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练习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解析两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中,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 答案D 2.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区,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这一经济区属于( ) A.山东 C.江南

B.山西

D.龙门碣石以北

解析根据关中、河西等地名很容易判断出该地属于山西经济区。 答案B 3.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统治政策的差异 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解析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所以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答案C 4.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1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解析隋唐时,江南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材料即反映了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故选A项。 答案A 5.下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

B.南朝

C.隋朝

D.南宋

解析由经济重心在南方这一现象,可以判断应是在南宋时期。 答案D 6.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政治重心南移 B.政治重心南移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带来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自古以来人才聚集

解析“财赋之地”反映了经济重心地位,“人文渊薮”反映了文化重心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7.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2

)

解析东晋时期,黄河流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唐末五代,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的发展。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汉代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域所在地。简述这一重心地位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江南经济的什么特点?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山东和山西地区。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

(2)特点: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原因: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和技术落后。 (3)信息: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南方。

能力素养拓展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以长城为界的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3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解析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各大经济区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C 2.《战国策·赵策》中“六国从亲以摈秦,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贾谊《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其中的“山东”是指今天的( ) A.山东省 C.太行山以东

B.函谷关以东 D.中原地区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秦必不敢出兵于函谷关以害山东矣”,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由此可知“山东”是指今天的函谷关以东地区。 答案B 3.“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离境于斯似客,立业以斯为始,四海五洲贡水溯源。”这是对福建、广东、江西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是在(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C.秦汉时期

B.两宋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解析注意题干设问角度“奠定时期”“北来在此安家”指的是人口流动;“立业以斯为始”是指从此安家立业。综合判断,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奠定了客家文化的基础。 答案A 4.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4

解析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 答案C 5.

11374007南朝人名常有寓意,如文学家任昉,字彦昇,小字阿堆。其中“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

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任昉的名字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B.标榜其世居齐鲁具有的文化优越性 C.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 D.南迁士族融入南方文化的强烈意愿

解析材料“‘昉’暗寓任氏为齐地高门”“‘昇’暗指任氏随南方习俗”“‘阿’是吴地长辈对晚辈的爱称”说明南迁士族融合南北文化的心态,故C项正确。 答案C 6.《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190郡,1 255县,8 907 546户,46 019 956口。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44郡,312县,932 033户,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23.16%,在县数上占24.86%,在户数上占10.46%。这表明( )

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 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解析扬州是当时隋朝的经济中心之一,但不是政治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不出南方和北方的人口数量的对比,故B项错误;到宋代时,经济重心才转移到江浙地区,这一过程在隋朝时还没有完成,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扬州在全国范围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7.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自然灾害 C.逃避兵役徭役

B.战乱频繁 D.逃避债务

( )

解析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故相同原因是战乱频繁。

5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练习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2sxm3ctba9kfa2517te4mn0g1mmp000jp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