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基层诊疗指南
室性早搏 一、概述 (一)定义
室性早搏是指His束及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 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 失常口]。 (二)流行病学
普通人群发病率为1%~4%[2]。<11岁的儿童发病率
<1% , >75岁的人群高达69%[3,4,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诊断
1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和心 跳停搏感。有无症状或症状严重性与室性早搏频发程度 不相关[6]。
2 .常规辅助检查:
(1 )心电图特征⑹:见图1。
①提前发生的QRS波,时限通常>0.12 s ,宽大畸 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②同一来源的室性早搏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的 间期一般恒定(室性并行心律除外)。
③室性早搏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包含室性早搏 在内前后两个下传的窦性搏动的间期,等于两个窦性RR 间期之和。如果室性早搏恰巧插入两个窦性搏动之间, 不产生室性早搏后停顿,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2 )24 h动态心电图:用于评估室性早搏的数量、 形态和
时间分布特点,以及与症状和自主神经张力变化 的关联。
(3)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 3 .其他辅助检查:
(1 )运动试验:评价早搏症状与运动的关系,有无 心肌缺血。
运动试验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 过速(CPVT)的诊断有意义。
(2 )影像学检查:临床上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或临床 表现提示有其他心肌或心包疾病者,必要时可考虑心脏 CT及冠状动脉的评
估,有助于鉴别冠心病、缩窄性心包
炎等疾病;心脏磁共振有助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 肌病、心脏结
节病、淀粉样变性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等疾病的诊断;但心包与心肌疾病首先应选择成本低、 无创伤的超声心动图。
(3)电生理检查⑺:有持续性心悸症状诊断不明 者,建议行电生
理检查,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对心悸 症状首先应进行临床评估分析。
室性早搏的诊断主要依赖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检查。可判断室性早搏的形态、数量、起源部位及与运 动的关系等。怀疑缺血性心脏病或其他心肌病,应进一 步行超声心动图、心脏MRI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完善 甲状腺功能、电解质等检查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电 解质紊乱等引发的室性早搏。
持续、频发室性早搏引起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下降, 室性早搏根除后心功能改善,心脏扩大逆转,排除其他 原因,可诊断为室性早搏性心肌病[8,9]。
(二)病情评估
1 .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史、症状及危险因素,有无心脏 性猝死或器质性心脏病家族史。体格检查注意有无提示 器质性心脏病的体征,包括心音改变、杂音、心律、心 率等。
2 ,心电图[7]:
可判断室性早搏的形态、数量和起源部位外,还有 助于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室肥厚;根据J波、QT间 期的延长、Brugada波、
Epsilon波等可提示遗传性心 律失常;有助于提示恶性心律失常,
如短联律间期<300 ms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代偿间期后的间歇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