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水产动物的维生素C营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水 产 动 物 的 维 生 素 C营 养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具六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多数水产动物不能合成VC,且VC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而失去生物活性,故长期以来VC一直是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1鱼虾合成VC的能力

大多数鸟类和哺乳类能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VC,其途径大致为:葡萄糖一磷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一磷酸→葡萄糖醛酸→L-古洛糖酸→L-古洛内酯→2-氧-L-古洛内酯→L-抗坏血酸,其中从L-古洛内酯→2-氧-L-古洛内酯的过程中需要L-古洛内酯氧化酶,这是VC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限速步骤。人、灵长类、豚鼠等因肝脏中缺乏此酶,故不能在体内合成VC,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取。

关于鱼虾类合成VC的能力,则因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鲤鱼的VC代谢在鱼虾类中占有特殊地位。池田氏给鲤鱼注射同位素标记的D-葡萄糖(1-C14),经过一段时间后检测到体内VC含C14,而且D-葡萄糖的第1位C14变成了VC的第6位,因此推测鲤鱼和陆上高等动物具有类似的VC合成途径;山本氏认为可以通过鱼体内L-古洛内酯氧化酶的活性来判别鱼类合成VC的能力,鲤鱼肝脏中的L-古洛内酯氧化酶活性约相当于大白鼠肝中此酶活性的1/3,但大多数鱼类,如虹鳟、鳗鱼、罗非鱼、香鱼等则未检测出L-古洛内酯氧化酶活性的存在(荻野珍吉,1984)。因此大多数鱼虾类不具备合成VC的能力,尽管少数鱼类如鲤鱼具有合成VC的能力,但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其合成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对水产动物而言,VC是饲料中必须添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维生素。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鱼虾不能合成VC的难题带来了希望。由于VC合成的关键酶是L-古洛内酯氧化酶,而大多数鱼虾缺乏此酶,故可考虑将L-古洛内酯氧化酶的cDNA导入鱼体内,使其表达并产生VC。然而试验并未获得成功,这种在胚胎期导入鼠的L-古洛内酯氧化酶cDNA的转基因虹鳟体内并未检测出L-古洛内酯氧化酶活性,给这种转基因虹鳟饲喂不含VC的饲料

或将L-古洛内酯注入其体内,也未检测出VC的生成(Krasnov等,1999)。这表明虹鳟体内可能不存在生成L-古洛内酯氧化酶或保持其活性的条件,但这为水产动物的VC营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其它鱼虾类是否具有这样的条件,值得进一步研究。 2 VC的功能

VC在动物体内起着十分广泛而重要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VC与体内羟化反应

2.1.1参与胶原蛋白形成这是VC最重要的一项生理功能。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上皮组织、骨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富含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为胶原蛋白特有),VC作为脯氨酸羟化酶和赖氨酸羟化酶的辅酶催化羟脯氨酸、羟赖氨酸的形成。因此VC不足时,会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易破裂出血,骨骼畸形,伤口不易愈合等。

2.1.2参与某些氨基酸的代谢苯丙氨酸羟化为酪氨酸的反应,酪氨酸转变为儿茶酚胺的反应(酪氨酸→多巴→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过程中需经过一系列的羟化反应),色氨酸转化为5-色胺的反应等均需VC参与,而上述反应的产物儿茶酚胺、5-色胺是重要的神经递质。

2.1.3与胆固醇代谢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体内胆固醇中的大部分以胆酸(盐)的形式排出,胆固醇转变为胆酸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有VC参与的羟化反应。 此外,VC还参与体内其它的一些羟化反应,如由VD3形成其活性形式的过程中进行的羟化反应:VD3→25(OH)VD3→1,25(OH)2VD3;赫曲霉素代谢产物4-羟-赫曲霉素,是在P-450细胞色素参与下的羟化反应。 2.2VC与体内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VC可作为受氢体,也可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的多种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2.2.1VC与巯基(-SH)的关系VC能使含巯基酶类分子中的巯基维持在还原状态,保持其活性。VC与谷胱甘肽的氧化还原关系密切。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使体内代谢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物还原,以消除其对组织细胞的破坏作用,此过程中GSH变为氧化型谷光甘肽(GSSG),VC能使GSSG还原为GSH,使GSH得

到不断补充,保证对机体的多方面作用。

2.2.2VC与红细胞内的氧化还原过程VC参与红细胞内的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系统,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恢复其运输氧气的能力。 2.2.3VC能促进肠道内铁的吸收(Fe3+→Fe2+),促使血浆运铁蛋白中的Fe3+还原为肝脏铁蛋白中的Fe2+。

2.2.4VC可促进叶酸转变为有生理活性的四氢叶酸。 2.3 VC与解毒作用

由于VC及其脱氢衍生物(脱氢VC)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故具解毒作用。重金属离子能与体内巯基酶类的巯基相结合而使其失活,VC能使GSSG还原为GSH,与重金属离子结合而排出体外,从而起到解毒和保护含巯基酶类的作用。 2.4 VC与免疫

VC与免疫系统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VC直接参与体液免疫,可加速淋巴细胞的产生,刺激血细胞中吞噬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促进抗体生成,提高机体的抗感染力。 2.5 VC的其它功能

VC与糖代谢有关,患坏血病动物的血糖水平上升,肝糖元减少,糖耐量下降;体内赖氨酸和蛋氨酸生成肉碱的过程中需要VC参与;此外,VC能抑制许多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的活性。

3 VC与水产动物的免疫、抗病、解毒作用

在大规模和高密度人工养殖环境条件下,鱼虾类等养殖对象对病原的敏感性大大提高,从而造成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单纯依靠药物防治已不能解决问题。因此,从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抗病力入手,成为另一条有效途径。在这方面,VC因有广泛而重要的生理功能而受到特别重视。目前,水产动物的VC营养研究主要集中在VC与免疫、抗病、解毒等方面。

VC通过促进胶原蛋白的形成而参与表皮、粘液、鳞片的形成,在抗病过程中发挥着第一道屏障的作用。VC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已在早期研究中得到证实,摄入充足VC的虹鳟,其背皮剥离处的表皮再生速度明显高于摄入VC不足或VC缺乏的虹鳟(荻野珍吉,1985)。关于VC对鱼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的影响,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秦启伟等(2000)研究了冰冻小杂鱼

中添加VC对青石斑鱼非特异性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VC添加量的增加,青石斑鱼血清补体经典型溶解羊红细胞单能力显著增强。在其另一项研究中,添加VC则提高了青石斑鱼的抗体水平,影响其特异性体液反应。Ortuo等(1999)添加VC投喂金头鳟,其非特异性指标头肾白细胞吞噬活力和溶血补体活力均显著提高;VC对虹鳟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也有明显促进作用,且与葡聚糖联合使用具有加强效应(Verlhac等,1998);体内注射VC的虹鳟,其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未注射对照组(Hardie等,1993);体外培养试验表明,VC或VE可促进金头鳟头肾白细胞迁移率和吞噬活力(Mulero等,1998);在中国对虾的研究表明,添加适量的VC可提高中国对虾的脱壳频率和耐缺氧能力,增强血清对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杀菌活力,增强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和对虾的免疫抵抗力(李爱杰等,1998)。

VC对免疫指标的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同报道。Johnson等(1991)的试验中,提高饲料中的VC浓度,并未增强头肾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功能;美洲河鲶对爱德华氏菌的吞噬杀灭作用不受饲料VC的影响(Hardie等,1991);VC对青石斑鱼血清杀菌活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活动(包括白细胞和头肾细胞的吞噬活动)也没有影响(秦启伟等,2000)。这些研究表明,VC促进免疫功能提高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免疫机能增强,提高了鱼虾的抗病能力。随饲料中VC添加量的增加,虹鳟的增重率和成活率均上升,感染鳗弧菌(注射或浸泡)的虹鳟成活率也随VC摄入量的增加而上升(Navarre等,1989)。Li和Lovell等(1985)也有类似报道。由于VC能增强水产动物的免疫抗病力,生产上多超量添加VC。Navarre等(1989)建议,添加5~10倍于生长所需剂量的VC可促进虹鳟抗体生成,提高其在细菌感染条件下的成活率。

由于环境污染的加剧,水体中存在着较多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农药等,危害鱼体健康乃至人体健康(通过食物链传递),VC因与巯基的密切关系而在解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山本氏的研究表明,VC有抑制铜在鲤鱼体内蓄积的效果,而蓄积在肝胰脏的铜会阻碍VC合成,使鲤鱼体内VC含量下降(荻野珍吉,1985);水环境中过量的镍离子(Nanda,1997)、铬离子

(Raddy等,1998)也降低了囊鳃鲇、攀鲈体内的VC蓄积量,其原因可能与重金属离子增加了对VC的消耗量有关。林丹(一种有机氯杀虫剂)显著降低了虹鳟血清溶菌酶活性、血浆铜兰蛋白含量和β-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但高剂量VC(2000mg/kg)可使上述指标恢复正常(Dunier等,1995)。高剂量VC(7720~7950mg/kg)可降低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和比例,因而可有效预防亚硝酸盐中毒(Wise,1988)。上述研究表明,对于水体中不断增加的有毒有害物质,鱼虾需要更多的VC以充分发挥解毒作用。 4 水产动物的VC缺乏症状

饲料中VC长期缺乏或不足,会引起鲤鱼、真鲷生长不良;鳗鲡鳍和表皮出血,下颌糜烂;鲑鳟鱼类出现厌食,生长缓慢,脊柱前凸和侧凸,眼球出血性突出,腹水,贫血,肌肉出血,眼、鳃、鳍的支持组织异常;草鱼则表现出眼窝充血,鳃、鳍基部布满出血点,腹膜及肠系膜也有出血点,肝中VC含量下降。对虾饲料中VC不足,会引起虾体运动迟缓,红体病,黑死病,壳软,鳃混浊,蜕壳频率降低,蜕壳周期延长(李爱杰等,1994)。 5 VC的稳定性

VC由于其分子中第2、3位碳原子上的两个烯醇式羟基极易游离而释放出H+,使许多物质还原,故VC具还原剂性质,此时,VC转变为脱氢VC,此反应可逆,因此VC和脱氢VC具有相同的生理活性,但如果继续氧化生成2,3-二酮古洛糖酸,则完全失去生理活性(此反应不可逆)。

VC具很强的还原性,极易被氧化而失活,光、热、重金属元素等会加速这一氧化过程,在饲料的加工、贮存过程中造成很大损失。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以超过需要量10~20倍的剂量在饲料中添加,但由此引起饲料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并易引起水质污染。因此寻求一种稳定的VC产品,一直是水产动物维生素营养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稳定的VC制剂主要有三大类:VC盐类、包膜或微胶囊VC、VC酯类衍生物。

VC盐类有VC钙盐和VC钠盐等,在某些情况下其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但其水溶性较好,而水溶液不稳定,易被氧化,故限制了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 包膜VC所用的包被材料有乙基纤维素、硅酮、脂肪等。将VC分散在乙基纤维素的异丙醇溶液中,喷雾干燥或冷凝可形成乙基纤维素包覆的VC胶囊;

水产动物的维生素C营养

水产动物的维生素C营养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一具六个碳原子的酸性多羟基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多数水产动物不能合成VC,且VC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而失去生物活性,故长期以来VC一直是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中的一个重点。1鱼虾合成VC的能力大多数鸟类和哺乳类能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VC,其途径大致为:葡萄糖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1wuf4lyj055t2h95x553fre38hic9011a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