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九十年代以来发展的感受
一、九十年代前实行的双轨制
李援朝笑了:\跃民,你一点儿没变,头脑清醒,这是你的优点,我喜欢和你这类人打交道,好吧,咱们明说,据我所知,你父亲是当年四野的师级干部,对不对?\ \没错,但是和这件事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有人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这话有道理,当年四野在渡江战役后,进军方向直取两广,一直打到海南岛才收兵,你只要看看渡江后四野的进军路线就会发现,四野就象一台大播种机,随走随撒种,建国后的广东广西两省党政军干部大部分是四野的南下干部,也就是说,这两个省有你父亲不少老战友,老部下,而我们公司的业务几乎都集中在两广地区,在编织当地关系网的过程中,你有天然的优势。\
钟跃民惊讶地说:\我的天,你可真象个特务,连我的家底儿都知道,就因为我父亲是四野的,我才能进正荣集团,你是说,要是没有我父亲的资历,我根本没有来这里工作的可能,我提个问题,假如我父亲是当年二野的人,正荣集团是不是对我就没兴趣了?\ 李援朝笑笑:\恐怕是这样,因为本公司对西南方面还没有什么业务,我们的重点都集中在沿海省份,你知道,当年的渡江战役是由二、三、四这三个野战军共同发起的,渡江后二野进军西南,三野直插江西、福建,四野直取两广,当年的战略格局造成了建国后地方干部的势力范围,这就是中国的现状,你可以不承认它,但它是确实存在的。换句话说,如果你父亲是三野的人,你也可以进入正荣集团,负责福建方面的业务。如果你父亲是一野或二野的人,那我就没办法了,谁让他们当年非往西北和西南打?\
钟跃民对他的话感到匪夷所思,他还是笫一次听说做生意还有这么多门道,以前他连想也没想到一部中国革命史能和做生意发财有如此重大的关系,但他又不得不承认,李援朝说得的确有道理。
........
\跃民,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我不是慈善家,没兴趣搞救济,我认识的人多了,不可能谁的事都管,我只能从一个商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明说吧,我请你加盟正荣集团是看中了你拥有的社会资源,反过来说,我使用了你的资源也会给你丰厚的回报,你我谁也不吃亏。\ \明白了,一旦我决定到正荣集团工作,好象用不着领谁的情,我是出卖自己的资源来的, 可是……援朝,你难道不怕我黑你?\
\据我当年对你的印象,你还是个讲义气的人,对此,我比较放心。\
——摘自小说《血色浪漫》 以上这一段反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一度实行的价格双轨制。
价格双轨制是指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中的一种特殊的价格管理制度。价格双轨制指的是对同值的标的物实行两种不同的定价机制,一种是计划的垄断性定价,另一种是市场定价。在中国一般系指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这是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的特殊产物。中国已经经历了三次价格双轨制向的单轨制的转变,第一次是生产资料,第二次是人民币对外币汇率(牌价),第三次就是现在面临的资本市场的价格双轨制—非流通股的场外转让价格与流通股的市场价格的并轨,也即非流通股在统一的市场上实现全流通。
在中国,实行价格双轨制有利也有弊。其积极作用有:①刺激短线行业的发展;②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所需要的经济资源;③为地方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④推动价格改革及整个商品市场的发育。消极作用有:①冲击国家计划;②推动产品成本上升;③造成非规模经济的企业过量增加;④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条件。价格双轨制利弊双重作用的消长,主要取决于实施范围的大小,对象选择是否合理,通货膨胀是否严重以及财政、生产计划、物资分配等方面的体制是否与之相协调。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缓解巨大的商品供需矛盾,中国曾试行把同一商品分成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在计划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在计划外则按市场价格出售。这就是“价格双轨”。于是,有官员将计划内商品卖给黑市,从中赚取差价,“官倒”、“倒爷”正是在这种背影中产生的。这种寻租活动获得了巨额垄断租金,并摧生出中国第一批“权贵资本”。今天,当人们讲到“资本”的原罪时,总也离不开“价格双轨”。上述小说中的正荣集团就是这样靠价差来发展壮大的。
但是价格的双轨制使得当时的民众反感很大,贫富差距也在拉大,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加深,许多人开始对于社会主义感到迷茫,从而开始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出现了亲睐的现象。体现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当年的学潮运动。也是经过这一次的运动,国家萌生了变革的想法。
二、九十年代的改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许多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怀着深深的疑虑。如何通过进一步改革,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在90年代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356页;第355页。】因此,9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摘自《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与九十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1994 年——“适度从紧”
1992 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以此为契机,我国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于是中央在1994 年提出了适度从紧的政策。 (二)1998 年——积极财政政策
决策层于1998 年为力求实现8%的增长目标而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方针,并且把增加投资的重点掌握为基础设施建设。为有力地贯彻这一思路,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便是必然的选择。
——摘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建议》
这段时间,我们身边出现了很多的现象:
第一个就是民工潮的悄然兴起。1989年初春,几百万农民南下爆发性集聚流动,成为“民工潮”爆发的标志性事件,交通部门不堪承受,社会舆论为之哗然。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是这样描述1989年的民工潮:2月,刚刚过了春节,百万民工“进城潮”又弄得各地政府手忙脚乱。由于“价格闯关”的失败,政府不得不迅速开始治理整顿,很多建设项目下马,约有500万农民建筑工返乡,而此时在乡村,整顿也使得大量乡镇企业倒闭萧条,民工们只好再次涌回城市里找工作。春节后,从河南、四川、湖北等人口大省出发的数百万民工就把全国的铁路、车站挤得客流爆满,各大中城市的就业和治安面临巨大压力。3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民工盲目进城”。
实际上,在我的老家安徽省,这个现象体现的尤为明显,安徽省本来就是个农业大省,农民占到了全省的百分之90左右。对于农民来说,本来一向把在外闯荡视为不务正业,而是乐于在田里耕作。但是,电视等工具的出现让农民也了解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渐渐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开始学着什么赚钱干什么,在家里种田,一年只有很少的收入,而且农闲的时间又很多,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也是有了一大笔的外快。甚至比种田的收入还多。反差如此之大,让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并且慢慢有由短工发展到了长期居住在城市里。
民工潮对于城市建设有着不小的帮助。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得城市的发展加快了许多。同时,农民工的涌入,也活跃了劳动力市场,增强了竞争机制,创造了社会财富。城市也越来越离不开农民工,2004年春节之后,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农民工回流,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进入下半年,一些一贯是农民工输出地的内陆省份也出现了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但是2005年,民工潮又再次兴起,直到200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才渐渐消退。而现在,对于安徽省来说,已经有许多年轻劳动力外流。在家里种田的农民大都是老年人和儿童。对于本省的农业发展也造成了很多的困难。
第二个现象就是关于当年的教育问题,当年吵的沸沸扬扬的“减负”的问题。“减负”即减轻负担,多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但不是不要教学质量。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但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付出艰辛的汗水。减负的同时要增效,教师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当年,各方面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可能大城市在这方面做的比较明显,但是在中小型城市,“减负”问题并不存在,从家长到学校,都达成了一致决定反对“减负”。但是,教育局的施压还是使得学校被迫停止补课,布置过多作业等。这就有形成了一种现象,就是教师私下开设补习班,私自招收学生。家长为了孩子有个好前途,自然默许了教师这种副业。“减负”也算是对我国的教师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改善了教师的福利。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
三、200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
(三)2004 年——稳健的财政政策
自1998 年至2003年,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化解国民经济运行周期低迷阶段的种种压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用显著,功不可没。但扩张政策毕竟是一种宏观“反周期”操作,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政策类型,随着2003年中国国民经济终于走过由相对低迷向稳定高涨的拐点,人们对于投资过旺、经济偏热的关注迅速上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便成为必然,财政政策的转型也就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了。于是,中央继续调整财政政策,由积极转为稳健。“稳健”指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影响,可以被概括为四句话、十六个字,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总量和结构。从总量上看,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实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既不扩张,也不紧缩。从结构上看,财政上实行“有保有控”,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一方面促进“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另一方面控制那些偏热行业的发展,以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扭曲。这种转变将使财政政策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
——摘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建议》
(四)2008 年末——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8年国内外环境较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经济运行将高位趋稳,经济增长率小幅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势头放缓,固定资产投资略有降温,消费品市场活跃旺盛,外贸顺差增速有所回落。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2008 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我国应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深化改革以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进入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逐渐将实体经济拖向衰退,中国出口需求加速萎缩。7 月25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宏观经济政策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所谓“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国务院8 月27 日再次强调了“一保一控”是下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胀放在突出位置。要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跨境资本流动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 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摘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建议》
对于2000年以后的发展,有了许多的变化。
首先的就是手机、电脑、互联网的兴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小小的产品能让我们坐在家里就能看世界,坐在凳子上就能阅览天下掌握最新的信息,而且让我们有更加自由的言论和生活。同时,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也让我们大学的专业课多了一门“电子商务”。我们能依靠手里的手机、身边的电脑就能够进行股权投资买卖,和别人交流。但是,电子产品的产生也有弊端:电子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让我们减少自己的寿命、摧毁自己的身体。电脑的打字功能,邮件功能,QQ、MSN等聊天工具也让我们这一代的青年的字写得越来越丑,几乎没有人再去练字了,国粹毛笔字则更是没多少人会写。前一段时间又开始流行了交笔友,写的一手好字的人自然是最受欢迎的焦点了。电子产品始终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一件事。
其次就是房价的飙升。高房价或房地产泡沫正震撼着中国经济,首先是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财富外流的重要隐秘通道之一;其次是严重抑制了国内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从而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高房价或房地产泡沫——这个当今中国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已众所周知,给老百姓实际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也昭然若揭。如今,高房价或房地产泡沫正震撼着中国经济,例如,对消费的抑制就是显性的,而导致财富隐秘外流也成为一个新的话题,这些都在不断挑战老百姓的经济承受底线。 有人说,海外投资移民渠道已经成为当今中国财富严重外流的重要隐秘通道之一,正是高房价或房地产泡沫使一部分城市居民具备了投资移民的基本条件。大多数在国内一线城市拥有住房的人,通过抛售住房,变现后的资金足以满足他们投资移民海外的资金条件。也就是说,没有高房价或房地产泡沫,很多人根本就不可能成为投资移民。反过来看,海外投资移民潮流涌动,必然会导致中国财富的外流。 确实,当今中国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投资移民潮,如目前国内申请美国的投资移民不断升温。前往美国的投资移民数为什么会激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申请者只需在美国进行某项投资或在高失业率的地方投入50万美元或以上资本,就可以获得绿卡。按目前的汇率折算,50万美元折合约350万元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在上海内环内一套面积约为120平方米的2居室或3居室住房,售价一般都在350万元人民币以上。可见,高房价使得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中更多的人一下子都具备了海外投资移民的经济条件。
而且,一直以来中国房价的“只涨不跌”,也为投机性套现住房提供了最佳时机,套现后获得的可观财富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这股新的投资移民潮。 海外投资移民的人数激增,必然会导致中国国内财富通过海外投资移民的方式或渠道外流。这种社会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套现”高房价的结果是将房地产泡沫继续留在了中国,但却把多年辛苦积累的中国国内财富轻易地转移到了投资移民目的国。这种财富的快速转移,对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等方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目前还尚难估量。
而且因为房价的升起,也产生了众多的一系列反应。比如对于《婚姻法》的争论等。都是围绕着房产产权的问题而进行的。房价的升起,也改变了中国历年来的传统,对于婚姻来说,现在大多数的夫妻在结婚时都是男方要拥有一套房子。
买装修论坛房产论坛g2 k3 x( G! S4 d\6 r$ O$ f+ a* H6 房产论坛装修论坛业主论坛; G8 N: p9 h0 g6 ~四、结论
回顾90年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全文》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中国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所以中国共产党所制定的方针才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方针对了,中国才能持续不断的向强国大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