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基于“学”视角下的读写结合策略
作者:顾玲玲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8年第12期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学不能仅仅关注教材文本中的内容,而要从文本言语形式和表达策略的角度开掘出适合学生体验和借鉴的练笔资源,让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深化文本解读,发展表达能力。 让读写自然交接
从物理视角来看,学生从读到写的转换仅仅就是学习方式地转变,就是将思维从阅读感知转向表达倾吐,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会读了、读懂了,就可以自然地展开练笔。事实上,这是对学生学习心理一种误解,阅读与表达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认知,没有直接地过渡与引导,就会让学生从读到写的转换过程遭遇障碍。教师切不可布置任务后,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甩手掌柜,而要积极落实,消融学生之间的认知误差,促进读与写之间巧妙的融通,让学生读写结合自然交接。
如在教学《莫高窟》壁画语段中的“飞天”时,学生都被这一语段中连续使用的四字词语所折服,被整体有力的语句所震撼,被飞天的形态之美和动作之美所陶醉。很多教师都习惯于在学生把握了言语形式之后,直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飞天还会有哪些形态呢?事实上,学生多半都是紧咬笔头、捉襟见肘,原因就在从读到写的落差让他们无从下笔。其实在动笔之前,教师需要先对飞天的姿态进行补充:飞天会吹奏横笛、会下围棋、会采摘蟠桃……先为学生建立其鲜明的姿态形象,具有了语言表达的内容储备,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巧妙地借助文本的内容,促进学生读写结合地自然交接。
从这一案例中不难看出,很多时候学生的动笔障碍并不是缺少写作经验,更不是缺少写作方法,而是缺失的练笔资源的及时补充,没有实现读与写的有机交融。只有明晰学生的障碍点,消除思维落差,才能让读写结合变得更加自然而妥帖,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探寻文本空白,让读写悄然落地
经典的文本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并不会将所有的情节、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情感都和盘托出,而会智慧地选择隐藏和留白,形成余音绕梁的表达效果。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而言,这些留白不仅是深化文本感知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进行练笔的支点,更是学生读写结合的有效落脚点。教师需要紧扣于此,突进阅读与写作的彼此融合。
以教学《嫦娥奔月》一文为例,逢蒙为了抢到仙丹,处处“威逼”嫦娥,而嫦娥凭借自己的冷静智慧,与逢蒙展开了“周旋”,但作者似乎欲言又止,并没有将“威逼”和“周旋”的细节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