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综合治理相结合,给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3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村级党的领导,化解“两委”矛盾。4完善法律的监督,理顺乡镇与村委间的关系。

15、谈谈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思路 答:(1)主要矛盾是:第一,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第三,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

(2)解决思路 :第一,要厘清社区物业管理的性质;第二,业主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意愿的物业管理模式。在接受物业管理方面拥有自主权,在选用何种物业管理模式方面拥有自主权等。第三,理顺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在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优势。第四,探索社区治理与物业管理相结合的组织路径。。 16、试比较英国社区照顾和中国社区照顾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者的社会福利政策基础的发展趋势是相同的。社会福利化的初期都表现为依托社区资源和组织,向社会福利对象提供社区福利和服务。都强调国家福利责任的社会外移,建立一种国家、社会、个人和私有企业相结合的多元福利结构,都尝试着在社会福利服务领域建立一种承包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两者的社区支持基础是共同的。社区照顾中,都强调把社会福利对象留在社区中接受照顾,而照顾提供者都强调要依靠社区中的社会支持网络,包括福利对象的亲属、邻里、朋友等自然关系网络的动员,也包括构建志愿服务网络提供给服务对象。

两者的服务对象具有共同性

不同点:两者属性的差异性。英国社区照顾的属性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是英国机构服务的社区化发展,它不是面对一般社区居民的服务,面对一般社区居民的服务是一种商业化的服务,不作为社区照顾的内容。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初始阶段很明显是社会福利服务,但是随桌经济改革深化,社区服务范围扩大到向一般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包括向下岗工人提供再就业服务等。

两者服务对象的差异性。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福利对象,以及相关的福利照顾者,不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则由最开始的社会福利扩大到一般社区居民,最后又包括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缺乏稳定性。

两者运行机制差异性。英国社区照顾虽然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但是相关的政府、社会志愿组织和私有机构、社会关系网络等之间的责任、义务比较明确。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在强调社会福利社会化时,过分强调了社会部门、社会关系和市场力量的作用,淡化政府的责任,出项了一场泛市场化的趋势。

17、试述社区治理中如何为社区居民建立支持网络。

答:社会资本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系,而且这些关系活多或小事制度化的。资源与多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这种网络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各成员提供支持。当一个网络或家庭的社会网络中具有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或众多的社会资本,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面对的问题,战成困难。

18、论述社区服务当中正式机构和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关系。

答:正式机构是指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分殊的纵向科层组织,包括国家政府部门,民间志愿者和私有机构等。而非正式组织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自然交往基础上的靠感情、血缘或亲属等关系维持的人际关系网络。

正式机构组织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是相互补充的分工合作关系。正式机构的专业性比较强,对案主的问题评估和服务设计有针对性,服务手段比较先进而且有社会福利政策的资金保证、比较适合提供长期、复杂和深度的服务。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比较灵活、及时、方便和人情化,比较适合提供感情支持、伦理性支持,信息性意见和短期轻度服务等。

19、论述城市社区善治的基本因素。

答:1.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2.社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3.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4.公民参与状况。

20论述善治及其基本要素。答: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中国学者俞可平在综合了各家对善治问题的观点后,提出善治的十个基本要素:1.合法性;2.法治;3.透明性;4.责任性;5.回应;6.有效;7.参与;8.稳定;9.廉洁;10.公正。

21、论述社区服务当中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的关系。答:要注意的是不要认为把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队立起来,而是应该设法联结两折,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消除各自的缺点。专业服务的优势是专业知识扎实、方法署联合服务规范,只要消除其盲目自大和信息垄断,平等和志愿者分享信息,提供指导,就会专业功能发挥得更好。而志愿服务虽然有热情和动力,但缺乏系统训练和专业方法,所以应该和专业人员联系,接受指导和培训,从而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22、试论述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状况。答:基层民主因根植于中国大地,被称为“草根民主”,它是我国推进社会

主义民主的出发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社区给人民群众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动基层社区居民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宪法赐予我国人民的神圣权力。

23、论述社区治理概念及其基本含义。答:说明社区治理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社区治理的行为主体构成突破了过去那种“政府独大、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一种由多元化、多样性的行为主题共同参与的新的格局。2.社区治理作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其目标除了完成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外,更看重社区基本要素的培育。3.社区治理的行为指向是社区中的公共事物,它是一个关系社区成员切身利益的范围广阔的领或。4.社区治理作为区别于政府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另类的社会管理模式。

24、论述社会转型以来我过城市社区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答:在社区建设的开展中,社区也开始逐步形成和发育。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已经有所拓展。在一些城市继续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委员会的同时,一些地方则重新划定居民委员会的范围,新划分的居民委员会和过去的居民委员会相比,其范围旷大,而且被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并以此作为社区的基本定位,这实际上将社区定位于居民委员会之上街道办事处之下;还有的地方则直接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建设的范围,这 上有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的基本定位。社区定位尽管有所不同,但是从不同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来看,在社区定位明确之后。不同层次定位的社区在社区建设中都得到了推进,尽管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推进社区发展的策略不同,各自社区建设的特色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25、论述社区化的社区问题解决机制。答:社会问题的不同归因是为解决社会问题寻找出路和方法。一般来说,解决社会问题要靠一个国家相应的社会政策对其作出反应,上述不同的社会问题归因就是为提出不同的社会政策提供基本思路。曾经与过几种不同的策略:一是重要靠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和计划体制的组织引导;二是主要靠市场机制的渗透和社区向市场体系的融入参与;三是动员社区居民的参与促进社区发展。一般来说,社区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这样几个因素的配合: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组织、社区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外部政策的扶持和缓助。1)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组织。2)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3)外部政策的扶持和缓助。

26.论述社区服务当中政府职责和公民参与的关系。 答::在社区服务中政府的资金援助和政策扶持以及规划安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当前政府关于社区服务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一份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实地研究却显示,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中政府的职责是不到位的,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社区服务中心或单项的社区服务机构要么偏重于经营性服务忽视了福利性服务,要么整个机构设备老化、人员流失、服务缺乏,很少有机构能够做好经营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协调发展;公民参与是社区服务的灵魂,只有公民参与才能促进社区服务的普及推广,只有公民参与才能促进资源的动员开发,只有公民参与才能监督正式福利机构的服务成效。当前中国社区建设中行政强化和居民自治的两种力量交互影响,缺乏一种稳定的基层民主自治的制度,影响了基层社区公民的参与。另一方面,即使在基层完全的民主自治体制下,公民参与需要公民教育和公民支持,然后才有公民参与。

政府在公民参与中的职责是要做好动员公民前的工作,即进行公民教育和公民支持。政府应该聘请专职的社区工作者,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开展公民教育活动,支持公民集体聚会,诗集社区问题,参与社区服务,促进社区福利和社区公益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政府支持和公民参与问题上,政府应该在法律制度安排上,提供一种基层民主自治的空间,同时提供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聘请专职工作者开展公民教育和公民组织,促进公民的参与,公民逐渐通过意识敏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学会通过民主的方式讨论社区问题,提升社区福利。

27 三分法社会结构都包括哪些要素? 答:1市场机制;2政府机制;3社会机制

28.试论我国城市社区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思路。答:一、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1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2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等界限;3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公平、择优原则。二、实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1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2各地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3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应当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4在城市新建或改建扩建居民小区时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用房,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具有法定执业资格;2推进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上岗培训;3鼓励大型、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

29.试论社区经济的含义及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社区经济是在国家的社会政策扶持、资助、引导,靠社区工作者鼓励,由社区居民利用社区资源和市场,参与创办、管理和劳动、受益的经济活动。其作用是:1可以繁荣社区,防止社区衰退;2可以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改善居民生活;3可以减轻国家的社会救助支出的压力,减少低保救助的申请;4可以增强社区居民的能力考核成绩建设,增强社区的团结和凝聚力。

30 试论述我国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和职能。

答:性质: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职能:

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第二,实行社区自治,管理社区公共事物;第三,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本社区的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开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第五,监督评议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和反映社情民意;第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做好环境优化工作。

31试论述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性质和职能。

答:性质: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构。

职能:第一,宣传教育群众,提高村民文化素质;第二,管理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第三,协助上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开展行政社会管理工作;第四,调解民间纠纷;第五,维护社会治安;第六,向人民政府反映社区居民的意见、要求及建议。

32 简述中国当前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挑战和转变。

答:一、因为外来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可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社区精英积极模仿西方的高消费和生活方式,加深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导致社区经济关系的剧烈破坏、社区经济条件恶化。二、现代国家权威结构的基层延伸,破坏了传统社区里的乡绅治理方式,但是以无法迅速建立民主廉洁的村社治理结构,导致基层社区政治秩序的畸形化。三、传统社区的稳定性被打破后,导致社区的互助合作机制破坏,难以发挥社区的保障作用。四、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着是保守传统生产习惯和生活模式、还是选择市场机制下的就业生活方式的挑战。

33、论述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历史的沿革过程。

答:我国农村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⑴1958年前衽的是乡(行政村)管理体制。1954年《宪法》通过后,在原来乡的基础上,开始扩大乡管辖的范围,并逐步撤销行政村建制,乡成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普遍形式。1953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以互助组为中心的互助合作,开始转化为以初级合作社为中心的农业全用化运动。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问题的决议》,以后各地发展合作社的速度不断加快,到1956年初全国农村基本建成初级社。与此同时,通过建、转、升、并、全,全国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的速度也在急剧加快。高级合用社实际上承担了农村中生产安排、收益分配、生活管理、社会保险等多方面的经济社会功能,村级政权组织的各种职能基本被取代。⑵1958—1983年实行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农业生产合作的开展,以及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为人民公社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一大二公”,在建立初期,这是通过“一平二调”实现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在组织结构方面]实行“政社合一”;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实行集体所有制;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实行集体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社会在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参加生产劳动;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实行按照劳动工分分配的办法。⑶1984年后,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乡村新体制开始重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动摇了人民公社存在的经济基础,冲击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2年《宪法》提出废除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明确了村民委员会这一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并规定乡以下要实行村民自治。这为农村管理体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1983年10月,中菜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部门执行宪法的规定,建立乡政府,实行政社分开。并规定,乡人民政府建立后,要依法行使职权,领导本乡的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建设,做好公安、民政、司法、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等工作。同时要求,乡以下实行村民自治,设立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积极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协助乡人民政府搞好本村的行政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随着村民自治的推行,新乡村管理体制逐渐发展。1987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菜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并于1988年6月试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试行否定了国家政权与乡村组织特别是乡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将过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转变成为国家政权对基层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1998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该法明确办界定了村民委员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性质,明确规定了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并对村民自治过程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进行了规范。

方案设计:

小组工作服务方案:

一、问题行为的定义(逃学、撒谎、偷窃的行为属外向型行为问题) 二、问题行为的成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三、制定问题行为的辅导原则(找出问题的症结、了解复杂的因果关系、资料的收集要累计而完整、各方协同处理、针对个案需要事例运用个别咨询及团体辅导活动、辅导个案有持续性)

四、问题行为处理的理念:鼓励个体表现适当的行为,并促发其对日常生活做最大的参与;并非所有的不适当行为都是同等重要的,行为问题的介入处理应有先后顺序;在选定一个最迫切处理的行为问题之后,最有效的策略为以功能相等,甚至更有效的行为来取代行为问题;处理策略必须符合正常化和最少限制的原则;强调行为的维持与类化,并采取策略增进它。 五、问题行为的辅导策略

辅导策略因人、因时、因地、因事等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的基本策略大致如下: (一)对不同对象的辅导措施 1.对案主实施辅导; 2.对家长实施辅导;3.改善和安排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减少环境对儿童和少年的不良影响。 (二)对案主的反应实施不同的辅导

1.外向型的攻击、冲动行为:可应用有明显的规范去要求和限制案主的行为。 2.内向型的退缩行为:可以采用和蔼、亲善、关怀的态度,去引导案主作善意地接受及反应。 3.恐惧、焦虑的反应:可以安排在无任何压力的环境中,让案主能自由自主地表达,并得到鼓励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4.属分裂及病态的反应形态:先以和善、关怀的态度,引导案主重回现实,接受现实,然后实施自我的认知与人格的重建。

(三)认知改变策略 1. 读书治疗。

2. 理情治疗(RET)。

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lbert Ellis倡导。其基本思想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倾向性,那些非理性的东西表现为非理性思维以及不合理思维,正是它引发了个体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为此,个体要学会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抛弃非理性的观念,并学习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合理性的观念取而代之,由此使自己的心理臻于健康。一切非理性的观念具有三大特征:第一,绝对化的要求;第二,过分概括化;第三,糟糕至极论。ABC理论是Ellis解释个体心理障碍的基本理论。

3. 认知疗法。

A.T.Beck的认知治疗在基本原理、步骤、方法等方面都与Ellis的理情治疗相似,但它不是去强调教授当事人理性思维,而是强调干预双方共同合作,采用语言质询和行为实验等方法检测当事人认知假说的虚假性,从而纠正其原有的认知曲解。自我挫败的思维方式,是指个体消极否认自己的能力和着手做某事成功的可能性,在此假设前提下个体或是干脆放弃行动努力,或是行动时畏首畏尾,致使行动不尽如人意或彻底失败,而这又翻过来强化了他的自我假设。 (四)行为改变策略

强化。惩罚。削弱。系统脱敏。示范。角色扮演。厌恶法。了解与接纳。回馈。澄清法。 (五)自我管理策略 自我管理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历程制约:

1、行为的自我监控;2、对自己行为的判断;3、情感的自我反应;4、自我效能。 自我管理的四个策略:

1.自我监控——观察并记录和自己有关的;以及您和环境互动时,您自己有哪些反应(思想、感受和行动)。 2.刺激控制——事先安排先前事件或线索,以增加或减低您表现某一特殊行为。 3.自我奖励——当您想要的反应出现后,给您自己一个正向的刺激。

4.自我楷模——以自己做楷模,看到自己用自己想要的方式,表现出目标行为。

这四个策略均可看作是自我管理,因为在每一个程序中,案主均是以一个自我引导的方式,监控、改变、增强、仿效以及拥有足够的信心(自我效能),来执行特定的任务。

1、单位制模式、城市街居体制

所谓单位制模式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大多数社会成员被组织到一个个具体的单位组织中,由这种单位组织给予他们社会行为的权利、身份和合法性,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利益,控制他们的行为。

所谓城市街居体制是指对城市中那些不能进入单位组织的居民通过城市区政府的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和居民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来组织管理的一种体制。

2、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的挑战和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单位制进行改革,同时对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正是中国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的挑战和转变。单位制改革提出要把单位变成一个功能专一、地位独立的民事法人实体,脱离对国家的行政依附关系,去掉单位原来承担的许多社会福利、社会动员和社会控制的职能。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深入到企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社会福利负担外移,要求把企业改革成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自负盈亏的独立经济实体,在企业之外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把企业社会服务职能转移给社会;同时企业要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把富裕的劳动力精简到社会上去;把退休职工的管理和负担转移给社会。这种改革思路下,人们探讨国有企业改革转移出去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给谁?转移出去的职工再就业出路在哪里?转移出去的社会保障职能给谁?

可供选择的出路有:一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部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二是建立国家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三是改革和加强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依法行政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四是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把社区作为基层居民再就业、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场所。

所以当前中国城市社区面临的独特问题是:城市社区的基层民主自治管理和政府行政体系的关系如何处理;城市社区的居民增权和居民参与、发展社区服务,和城市单位体制改革下社会福利政策的重建是一种什么关系;城市社区的居民自治和社区发展,和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社区再就业以及退休职工的服务管理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都有待深入

讨论和解决。

当然,中国城市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还有另外一些问题,如现代化过程带来的农村移民的接纳和管理问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社区服务需求的满足问题,城市居民民主意识增强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资源的民主管理方式问题等,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共同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探讨解决。

3、社区问题及其类型 1.社区问题

社区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在社区层面的表现。一般来说,构成一种社区问题的应该是社区中许多成员共同面临的问题。

4、社区化的问题解决机制

一般来说,社区化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这样几个因素的配合: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组织、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

第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组织。通过社区居民全面深入的参与,形成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才会把社区内外资源整合好,真正用于社区居民共同关心的问题,真正形成一种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到社区居民的参与,需要有专门的社区工作者去发动启发居民,理解社区问题和社区居民生活的关系,培养一种对社区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形成一种团结合作意识,把居民组织起来,围绕特定问题,采取一定策略,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第二,社区内在资源的开发利用。靠社区居民参与,根据当地社区的现有资源环境和文化习惯、技能手段,来自主决定社区的开发项目和参与管理控制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第三,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社区发展和治理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社区变迁过程,否则的话,社区发展构不成一种专业,那只是一种自然状态。作为一种有目的的社区变迁过程,就需要有外部政策的扶持和援助,来促进社区的发展。

5、治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含义 1.治理理论的提出 1989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一篇题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 此后,“治理”概念便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特别是被用来描述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

美国学者詹姆斯·N·罗西瑙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2.治理概念及含义

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将治理定义为:个人与公私机构管理其自身事务的各种不同方式之总和;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该委员会列举了许多治理的实例,如:邻居之间设立或维护供水系统的合作;管理废品回收系统的地方委员会;开发城市间运输系统的用户集团;在政府监督下按照自身规律工作的股票交易所;由区域性政府组织、工业集团和居民联合以控制森林采伐等。

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概念所包含的规定性特征有四个: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和支配,而是协调;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治理不意味着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6、善治及其基本要素 1.善治的含义 善治的口号是世界银行最先提出来的。

概括地说,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2.善治的基本要素

法国学者玛丽一克劳德·斯莫茨提出,“善治”或“有效治理”的构成有以下四个要素:(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2)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4)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中国学者俞可平在综合了各家对善治问题的观点后,提出善治的十个基本要素:

第一,合法性;第二,法治;第三,透明性;第四,责任性;第五,回应;第六,有效;第七,参与;第八,稳定;第九,廉洁;第十,公正。

7、治理理论兴起的背景

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在90年代的勃兴有其深刻的原因。它是全球化进程的逻辑结果,是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新的发展形态,是国际规则有效性的现实要求,是全球公民社会和世界民主潮流的产物。

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条件 20世纪80年代前后,全球出现了一场“结社的革命”,其主要标志是在世界各国涌现出一大批民间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第三部门研究的权威学者莱斯特·萨拉蒙对“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发生原因作了最精辟的论述,他把这些原因归结为四个“危机”和两次“革命”。 1.促成“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原因 第一个危机是指现代福利国家的危机,其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第二个危机是指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的危机。第三个危机是指“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危机。第四个危机是世界性的环境危机。

2.两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因素为“全球性结社革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电大专科《社区治理》试题及答案 

综合治理相结合,给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3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村级党的领导,化解“两委”矛盾。4完善法律的监督,理顺乡镇与村委间的关系。15、谈谈我国城市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思路答:(1)主要矛盾是:第一,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矛盾和冲突。第二,物业管理企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第三,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矛盾与冲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2n9w9k6iw4m0xd0pw4b4c2db011p100m4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