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章
《末日刁民【从“刁民”到人大代表】》
从“刁民”到人大代表,这是贵州省瓮安县青年葛启义四年间走过的道路。202x年6月28日,时年15岁的葛启义成为了“瓮安事件”的一个小主角,他拿着汽油瓶冲进瓮安县政府大楼。在此之前,他也是一个“问题青年”,没事游荡街头,打架滋事。然而,今日的葛启义,不但是一名小型装饰公司的老板,开启了创业致富的生涯,而且还是瓮安县的一名人大代表。此间变化,天翻地覆,折射出瓮安社会治理环境的大变迁。
这名“问题青年”的改变源自贵州省治理理念的改变。瓮安事件发生后,贵州对旧有治理理念进行了反思,有关部门并没有对瓮安事件中的部分违法青少年一棒子打死,而是帮助昔日“刁民”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重新适应社会。当治理理念发生大转折以后,“刁民”也逐步实现了大转型。这种转型表面上看是个人的转型,其本质却是社会形态的转型。
202x年瓮安事件之所以发生,女中学生死亡只是导火索,根本原因还是当地政府长期以来漠视民众权益,动不动就把国家暴力机器摆到具体利益冲突的第一线,不顾及群众感受,不尊重群众权益,最终导致民怨沸腾。
社会矛盾靠堵是堵不住的,疏导才能让民间情绪的洪水分流。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刁民”恰恰是政府施政的不完善造成的,没有谁天生就愿意生活在权力的对立面,愿意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因此,建设幸福社会,首要的就是要消弭滋生“刁民”的土壤和空间,让整
精品文章
个社会变得更为公平,更有希望。
xx年《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最后提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是为“潘晓之问”。其实,“刁民”的出现大多与人生道路的宽窄有较大关系。如果让每一个人的发展之路都能够宽广,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向上的前景,老百姓怎么可能不信任党和政府,怎么可能不主动参与社会前行的建设过程呢。从“刁民”到人大代表,人生的路拓宽了,瓮安用这样的变化回答了“潘晓之问”,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俯下身来倾听民间的声音,让人民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让人民能够参与并感受到公平和幸福,让每一个人只要付出辛劳和智慧便具备成功的希望,让每一个人的路都可以越走越顺畅,我想,“刁民”必然远去,公民自然生长,一个官民有机互动、政府良性运转、民间健康有序的现代化社会并不是遥远的传说。路,就在脚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