试是皇帝亲自主考,地址在皇宫。唐朝的国都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咱们可想而知,那时的交通条件,南来北往的举子到西安去是何等的不容易。举子赴京赶考冲满了艰险,别离后生死未卜,前途难测,所以唐人特别重视送别,更重视赠送送别诗。着在那时成为一种风气。如张籍的《送裴相公赴镇太原》里有一句是“天子亲临楼上送,朝官齐出道旁辞”,这是皇帝参加的送别场面。从皇帝都参与,不难看出贫民百姓对送别知道参与与重视。
唐人重视送别诗,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唐朝人爱好诗歌成为一种风气。那时的各类文书,大多皆用诗歌写成。在那时达到了任何事物无不能够入诗的程度。(1)在科举兴盛的时期,唐朝也流行温卷,行卷,把如此的方式作为走入仕途的敲门砖。而同时,写送别诗,还有它实用价值的一面。送与被送二者的关系,往往是挚友或亲人,而这两边往往有一方身份高贵,所送之诗就是抵达异地的通关证。如此,
抵达异地,呈上所送之诗,往往会取得一些关照。正是这种实用价值,加倍速了唐人创作送别诗的高潮。
再从唐朝的文化来看,唐朝文化异彩纷呈。音乐舞蹈都呈现出气势恢弘,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烈火的盛世特色。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参与编制的《霓裳羽衣曲》等。这时的诗歌也与音乐彼此结合,彼此增进。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本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后来被谱成“阳关三迭”,就如此诗借歌传,歌借诗飞,一直被传唱。后来,这首诗成为送别的必唱之曲。这首诗所描述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由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绝大多数离别之席演唱,后被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固然,唐人创作诗歌的情怀是多样的,从上面几点足以说明送别诗的繁荣。但创作送别诗肯定还有社会,个人等内外因素的促使,这是咱们研究送别诗创作情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内容。
(二)抒情艺术
通过认真品读唐人的送别诗,不难发觉诗中的抒情手法。能够说送别诗就是抒情诗。抒情,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寓情于景,有情景融合等。那么,唐人的送别诗,表现出的抒情艺术有哪些呢?直抒胸臆的手法在送别诗中运用得很广,往往这种手法让送别诗通俗易懂,更易流传。如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识君
这首诗前两句直接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尽是肺腑之言。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忧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明白你董庭兰啊!话说得何等响亮,何等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鼓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诗句毫无保留阻碍,
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深,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固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可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原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宝贝。王国维在《人世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触景生情,情景融合可谓是我国古典诗歌抒情的大体特征。的确,景物在人的眼中会随人的情感而转变,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因此,在送别诗中,诗人他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唐人在创作送别诗,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寓情与景,情景融合已成为唐朝送别诗的大体抒情特征。从来被人们所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