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

【摘要】:近代中国“新史学”是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一种新型态史学,然而,“新史学”之“新”究在何处?与传统史学相比较究竟有何区别?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都是研究近代史学史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的研究,即从“科学”对史学的影响方面,探讨近代史学变化的内涵及其缘由。本论文以“科学”对近代史学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考察自1902年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概念以来,迄于1949年中国史学在走向近代化的进程中发生的重要变化——史学科学化。因“科学”观念的引入,20世纪初中国史家以“科学”眼光回观旧史,愤言“中国无史”的同时,以“科学”为标准改造中国传统史学,就成为“新史学”家的一致追求。由此,引起了中国史学在历史观、史学观、治史方法与精神、材料解释、史学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变革,是中国史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初步阶段。其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家认为“中国无史”,主张以西方“科学”标准全面改造传统史学,倡导“史学革命”论;而“国粹学派”出于对中国文化命运的关切、及中西学战的愿望,通过论述“国无学不立”,说明中国传统“有学”,并返身回向传统寻求学术资源,终将“国粹”定位于“史学”;在中、西学关系问题上,国粹学者倡言“国粹不阻欧化”论,并不排斥西学;在史学科学化问题上,国粹学者也不否定西方“科学”对改造传统史学的作用,但强调应以“我”为主,借西方“科学”以“发明”、“证明”中学,走“温故知新”的新史学之路。“五四”前后,随着国

人“科学观”的变化,以胡适、丁文江为代表的学者将“科学”内涵落实在“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上,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倡导以“科学方法”改造中国传统学术,由此,导致新史学从重视“史观”的变革转向注重“史法”的运用。受胡适宣传“科学方法论”的影响,20年代兴起了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运动,从中可见对早期“国粹”研究的学术传承、及与国粹学派在治“国学”的态度、方法、目的上的差异;在狭义史学研究上兴起的“古史辨”运动,同样也是“科学”传播所激发出的史学革新运动,从“疑古”与“信古”的争论中明显可见新史家与传统史家的差别,“古史辨”推动了中国史学科学化的进程;随着“疑古”史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困境,新史家渐将新史学建设的希望移向“考古”,笃信“科学”改造中国旧学神奇作用的傅斯年,以欧洲正统汉学及实证史学为样板,打出“史学即是史料学”的旗帜,建立起注重史料研究、扩充材料、讲究“实证”的“科学史学”新典范,并占据民国史学的主流地位。以王国维、陈垣、陈寅恪等人为代表的史家,虽不完全认同于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的“科学史学”观念,且时有批评之音,但在史学实践上与“实证”史学实有相近之处,故当时即被“科学”史家认作同路人,后人也多将他们归入“新考证派”史家之列。与“考证派”科学史学建立的同时,因缘学者对“科学”内涵不同的理解,也因西方社会科学化“新史学”的示范作用,社会科学化的”史观派”史学异军突起。在对“科学”的认识上,史观派认为:现代“科学”已由“实验科学”、“叙述科学”进展到“理论科学”、“说明科学”阶段,因此,“科学化”的新史学应超越“实证史学”阶段,史学研究应从注重“科学方法”转向以“科学理

论”解释历史材料与史实、探求历史发展的“理法”、构造新史体系上来,由此,开辟了近代史学科学化的另一条路径。其中,唯物史观派无论在史学理论阐发、还是在史学研究实践上,都是这一科学化史学的代表,李大钊提出了与实证史学不同的“历史科学”论,以郭沫若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将之运用在中国历史研究上,建立起史观史学研究的新范式,并在“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中扩大了影响。在唯物史观派史学之外,同样强调以“科学理论”解说历史、不满于考证派史学的史家中,因所持“科学理论”不同,还有朱谦之的“生命史观”、“社会史观”,常乃德的“生机史观”等人的“科学史观”之提出,但他们多停留于历史哲学理论的研究上,在史学研究实践上没有发生多大影响。一次世界大战后,因缘西方对“科学文化”的反省及国内东方文化派的兴起,出现了对“科学”作用与适用范围不同的认识,由梁启超宣称西方“科学破产”而引起国内学界的“科玄论战”,既深化了对“科学”的认识,也引发了史家对史学是否是“科学”、以及史学如何科学化的争论。这场争论并未否定史学应走“科学化”的道路,惟因各派史家对“科学”概念及内涵的不同理解,遂有广、狭不同的“科学史学”观念,由此而形成了近代史学科学化多重路向的分裂。其中,有以“实验科学”为榜样的自然科学化路线,也有社会科学化路线,二者在对史学“科学性”的认识、借鉴的学科科目、史学研究的目标上有根本的分歧;在史学研究实践上,形成了史料考证派与史观派的不同取向与对立,二者在治史的侧重点、史学研究态度、治史目的、操作方式上亦有相当大的分歧。中国近代史学外缘西方“科学”观念之汲引,内有传统史

学走向近代化之迫切要求,自20世纪始即开始了史学【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092

【目录】:绪论:史学科学化--考察近代史学史的新思路10-16第一章传统史学向科学化“新史学”转型16-44第一节“新史学”与史学科学化的萌芽16-23第二节“新史学”科学化的初步成就23-32第三节国粹学派与史学科学化32-44第二章考证派史学的科学化44-82第一节胡适的“科学方法论”44-53第二节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运动53-60第三节“古史辨”运动的兴起60-70第四节傅斯年与“科学史学”典范的创立70-82第三章科学史观派的崛起82-107第一节社会科学化史学的再兴82-87第二节从科学方法到科学史观的转变87-92第三节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论92-99第四节历史哲学研究与“科学史观”99-107第四章史学科学化进程中的多重路向107-133第一节史学是一门什么“科学”?107-114第二节歧义--“科学史学”的多重意蕴114-120第三节科学化路向的分裂:社会科学化与自然科学化120-126第四节科学化取向的分裂:史料学派与史观派126-133第五章史学科学化的困惑及新趋向133-160第一节章太炎的针砭:补偏救弊的反省

133-138第二节人文主义:《学衡》派的反省与批评138-143第三节“新宋学”派的反省与批评143-147第四节沟通“科学”与“人文”的史学理念147-160余论:中国史学如何走向新世纪160-170参考书目170-17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

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摘要】:近代中国“新史学”是与传统史学迥然不同的一种新型态史学,然而,“新史学”之“新”究在何处?与传统史学相比较究竟有何区别?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这都是研究近代史学史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的研究,即从“科学”对史学的影响方面,探讨近代史学变化的内涵及其缘由。本论文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2aph2y9d557eja0ptc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