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锐器伤预防与应急处理
一、概念:
(一)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缝合针、采血针、载玻片、破损安甁、破损试管、义齿的钢丝等 (二)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或粘膜的损伤。锐器伤实际上是职业暴露其中的一类。
(三) 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谓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五)职业暴露是指卫生(公安、司法)部门工作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执行公务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病菌感染者或其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病毒、病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传染的情况。 二、锐器伤的原因:
(一)医疗操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1、工作人员自身原因:工作粗心、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2、工作人员操作原因:注射、抽血、缝合时不小心刺伤、用后针头套回针帽、将针头投入不耐刺的容器中(垃圾袋)、注射器用后
资料-参考
1
不及时处理针头;将输液器针头放入于锐器盒时,针头朝上,又不关闭锐器盒的盖等,是引起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3、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操作原因:套回针帽、摆弄针头、分开针头与注射器,没有及时或者就近将针头置于锐器盒中,等。 4、 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是导致护理人员锐器伤害最为常见的医疗锐器,占锐器伤害的总数35%。因是护理人员每天不断的、必用的治疗工具。手术缝合针占18.4%、手术刀占7.4%、蝶形针占6.8%、静脉导管探针占4.6%、医疗玻璃制品占1%。 (二)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虽然大多数医护人员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和梅毒等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被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锐器伤害是由于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预防知识欠缺、工作中未做到细心、注意力不集中、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操作技术不娴熟、对锐器伤的认识浅显等。更有对锐器伤害存有侥幸心理,受到伤害后不及时处理,更不知应予以上报,均是锐器伤不断的原因。
(三)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对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管理、监督和指导,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学习内容。 三、锐器伤的预防:
(一)锐器伤的防护:遵循优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措施,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性预防措施。 1、消除风险: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 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资料-参考
2
2、工程控制措施: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 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护装置的锐器) 。 3、管理控制措施: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建立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4、行为控制措施: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一人一针一管一销毁);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触及的范围内,便于卸掉针头;在锐器盒装满至3/4时及时更换,决不能重复使用锐器盒。 (二)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环境宽敞、充足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和安瓶等锐器刺伤、划伤或割伤。
2、采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使用防止血液污染和针尖回缩式注射器、输液器。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 U 形针具、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
3、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5、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直接将锐器投入垃圾袋内。
资料-参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