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 I粒子植入治疗对肺癌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125 I粒子的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价
值,观察肺癌患者的表现,研究技术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 方法 将 48例经细胞学确诊为肺癌的患者随机分为 A 组和 B 组。A组为125 I粒子的治疗组,共 24例,采用CT引导植 入治疗肺癌。B组为对照组,共24例,采用药物灌注化疗。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85.3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56.63%,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25 I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疗效
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 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效果。
随着介入放射学在肺癌诊疗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介入治疗技 术的改进和肺癌研究的深入,介入治疗逐渐成为肺癌尤其中 晚期主要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125 I粒子;肺癌;植入治疗
肺癌在发达国家和国内大中城市发病率为第一位,我国
每年>80 万新发病例, 并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平均 5 年生存率低于 15%[1]。很多患者如果接受手术治疗会 有并发症,有可能对其它的隐藏病有着潜在的威胁,因此,
微创技术的应用对治疗肺癌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CT引入
F植入125 I粒子,作为一种有效且并发症最小的治疗方法
有着重要的医疗价值。现在将对 48 例肺癌患者的治疗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龄在 55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为 48例,
其中男性有 31 例,女性有 17 例。右肺病变的有 26 例,左 肺病变的有
22 例。中央型肺癌的有 22 例,周围型肺癌的有
26 例。注:要求患者心、肝、肾功能正常,没有明显的其它 肺部相关疾
病。
将48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 A、B两组,A组作为125 1 粒子的治疗组,共 24例。采用CT引导经皮植入治疗肺癌。
B 组作为对照组,共 24 例,均采用药物灌注。其化疗药物为 环磷酰胺、阿
霉素及卡铂或顺铂。
1.2 仪器与设备 ①西门子 Emosion 6 层螺旋 CT 扫描机,
扫描条件为125KV, 260mA,层厚为3?5mm。②粒子治疗计 划系统(TPS。③转盘式粒子植入枪和
18G植入针。④125
I粒子长4.5mm,直径为0.8mm,半衰期为59.6d。每颗125 I粒子的辐射直径为 1.7cm,每颗125 I粒子的表面活度为 0.8mCi。
1.3治疗方法 ①治疗组先进行 CT扫描,根据病灶位置
将相关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完成
125 I剂量的测
定和所需要的125 I粒子数目的测定,TPS模拟布源。根据 肿瘤部位选择不同体位并固定,将自制定位器固定于体表相 应位置,CT扫描后标记进针点进而确定进针角度、
方向及深
度。手术前期的准备工作要充分,比如术前备齐镇咳镇静剂 止血剂,各类抢救药品及气胸引流包等。根据布源的测定确 定进针的位置。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局麻后,嘱患者屏 气,将穿刺针插至测量深度时停止进针,过程中随时调整进 针角度及深度,按计划在预定位置植入相应粒子书。术中心 电监护,医护及患者注意防护。完毕后,再次
CT扫描观察
粒子在肺肿瘤中的分布均匀情况, 看是否有漂浮粒子、 移位, 评估粒子覆盖范围及满意度,患者有无胸闷胀痛等。②对照 组采用药液灌注法: 选取合理进针点, 将药液灌入病灶部位。
进针时应缓慢,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经过胸膜次数。手术前 应该充分麻醉至胸膜,防止患者中途出现咳嗽气促的情况, 可有效避免气胸的发生。注意术后患者憋喘、胸闷现象,对 症处理。并做好术后的观察和护理工作。
1.4疗效评价 全部患者随访3个月,对125 I粒子植入
时以及植入后的3个月复查螺旋CT。在检查图像上,对肿瘤 中两个垂直的最大径乘积进行比较。 瘤缩小,乘积比治疗前减少》 50%。③无
变化(NC):乘积比治疗前减少<50%或增大<25%。④进展(PD): 乘积比治疗前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
其中:①完全缓解(CR): 肿瘤
完全消失,影像学上不能显示肿瘤或仅有条索状影。② 部分缓解(PR):肿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都顺利完成了手术。 48 例患者根据复查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对肺癌的临床价值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