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楚的方法记录3—5个豌豆夹中的豌豆粒。 5、交流并小结
讨论:豌豆夹里的豆宝宝一样多吗最多的几粒最少的几粒 析:豌豆夹中豌豆粒的差异,可以引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积极性,过程紧紧围绕剥豌豆、数豌豆展开:一个豌豆夹里有几个豆宝宝多的有几粒少的有几粒“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为幼儿展现自己的数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又在同伴交流互动的学习情景中,感受记录的不同方法,同时又在分析过程中逐渐把握“怎样才能把几次操作的结果表述清楚”,…….这是一种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最后一个环节让幼儿比较最多的和最少的几粒,不仅进行了数学能力培养,更埋下了到生活中继续探索研究的积极性:豌豆夹中比较多的是几粒豌豆夹的多样性可以引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探索的丰富性。活动过程应该努力围绕主要目标、重点突出的进行。 (三)、选取合适的方法、途径,讲究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手段是连结教师和儿童以及教师、儿童和学习内容的媒介,在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时,幼儿教师们注意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活动性、但有时产生为生动而生动,为多样而多样的追求形式的问题。
例五:散文诗欣赏《白云》(中班语言)简要过程: 1、出示一朵白云(图片) 谈谈白云的家住那
2、欣赏散文诗“白云“(配乐)
3、大班幼儿表演(真实情景) 4、学习散文诗并理解词汇(幻灯) 5、幼儿练习朗诵(动画片) 6、自主选择头饰边念边表演(头饰)
析:散文诗欣赏与学习是提高幼儿对文学艺术的感受、理解力。散文诗充满了想像和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力图要多种手段让幼儿经历回忆经验—欣赏—学习—理解—表现的过程,但是这几点应该反思:
1、整个过程进度过快 2、教学形式太多。
3、应充分让幼儿感受和体验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防止追求形式变化而把简单的事变复杂了,我们尽量不要做高投入而低收获的事。应该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法、教具,防止为直观而直观,为生动(丰富)而生动(丰富)等现象,应该讲究教学的实效性。 例六:彩色的雨滴(小班美术)简要过程: 1、进入“下雨情景”
玩音乐游戏:“下雨了”和“大雨和小雨” 2、教师示范点彩画
欣赏画有天空、草地的大背景图(三张铅画纸拼成) ?教师选不同颜色用手指点画雨滴 让幼儿感受雨滴是从上往下落下的;
?强调:换颜色时要先把手指上的颜色擦干净。 (2)幼儿跟随老师用手指书空练习:一点、一点 3、幼儿作画(配“下雨”乐曲)
?提醒幼儿自己选择颜料,找一处合适的位置操作。 ?观察幼儿如何点画雨滴,给予个别幼儿以必须的提示。 鼓励幼儿可以多画几种不同颜色的雨滴。 4、欣赏:
感受自己和同伴共同彩色雨滴的美景
5、幼儿听着音乐的“雨声“、“撑着小伞”离开活动场地。
析:这是一个以美术为主的教学活动,从观察范画到自己练习保证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开场选用音乐游戏,调动了每个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身临其境的情绪,在“雨声”音乐伴奏下作画,可以使幼儿在“下雨”氛围中尽情地表现对下雨的感受,幼儿作画时选用了大副背景图拓展了幼儿的想像空间,创造了既源于真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艺术氛围,当孩子 “撑者小伞”(想像情境)在雨中漫步时该是何等的满足。这样的自然综合在相互关联的情境中,可以使幼儿如身临其境,既得了点画雨滴的新经验,又同时巩固并丰富了科学、音乐,身体动作、自我保护等多方面的经验与表达技巧。
(五)、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提问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
1、无效问题多,启发性问题少
很多时候,教师往往没有仔细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就随意发问,形成了无效问题。 2、封闭性问题多,开放性问题少
封闭性问题有明确而固定的答案,只需幼儿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通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进行再认识,就可以知道问题的答案,如“这种动物叫什么”“兔子是几条腿”“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等,封闭性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中占很大的比重。开放性问题则往往有不同的答案,需要幼儿比较和分析信息,建立一种关系,进行概括和解释,如“你知道动物都有哪些防御自己的本领吗”“人们为什么喜欢花呢”等。着类问题才能真正对幼儿的高水平思维形成挑战。
3、提问面对少数幼儿,多数幼儿冷场 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建议
……教师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应事先设计问题 2、以开放性问题为主
3、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
4、提问要尽量使多数幼儿参与思考 除了延长提问后等待回答的时间,教师还要处理好两种策略的使用比例——充分应用海门(Hyman,1979)所强调的高原式策略,而避免过多使用尖峰式策略。
所谓尖峰式策略,即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指名回答后,连续提出较深入的问题由同一人回答,直到某一阶段后才用另一人回答另一系列问题。高原式策略则是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并由多人回答后,再提出深入一层的问题。
如:T :教师 C:幼儿 尖峰式策略
T:小朋友,请说出自行车有哪些零件 C:轮子
T:轮子有什么功能 C:省力,行走方便。
T:自行车一定要有轮子吗 C:一定需要轮子。 T:好!还有哪些零件 C:链子。
T:链子的功能是什么 C:带动轮子。
T:通过什么带动轮子 ……
高原式策略
T :小朋友,请说出自行车有哪些零件 C1:轮子、车把、坐垫…… C2:链子、刹车。 T :还有吗
C3:踏板、后架。 C4:车条、反光灯。
T :共有9项零件了,它们各有什么用处呢 C2:轮子可以转动,方便行走而省力。 C1:轮子还可以……后架……
多运用高原式策略,有助于更多幼儿参与到思考问题中来,调动更多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5、给予幼儿平等的机会回答问题
教师往往会将回答问题的机会给予那些个性主动、知道答案的幼儿,结果,这部分幼儿的机会越
来越多,知识掌握的越好;那些表现不活跃的幼儿则更加不愿意参与进来。这种恶性循环的直接后果就是积极的幼儿掌握控制课堂发言,不活跃的幼儿长久保持沉默,使“学习机会人人平等”成为一句空话。教师提问时目光应面向所有的幼儿,让他们感到教师是在问自己,应给予所有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照应到每个角落的幼儿。
6、对所有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
这是提问的延续,对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教师要认可和接纳所有幼儿的回答,不一定是赞同,但要让幼儿知道教师已经听到了他的回答,知道了他的想法,如使用一些表示认可的语言:“嗯,还有别的想法吗”“那是一种可能”“你们对这件事都有一些有趣的想法”。幼儿可以根据彼此的看法确定、调整或重建自己的观点。
7、不诱导幼儿跟随自己的想法
如果教师不赞同幼儿的想法,应该去探究幼儿不同想法背后的原因。因为幼儿往往会在没有真正理解的情况下就把教师(权威)的观点当作事实接受下来。如在幼儿测量了自己投沙包的距离后,教师问“是3块砖长,还是5把尺子长”,一名幼儿回答:“5把尺子长”时,教师请他“再想想到底哪个长”,幼儿看着教师的眼睛沉默了片刻改口答:“3块砖长”,没想到教师又让他“再好好想想”,于是有几名幼儿意识到正确答案,马上回答“一样长”。上述教师的提问引发的不是认知冲突,而是一种对教师想法的揣测,其实是换了一种方法使幼儿接受自己的想法。
8、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并分析错误背后的原因
幼儿的错误对教师有很大的意义,如果教师能看到错误背后的原因,就能预测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思维的线索。因此,当幼儿答案错误时,教师不应马上纠正或通过语言(包括语气)和表情让幼儿感到自己出了错,而是要迅速判断幼儿的经验水平,调整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总之,教师的提问技术至关重要,同样的情境,如果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或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提出,幼儿探究的主动性、深度和广度会完全不同。把握好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把握活动节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双边活动的有效性。正如拉瓦里所说,“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
在提问技术的使用上,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值得教师铭记与借鉴,即通过不断的诘问使学生产生怀疑、不确定、迷茫或困惑等心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探究行为。利用提问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假设——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假设产生怀疑——促使学生承认自己并确定自己的假设是对还是错——引导他建立一个正确的假设。
(四).教学过程应努力为幼儿主体性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幼儿教师们已认识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现成知识的过程,更是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信息时代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的过程。因而应努力把教学过程变为儿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