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 .如何理解资源是稀缺?
一般的,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欲望而言,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资 源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足的。即稀缺性是就 相对意义而言的。
欲望的基本特点在于无限性,即人们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时候,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品或劳务来 满足,而物品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然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资源是有 限的,这样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的矛盾就形成了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2 .说明人类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
面对资源稀缺性的事实,人类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他们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 为谁生
产。
(1) 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中,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 何时生
产,生产多少消费品和投资品。
(2) 如何生产物品。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技术。
(3) 为谁生产。谁来享用经济活动的成果?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吗?社会产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 之间进行
分配?是否会出现贫富差距?
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什么不同?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来 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可见,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即家庭 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 方法是个量分析。
相对而言,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 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可见,与微观经济学的几个方面相对应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经济,而不 是经济中的各个单位;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它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 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增长等问题;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总量是指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研究对象、解决问题、中心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不 同点。但并不是说二者是完全割裂开的。实际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可以说,微观经 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总体的分析离不开对个体的分析,但宏观经济学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相加,二者 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4 ?举例说明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
在经济学中,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是模型。在经济学中的模型是一种组织框架,它可以搭建我们思考问题的 途径。模型可以忽略现实世界的某些细节而集中研究本质问题,以达到简化的目的。现实生活中的模型很多,比 如地图。
第二章
1 .
(1) 人们决定多生孩子。即人们偏好更多的孩子,需求增加。 (2)
钢铁工人的罢工提高了钢材价格。 工人罢工引起工资提高, 即投入品的
价格提高, 从而提高钢材的价格。 供给的价格提高,供给量减小。
(3) 工程师开发生产出新的自动化机器用于家庭旅行车。技术提高,供给量提高。 (4) 客货两用车价格上升。价格上升,需求降低。 (5) 股市崩溃减少了人们的财产。收入减少,需求降低。
2. 价格 需求量 供给量 4 5 135 104 26 53 81 6 81 7 8 9
68 53 39 98 110 121 + 需求量 -供给量
由上图可知,这个市场的均衡价格是 6美元,均衡数量是 81个。
如果市场上实际价格高于均衡价格,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最终会回到均衡位置。如果市场上实际价格低于 均衡价格,则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最终也会回到均衡位置。
3.
(1)
线如下图所示。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对于反需求函数则是竖直的) 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也就是说供给量
(2) 均衡价格为8美元,均衡数量是 8 000张。 (3) 需求表为: 价格(美元) 需求量(张) 4 8 12 16 15 000 13 000 11 000 9 000 7 000 20 第三章
在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有: RC$=PI/P2,所以在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即为其价格之比,
1.
RC$=20/80=1/4 。
2.
(1) 消费者的收入:30*2=60 (元) (2) 商品2的价格:60/20=3 (元) (3) 预算线方程:60=2XI+3X2 (4) 预算线的斜率:-PI/P2=-2/3 (5) E 点 RC$ 值:RC$=PI/P2=2/3
3.
(1)列出需求表和市场需求表:
价格 A的需求量 B的需求量 30 25 20 15 10 5 市场需求量 0 1 2 3 4 20 16 12 8 4 0 50 41 32 23 14 5 5
第四章
1 . (1)
可变要素的数量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 2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