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CMA P1 简答题分析和预测
14. brown printing 公司是一家小型家族企业,今年 3 月份开始印刷书籍。企业所有者具备专业印刷知识,但不具备会计知识或经验。该公司的会计师为 3 月份编制了一下数据。企业所有者还要求会计师提供一份损益表。 销售价格 $90/每本 图书产量 15,000 本 图书销售量 10,000 本 直接材料成本 $15/每本 直接人工成本 $6/每本 可变制造间接费用 $4/每本 固定制造间接费用 $240,000/每月 销售成本 $3/每本 管理费用 $160,000/每月
企业所有者希望可以理解这些数字以及如何在企业经营中使用这些数据。 分别定义并解释吸收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 A、使用变动成本法计算单位销货成本。 B、使用变动成本法为 3 月份编制损益表。 A、使用吸收成本法计算单位销货成本。 B、使用吸收成本法为 3 月份编制损益表。
4、A、指出并说明使用变动成本法的两个优点。 B、指出并说明使用吸收成本法的两个局限性。 5、两种方法下净收入的不同点,为什么不同 ? 6、定义产量成本法
1.分别定义并解释吸收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
吸纳成本法又叫完全成本法(AbsorptionCostingorFullCosting),属于美国GAAP要求的财务报告形式。产品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成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损益表的框架为销售收入减去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直接制造费用和间接制造费用)再减去期间费用(包括变动销管成本,固定销管成本)
变动成本法又叫直接成本法(VariableCostingorDirectCosting),部财务报告的形式,产品成本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成本(仅包括变动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制造费用).损益表的框架为边际贡献形式销售收入减去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直接制造费用)再减去变动销管成本得到边际贡献,然后再期间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管成本)。
2、A、使用变动成本法计算单位销货成本。
B、使用变动成本法为3月份编制损益表。
销售价格$90
. . . .
. . . . .
直接材料成本$15 直接人工成本$6 可变制造间接费用$4 毛利$65
单位销售量为10000 销售收入$90$900,000 直接材料成本$15$150,000 直接人工成本$6$60,000 可变制造间接费用$4$40,000 销售费用$3$30,000 边际贡献$62$620,000 固定制造间接费用$240,000 管理费用$160,000 税前利润$220,000
3、A、使用吸收成本法计算单位销货成本。 B、使用吸收成本法为3月份编制损益表。 单位 销售收入$90 直接材料成本$15 直接人工成本$6 可变制造间接费用$4 固定间接费用$16
. . . .
. . . . .
销货成本$41
单位销售量为10000
销售收入$90$900,000
直接材料成本$15$150,000
直接人工成本$6$60,000
可变制造间接费用$4$40,000
固定间接费用$16$160,000
毛利$49$490,000
销售费用$3$30,000
管理费用$160,000
税前利润$300,000
4、A、指出并说明使用变动成本法的两个优点。 B、指出并说明使用吸收成本法的两个局限性。
变动成本法的优点:避免管理层为单纯追求高利润而操纵产品/存货;使管理层关注可控制的成本和领域;基于边际贡献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部决策 吸收成本法的局限性:管理者可以通过操纵存货来操纵利润;管理者可能选择固定制造费用高的产品来生产,而不考虑企业利益
5、两种方法下净收入的不同点,为什么不同?
两种方法下,净收入相差为80,000,原因在于该月产量大于销量,故此在完全成本法下利润高。差异为15,000-10,000=5,000。该差异所对应的固定间接费用为50,000*16=80,000. 6、定义产量成本法
产量成本法,是企业按照产量和成本的关系进行预测的方法。产量越高,成本就越高。在一定产量基础上,固定成本是不变的,而变动成本变化。故此产量成本法的基础是,随着产量的提高,固定部分保持不变,而变动的部分不断提高。产量成本就由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组成,以此来预测未来产量变化的情况下,成本的数量。
15. Aurora 公司是某产品的供应商,其生产地点位于美国,生产该产品的两种耗材由位于国外的该公司旗下两个分公司生产,该耗材的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一直很稳定。该美国公司生产该产品的两种耗材的其他供应商的报价与国外的两个公司的报价相同,且耗材品质一样。为了方便核算,A 公司将所有位于国外的公司都作为海外公司统一核算。
1 请回答什么是转移定价,转移价格的三个目标
2.请列举出 4 种转移价格方法,并说出 4 种转移价格的优缺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