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旋律大都较为轻快,典雅,细腻,流畅,并有绵延起伏等特点。在演奏时,各种乐器都根据同一个基本主题,既有变化又有机地揉为一体,通过旋律的装饰加花,奏法上的多种变化,力度上的强弱起伏.组合成和谐的支声复调,乐声悠扬,韵味婉转圆润。
《行街》(又叫《行街四合》),因在民间的喜庆集会时,特别是婚礼行列在街上行进时演奏而得名。它是由几首民间曲牌组合而成的套曲。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它是由《四合》中的“小拜门”,“玉娥郎”和另一首曲牌衍变而成的多段体,前面是优美抒情的慢板,后面是活泼跳跃的快板,两部分的对比性很强,全曲热情奔放.活跃明快,充满喜气洋洋的气氛,具有浓郁感人的生活气息。 《中花六扳》是江南丝竹乐曲中以曲调优雅抒情、婉转动听而铸成的一首乐曲,此曲简称《中板》,也曾有人把它改名为《熏风曲》。以民间乐曲《老六板》旋律为基础加花变奏而成。《老六板》(又名《老八板》)是—首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814年《弦索备考》中的《十六板》,旋律原来较为朴素,规整,经加花展开后,《中花六扳》的旋律变得更加悠扬、曲折。
《慢六板》是在《老六板》基础上放慢加花而形成的一首乐曲,此曲缓慢,平稳,细腻。根据《老六板》旋律变化而成的乐曲共有五首:1、《老六板》;2、《老花六》;3、《快花六》;4、《中花六板》;5、《慢六板》。这种把一个基本曲调逐步放慢加花的旋律扩展手法,是江南丝竹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欢乐歌》是江南丝竹中小型的单曲板式变异体乐曲。全曲由“欢乐歌”原形及具变体“花欢乐歌”两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是起承转合关系的四段体。起段两句分别落在“微”’“宫”音上,承段两句落音是“羽”、“宫”,转段用一系列短小的乐汇展开,落在“商”音上,形成对比,合段中有承段开始的旋律因素。欢乐歌在演奏时,先奏慢速的花体,后变快速的原形,快板旋律欢快、明朗,富于推动力。整首乐曲节奏鲜明,活泼,曲调优美,华丽。全曲紧凑,凝练,一气呵成。
《三六》是一首在全国流传广泛的江南民间乐曲。乐谱最早见于1895年版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所附初学入门谱中。称为《梅花三弄》,并把乐曲分为三段,各段标有题名:
(一)“寒山绿萼”;(二)“姗姗绿影”;(三)“三叠梅花”;尾声“春光好”。这种做法,显然是出白封建文人雅士之手,并不符合乐曲原意,该曲与琴曲《梅花三弄》,从曲意到旋律都完全不同。《三六》中某些音调,同《欢乐歌》、《行街》中某些音调比较接近,属同一类表现节日风俗情景的作品。《三六》是一首从换头的插入部分开始的循环体,曲调流畅优美、句读清晰。在《三六》中的各段,都一再以“羽”音作结。尾声却突然落于“角”音上,结束得别有韵味。 9、广东音乐《雨打芭蕉》
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丝竹合奏曲。它在1920年左右,由一些民族传统器乐曲、民间小调、戏曲曲牌音乐经过一定的融合衍变过程,在旋法,调式,句法和乐句结构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形成了一个别具风格的乐种.开始时,广东音乐主要是作为粤剧中的过场音乐,故称为“过场谱子”或“小曲”等。后来,不少作为独立演奏的这一类乐曲,即称为“小曲”或“广东小曲”。外省人称它为“广东音乐”,现已成为习用的专称。
最初的广东小曲以二弦为主奏乐器(称为“头架”),弦粗弓硬,发音响亮,提琴(即大板胡),三弦,月琴,笛子为辅助乐器,这五种乐器的组合在粤剧中习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后来,由于受江南丝竹的影响,改用钢丝弦的二胡(高胡)为主奏乐器,增强了亮度、响度,形成了二胡、扬琴,秦琴的“三件头”和又增加了洞箫、椰胡后为“五件头”的“软弓”组合,以后,又引进了小提琴等
41
外来乐器。
广东小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一般来说,广东小曲的旋律流畅、节奏轻快、音色明亮。富有南方情调。
《雨打芭蕉》为广东音乐早期的优秀曲目之一。乐谱最早见于1917年左右丘鹤俦编著的《弦歌必读》。乐曲描写雨水落在芭蕉叶发出的淅沥之声,极富南国风情。一开始就以流畅明快的旋律奏出,并且采用“合尾”、“合头”这种民间音乐发展手法,使乐曲极富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了一种喜悦之情。而后的简短乐句,节奏顿挫不规则,像是雨点打在芭蕉叶上的声音,如见芭蕉在雨中婆娑摇舞之态。乐曲旋律在时宽时紧中进行,顿音的采用及变化多端的速度和节奏型,使音乐气氛活泼热烈。雨慢慢地又停了下来。甘霖普降之后,大地一派清新,乐曲在此也渐慢渐弱的直至结束,别有情趣。
该曲最早是由粤乐名家吕文成等灌制唱片,演奏风格粗犷朴实,显示出广东音乐形成初期时的清新格调。解放初期,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广东代表团在乐队中增加了笛和碰铃等乐器,使演奏充满热情,富有生气,到了六十年代初,又由方汉通过多声、配器等作曲手段加以改编,更增添了乐曲的优美动人之处;最后原句慢板用高胡领奏,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 9.《金蛇狂舞》聂耳改编
1934年,聂耳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工作时,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成这首民族管弦乐曲《金蛇狂舞》,并亲自指挥灌制了唱片。
《倒八板》也叫《扬八曲》、《凡忘工》、《无工板》,是《老六板》的变体,即把《老六板》的尾部发展变化作为乐曲的开头,故称《倒八板》。《老六板》及其变体,如著名琵琶曲《阳春白雪》、筝曲《汉宫秋月》,江南丝竹《中花六板》、京剧曲牌《小放牛》、广西文场曲牌《大八板》等。经过改编后的《金蛇狂舞》是把原《八板》的中间部分发展变化。作为全曲的开始,这样,便改变了原曲那种规整平稳的结构,赋予了乐曲以昂扬奔放的情绪。乐曲的第二段,将原曲旋律中所有的“3”音全部用“4”字代替,使音乐转入上方四度宫调系统,旋律更为明亮欢快,生机盎然。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民间“螺蛳结顶”的旋律发展手法,上下乐句间,保持对答呼应的关系,句幅逐层递减,情绪逐层高涨,达到了全曲的高潮,确实给人以金蛇狂舞之感。随后,音乐又再现了第二段的旋律。聂耳在乐队中不时加进了锣鼓动等打击乐器。有时与乐队对奏,有时与乐队合奏,更渲染了热烈欢腾的气氛。 10.《春江花月夜》
此曲原是一首琵琶大曲,名为《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把它收在《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借用唐代著名乐府《春江花月夜》之题名改为现名。解放后,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又多次对它进行改编、整理。其中有罗忠铬的民族管弦乐曲;吴祖强的琵琶与管弦乐协奏音诗;黎英海的钢琴曲《夕阳箫鼓》;刘庄的木管五重奏;陈培勋的交响音画等。都使得这首古典更臻完善,受到国内外听众的热烈欢迎。
《春江花月夜》的谱本不同,因而分段及各段小标题也不尽相同。但它们所体现的内容是一致的。即通过对夕阳西下、渔舟晚归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晚归者的愉快心情,赞美了祖国的锦绣山河。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分成多段的乐曲。全曲采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以其优美动听、朴实无华的旋律,流畅而富于变化的节奏时时扣人心弦。乐曲分为九段,第一段至第四段是主题
42
的呈示和变奏;第五段插入了一个新的音乐素材,造成一定的对比。而第六段至第九段又是原有主题的新的变奏,虽然每段的长短不一。但大致都落在“1231|2-|”或与此相似的曲调片段上,因而段落非常分明。
第一段标题是“江楼钟鼓”。开始的引子由琵琶、箫、筝等乐器奏出。琵琶使用弹挑、轮指等手法在同一音上反复,速度由慢及快,模拟着江楼鼓声。
夕阳西下,夜将来临,江楼鼓声催人回程。箫和筝奏出了十分轻的音,这是春风吹拂下的江水涟漪。接着,乐队齐奏的主题出现了:
这是全曲的基础。那优美如歌、委婉动听的旋律由琵琶、筝、箫、二胡等奏出,描写了江水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被染得绮丽耀目的美丽景色。它象一幅浓淡相间、深切古人的水墨山水画,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片迷人的江南水乡风光。
接着,我们听到了大鼓的滚奏。夜降临了。第二段“月上东山”和第三段“风回曲水”均是主题在上四、五度上的自由模进。从而从多遍布提示了乐曲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用前半段变化,后半段重复的“换头合尾”的手法,使乐曲既有变化,又很统一,推动了乐曲内容的不断展开。第四段“花影层叠”由琵琶用滚奏、轮指的演奏方法奏出四个短句,描绘了江南可爱的月夜景色,江畔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木桨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游人愉悦的心情全寓于这迷人的景色之中了。
第五段“水深云际”。这是,琵琶、二胡、大胡在低音区齐奏出深沉浑厚的旋律,以浓重的笔墨描绘了江中晚景。忽然,琵琶奏出了几个透明的泛音,再加上二胡、筝的长音颤奏,勾画出了一幅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
第六段“渔歌唱晚”。箫在琵琶、木鱼等的伴奏下,吹出一段旋律,头尾同音相接,犹如远船渔歌。接着,乐队齐奏,速度愈来愈快,描绘了春江月夜、江山渔歌四起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渔人、游客们的欢快、兴奋的心情。
第七段“洄澜拍岸”。琵琶采用扫与轮的方法弹奏出一连串由慢而快的顿挫有力而富有奏欸欸欸欸生气的模进音型,描绘出江水低回流转、浪花击岸的情景。
第八段“桡鸣远濑”。此段音乐和第九段相近,常删去不奏。
第九段“矣欠乃归舟”。“矣欠乃”是摇橹时发出的声音,由古筝琵音衬托着的乐队合奏,音乐由弱而强,由慢而快,将乐曲推向高潮。他们推水前进,浪中行船,在水花飞溅中归舟终于远去。尾声,以琵琶,大胡等演奏出悠扬、徐缓、抒情的音调,前后呼应,结束全曲。在我们面前留下了一片诗情:江上月白风清,万籁无声,只有那一轮明月照着的春江流水,泛着点点银光在不停地闪烁、闪烁?? 11.《瑶族舞曲》刘铁山、茅沅作曲
这是一首以我国南方瑶族民间歌曲为素材而写的管弦乐曲。多年来,在我国具有很大影响。作者通过对瑶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歌舞场面的描绘,表现了在党的关怀下,瑶族人民幸福的生活和欢乐的心情。全曲共分三部分。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引子:这是一个美丽的夜晚,弦乐轻柔地拨奏仿佛是瑶族特有的长鼓的敲击声;第一部分,小提琴奏出的轻柔,优美的主题像一个盛装的姑娘在长鼓伴奏下的婆娑舞姿;渐渐地,一群姑娘围了上来,纷纷加入舞蹈行列。鼓手们更起劲地敲着长鼓,乐队在激动人心的十六分音符连续进行的伴奏下一次次重复这个优美的旋律时,音乐已变得越来越热烈、欢乐,姑娘
43
们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活跃,几乎达到狂欢的境地。突然,在铿锵有力的弦乐节奏背景上,响起了大管粗犷,有力的旋律;这是一个具有男性的豪放、热烈、纯朴、粗犷美的曲调,随着音乐的进行,在我们面前展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小伙子们怀着无比快乐的心情,情不自禁地围到了姑娘们的身边,跳起了刚劲有力的舞蹈,一切是那样的令人兴奋、快乐。接着,双簧管奏出甜美,幸福的曲调它像是姑娘们温柔、含羞的招呼,这时,热烈的对舞开始了,他们兴高采烈,欢腾兴奋、载歌载舞地尽情抒发着心中的无限欢乐。
第二部分是一个抒情的中板,它像群舞中的一个特写镜头:一对恋人在翩翩起舞。小提琴奏出的温柔的旋律恰如他们之间的轻声细语,而两支小号的重奏则描绘了他们喜气洋洋,愉悦舒畅的心情。接着,低声细语变成了明朗、抒情的歌唱,他们歌唱今日美好的生活,歌唱明日灿烂似锦的前景。
第三部分是再现部分,镜头又转回到青年男女热烈的舞蹈场面。他们兴奋地跳啊,跳啊,节日的盛装在旋转,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年青的心灵在歌唱,声震夜空,令人兴奋异常。在这节日之夜,瑶族青年越跳越热闹,越唱越欢乐,音乐一直向前推进,在欢腾的高潮中结束全曲。 12.《春节序曲》李焕之作曲
写于1955-1956年间,该曲是作者所写《春节组曲》中的第一乐章“序曲”(《春节组曲》分四个乐章,第二乐章“情歌”、第三乐章“盘歌”,第四乐章“灯会”)。作者在乐曲中充分地表达了他在延安时期过春节的真切感受。春节是我国人民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而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时期的延安春节又是党政军民共同鼓舞革命斗志、同歌共舞的节日,充满了胜利的信心。乐曲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异常热烈欢腾的场面和军民水乳交融的动人景象,尤其在序曲中,作者对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场面作了动人的描写,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序曲是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的快板乐章。第一段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这是一个非常热烈的主题,乐曲开始几乎采用了更符合民间乐队的大齐奏形式,旋律在富有特色的中国锣鼓的伴奏下使人们感到异常热情奔放。接着第二个主题出现了:它先由长笛、单簧管奏出,弦乐用拨弦的演奏方法将旋律衬托得十分鲜明,给人以非常愉快,欢畅的印象。在经过一段不长的展开之后,第二主题又由弦乐变奏,全乐队变奏出现,一次比一次趋于热烈。最后,第一、第二主题融合在一起,以欢腾的音乐结束了第一段落。
第二段是比较抒情、亲切的部分。它深刻地体现了陕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欢乐的节日里的愉快心情。这里,陕北秧歌调的主题先在下属调上以及双簧管独奏的形式出现,显得十分甜美。而后,旋律又以大提琴齐奏的形式出现,深情而饱满,在一段小的展开之后,旋律在小三度的一个远关系调上出现,充满了激情。经过一小段连接,乐曲进入了第三段-再现段。这时,第一段的主题在铜管乐上出现,粗犷而有力,最后,管弦齐鸣,乐曲在异常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春节序曲》以热情洋溢的笔墨抒发了作者对延安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深厚感情,歌颂了人民歌颂了党。同时。它在管弦音乐民族化方面也对后来的作品有所影响,是我国管弦乐作品中的珍品之一。 13.《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曲
这是我国最著名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由何占豪、陈钢作曲。写于1958年,翌年首演于上海,获得极大的成功。他们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选择了广大群众非常熟悉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吸收了越剧的素材,运用了单乐章奏鸣曲式的结构,成功地写出了
44
这部协奏曲。它的音乐形象鲜明动人,结构严谨,曲调迷上,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突出地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封建社会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封建时代祝英台女扮男装,求学于私塾,和梁山伯草桥吉拜,同窗共读,暗生爱慕之心。这时,英台父亲祝员外强迫英台回府,两人十八里长亭相关,难舍难分,英台在相别时,以‘妹’(实是她自己)相许,要梁山伯早日求婚,英台回家后,祝员外强迫她嫁给马家,英台奋力反抗,誓死不从。一日,梁山伯上门求婚,方知事情原委,两人楼台相会,肝肠过断,山盟海誓,但却遭到祝员外严词斥责,梁山伯回家后,郁忧成疾,一病不起,命丧黄泉。噩耗传来,英台悲痛欲绝,假意答应嫁于马家。但有一条件,必须要去梁山伯坟前告别,员外无奈,只得应允。正当英台哭倒在梁山伯坟前时,突然天昏地暗,风雨大作。一声巨响,坟丘裂为两半,祝英台挺身跳入坟中,坟丘合拢。霎时,风停雨住,天气清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两只相依相伴的美丽的蝴蝶,自由自在地在百花从中翩翩起舞。全曲以这个故事中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情节-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乐曲一开始是短短的引子独奏的长笛在轻柔的弦乐背景上奏出明亮、秀美的曲调。接着双簧管奏出优美迷人的旋律,显示了一派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春光明媚的江南景色。第一主题在竖琴清淡的琶音伴奏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这是一个爱情的主题,它美丽动人,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纯朴的爱情。接着是大提琴和独奏小提琴真诚的对答,作者运用复调的手法,描述了他们草桥结拜的情景,之后,乐队和独奏小提琴相互补充,使爱情主题更加热烈、愉快。在一段美丽的华彩之后,独奏小提琴在乐队轻快、活跃的织体伴奏中,奏出了明亮、活泼、带有戏谑性质的第二主题。在这里,音乐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梁祝两人同窗三载的欢乐生活;他们或追逐嬉戏,或促膝长谈,形影不离,心心相印。音乐时而轻快活泼,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欢乐,时而流畅抒情。它象一幅美妙的生活图画,充分体现了他们之间纯真、诚挚的爱情。结尾,转入对比性较大的慢板,作者惋惜的心情,用凄凉的如泣如诉的曲调,深切地描述了梁祝在十八里长亭相别时依依不舍,难离难分的心情。
第二部分——展开部。大管、大提琴的曲调和定音鼓、大锣的音响,造成一种沉重、粗涩,阴森、可怖的气氛,预示不详的兆头即将到来。尤其是不协和和弦及弦乐的震音,连续下弓等手法,使人听的不由得心在颤抖。就在这个阴森的背景上铜管用八度齐奏吹出了威严的、凶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随之,独奏小提琴采用我国戏曲中特有的散板节奏,连续的和弦进行,奏出了祝英台的痛苦不安。接着又以强烈切分和弦,奏出祝英台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形成的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化,逐步形成了第一个高潮——激烈的抗婚场面。当乐曲转入慢板后,独奏小提琴奏出那沉痛、哀伤的音调,深切地体现出梁祝二个悲痛欲绝的心情。尤其是那段著名的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独奏对答,以它巨大的艺术魅力,描绘了他们二人楼台相会,互相倾诉的情景;接着音乐急转直下,作者以强烈的气氛、急促的速度,并成功的吸收了京剧倒板、越剧的紧拉慢唱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势力的强烈反抗和控诉,在这里,独奏小提琴在乐队急促的十六分音符的进行和戏曲中板、鼓的紧张节奏敲击下,以不可抑制的激情演奏,形成了全曲第二个高潮-哭灵、投坟。当祝英台向苍天喊出她绝望的呼喊之后,在悲愤难禁的低沉大锣声中,挺身投坟。这时,管弦齐呜,音乐出现了全曲的最高潮。
第三部分——再现部。长笛、竖琴美妙的声响把人们带到了那自由、平等、迷人的仙境。加弱音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