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管理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精神,我院与临汾市人才市场、五洲集团、临汾市万佳福超市、临汾市陶唐会馆餐饮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基础
一、行业、产业基础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开发,是一项关乎发展整个国家伯乐人才的重要工程。在人才竞争趋于全球化的今天,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已经成为赢得整个世界的前提。
1.行业需求量持续上升。据调查,目前我国专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十分稀缺,60%以上都是干行政出身,尽管部分高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与市场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据2010年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量为600多万,其中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缺口均在50万人左右,二线城市如武汉、太原均在30万人左右等。“十二五”期间,伴随着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山西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在各行各业的需求也将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随着国家对中小微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三线城市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持续上升。据2011年调查,临汾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已达1000人左右。
2.行业人才现状亟需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据调查,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结构有待优化。第一,人才分配结构上有待调整。在对毕业生的追踪与调查中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倾向于大中城市,而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在三线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因此,有针对型地为三线城市的一些中小微企业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将是十分必要的。第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抽样调查表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者通过考试取得资格的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等普遍较低,其中,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4%,人力资源管理师19%,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28%,人力资源管理员49%。可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承担起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者知识、能力、素质的重
任,加强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实践应用性、高端技能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二、专业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根本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改革方案的落实,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贯彻以及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1.具有发展潜力的学历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一半以上具有硕士学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4名,占总人数的 56% ;具有学士学位的7名,占总人数的 44% 。 2.合理的年龄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30岁到50岁的年富力强的教师达到80% 以上,呈明显的“橄榄形”结构。最大年龄49岁,最小年龄25 岁,平均年龄为 38岁。其中,40-50 岁3名,30-40 岁4名 ,20-30 岁4名。在教学中,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结合的良性运行机制。
3.科学合理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缘结构如下:山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渭南师范大学等。硕士学位取得学缘结构如下:2人获山西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2人获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硕士学位。这种以师范与理工结合的学缘结构较好地促进了管理学专业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相交融的知识结构,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专业教学质量。
4.阶梯状的师资配置
承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中,副教授 2 名,讲师4名,助教5名,能够较好地承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及实习实训工作。 5. 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该专业一直注重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各种手段,鼓励教师考取所教学科相对应或相接近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现已有5名专业教师获得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45% 以上。同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双师素质培训,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自2007年开始,出台并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顶岗工作制度》,先后参与顶岗工作的教师人次达35人次,累计达6000课时的工作量。
6.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注重从实践第一线选聘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比例达到30% 。所聘专任教师(企业)行业结构不同,极大地丰富了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与实践经验。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经过反复论证分析,按照“职业岗位对结”的指导思想,建设了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室建设
首先,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拟实训室的建设。现已建成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室,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要求,收集了大量人力资源管理案例,为学生进行模拟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其次,多媒体机房的建设。建设两个多媒体机房,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配有微机 120 台。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所需基本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大量的资料信息完成方案设计。 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尤其注重(企业)行业结构的分布。目前,校外实训基地7所,分别是临汾市人才中心、临汾市人事仲裁中心、临汾市银河超市、临汾市万佳福超市、五洲集团、临汾现代4S店、陶唐会馆餐饮有限公司等7家不同的单位,分别涵盖了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这种不同行业结构的实习实训基地分布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职业技能的提高。
四、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每学期实教师都将专业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等在校院网上向全体师生开放,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作为文科性质的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有肋于强化教学内容、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使相关实训模块直接通过课堂就可以很好的完成。
第二部分 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以我院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企业入职能力为核心,以开放性、职业性、服务性、实践性为原则,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材、师
资队伍以及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技能要求对接、实现专业课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力争用2年时间将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成集教学、培训、技能竞赛、科研、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引领型专业,成为山西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同类型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专业建设具体目标如下:
1.推进校企对接
(1)通过校企对接,完成由学校和社会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等。 (2)在现有基础上至2013年建成至少12—15家不同行业(企业)的顶岗实习基地,顶岗人次达60人次/年,为企业直接服务。 (3)完成社会培训100人次/年。 2.探索系统培养
(1)探索中职和高职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相关科研论文2篇。
(2)举办2次大型临汾地区中高职系统培养交流会,争取在课程结构与内容、评价办法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
3.强化实践育人
(1)建设教学高仿真模拟实训室、案例教学室、ERP实训室和人员素质测评室4个一体实训室,进一步完善专业数字化学习工作环境。
(2)每学期承担1项社会服务工作,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实地调研、方案设计。 (3)操作性、直观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可采用现场教学及实地参与的方式。 (4)完善专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4.转变培养方式
(1)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与协议企业共同录制企业现场工作过程,并在教研室、课堂进行讨论,每学期完成至少3个录制片,并上传至校园网共享。
(3)开展各种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其中,人力资源管理员职业资格证获证率达100%,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获证率95%,大一、大二学生必须完成一项社会调研并为企业提出建设性建议,要求以方案设计形式完成。
5.建设教学团队
(1)2年内派4名青年骨干教师赴西安交大等高校进修培训,2年内完成10人次专业教
师校际间交流,同时,完善现有的教师以相关企业(行业)顶岗制度,将现有的专业教师顶岗时间每学期2周增加至4周,一年累计2个月。
(2)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兼职教师比例达30%,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
6.实施第三方评价
(1)建立由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2)探索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现代管理理念,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流程,具备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职业中介机构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事代理服务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内容
一、推进校企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构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3.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教学计划、教学理论大纲、教学实践大纲、配套教材、教学课件、课程建设,修订出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训大纲》,重点开发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训指导手册》、《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手册》。 二、探索中高职人才系统培养,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1.在临汾地区率先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2.展开中高职实证调查研究与合作交流,探索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