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变化重复的曲式。图式如下:
1、
A + A1 + A2 + A3??
↓ ↓ ↓ ↓ ↓ (主题) (第一次变奏) (第二次变奏) (第三次变奏)
9、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是对比的两个(或两组)主题,在不同调上呈示与展开,在统一调上再现的大型三部曲式。图式如下:
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结尾 ● 说明
[1] 引子:不一定每首乐曲都有引子,如有引子,多是慢速度的,以便把快板的主题烘托的更鲜明。
[2] 呈示部:有两个在各方面形成对比的主题,先出现的叫做主部主题,后出现的叫做副部主题。主部主题(也叫做第一主题)在主调上,多是快板的。副部主题(第二主题)在语调上方五度的属调上,或其它调上,多是慢板的,歌唱性的。连接用第一主题材料发展,从主调逐渐过渡到第二主题的调上。尾声紧接在第二主题后面的补充部分。
[3] 展开部: 呈示部的主题材料在这里发生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变化。如某主题战胜某主题,某主题向另一主题靠拢等等。
[4] 再现部: 呈示部的主题再次出现,这时第二主题的调统一到主调上,经过一番斗争之后矛盾等到统一,问题得出结论。
[5] 结尾:是再一次肯定结论的部分。 10、卡农
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的曲式,即不断模仿,其写作手法是后一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卡农曲式分二部、三部、四部,以至无数部卡农,各声主部之间的距离分同度、五度、四度卡农等。我们常说“轮唱”就是一种同度卡农,如《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的前半部分是齐唱,后半部分就是二部同度卡农。 11、赋格
赋格也是一种以模仿为基础的复调音乐。乐曲开始时,一个声部先独奏出一个短小而精巧的主题;接着,另一个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好像是主题的答句,叫做答题。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这是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叫做对题。赋格曲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显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
第四章 外国艺术歌曲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艺术歌曲的产生 第三节 艺术歌曲的特点
31
第四节 作品赏析 1、《小夜曲》【奥】舒伯特曲 ◆ 作曲家介绍
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1797—1828),1797年1月31日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教师家庭,11岁时接受父、兄的启蒙音乐教育,1808—1813入帝国神学校和帝国圣堂唱诗班师从宫廷乐长萨里埃利学习音乐,充分展示音乐才华,1813--1818年在他父亲学校里当音乐教员。后来从乡下移居至维也纳,专门从事音乐创作工作。舒伯特一生挣扎在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他以顽强的毅力下写下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大多表现苦闷、压抑的心情和渴求自由的愿望。在短短十七年创作生涯中为世界音乐宝库留下了六百多首声乐作品、市四部歌剧和九部交响曲等近千部作品。故称之为歌曲大王。代表作品有:《为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鳟鱼五重奏》、,以及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日旅行》,歌曲《魔王》、《野玫瑰》等。 ◆ 作品分析
这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1828年,采用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而成。作为西洋乐曲体裁之一的“小夜曲”都以爱情为题材,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我的歌声穿过黑夜轻轻飘向你??”在钢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响的导引和烘托下,响起了一个青年向他心爱的姑娘所作的深情倾诉。随着感情逐渐升华,曲调第一次推向最高音后,第一段便在恳求、期待的情绪中结束。接着是八小节抒情而安谧的间奏,在重复第一段后,转入同名大调(D大调),“亲爱的,请听我诉说,快快投入我的怀抱”,情绪比较激动,形成全曲高潮。最后是由第二段引伸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歌声在夜色中渐渐地远去,远去,直至完全在微风中消散。这首小夜曲的旋律常在第二拍往上跳到一个长音,体现内心深切的倾诉。乐句之间出现的钢琴间奏,是对歌声的呼应,意味着歌手所期望听到的回响。这种期望在结尾仿佛得到了;钢琴伴奏模仿歌声,两者交织在一起。歌曲为d小调。
2、《魔王》【奥】舒伯特曲 ◆ 作品分析
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曲,是舒伯特十八岁时所作,由作者编为他作品的第一号,在为歌德同名诗谱的曲子中,除德国歌曲作曲家罗威所作的以外,都不能与舒柏特谱的这首歌曲比美,全曲采取通谱的手法,一气呵成,具有宏大的气势,曲中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分别体现了叙述者、父亲、孩子以及魔王四个不同角色,展示出充满戏剧性的情节:父亲怀抱发着高烧的孩子骑马穿过黑夜的森林,孩子看见森林中的树精――魔王在反复引诱他去,不断发出惊呼??钢琴伴奏以马蹄疾奔的节奏贯穿全曲,低声部一再出现风声,呈现出林风飒飒、黑夜沉沉的自然景象,和咄咄逼人的阴暗情境。小孩的惊呼用小二度上行,逐次移高,借以刻画小孩惊恐加剧的形象,最后,马蹄声歇,奔驰终止,孩子却已在父亲怀抱中死去。宣叙性的旋律和两个特强和弦的打击,表现了精疲力竭的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歌曲采用g小调,4/4拍,为多段体结构形式的叙事歌。第一段是叙事者的富于宣叙性的旋律;第二段是父与子的对话,第三段,开始是魔王的诱惑,接着是儿子与父亲对话,其情绪与魔王的歌唱形成鲜明的对比,第四段,魔王轻声地叙唱着欢快、跳跃的音调,第五段魔王诱惑不成欲施暴力,气氛紧张,最后一段在悲剧的气氛中结束。
32
3、《鳟鱼》【奥】舒伯特曲 ◆ 作品分析
是舒伯特写的一首富于戏剧性的艺术歌曲。作于1817年。当时他才二十岁。歌词取材于诗人舒巴尔特的一首浪漫诗。它以叙述式的手法向人们揭示了善良和单纯往往被虚诈和邪恶所害。借对小鳟鱼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迫害者的憎恶,是一首寓意深刻的作品。1819年,舒伯特又采用这首歌的曲调,作成A大调钢琴五重奏,使得这首歌曲《鳟鱼》更为著名。
歌曲采用降D大调,2/4拍,三部曲式。弱起的节奏贯穿全曲,旋律明快,在歌声出现之前,有六小节活泼,轻快的前奏,它还一直贯穿在整个第一、二部分的伴奏音乐之中,其旋律流畅而跳跃,它形象地描绘了潺潺流水以及小鳟鱼在水中畅游的神态。歌曲第一部分由五个乐句组成。音乐活跃而又灵巧,体现了小鳟鱼天真活泼的动态。接着一个短小的间奏后,进入歌曲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的旋律是第一部分的完全重复,但歌词不同,它描述了渔夫正在思忖如何引鱼上钩。第三部分由五个乐句组成。唱出了生动的戏剧性旋律,伴奏部分随着歌词的内容而发展变化:用不同的音型、节奏和力度的变化以及加浓左手和弦等手法,渲染了河水被搅浑和鳟鱼上钩的痛苦挣扎的情景。 最后,第四、五乐句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最后八小节的音调,表达了作者看到鱼儿受骗上钩的激动而惋惜的复杂心情。尾奏与前奏、间奏基本相同,全曲前后响应,获得统一。 4、《跳蚤之歌》【俄】穆索尔斯基曲 ◆ 作品分析
是穆索尔斯基最后一首成功的作品,作于1879年。歌词取自著名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一段,原作借剧中的魔鬼梅菲斯特菲尔之口,来讽刺德同封建诸侯以及他们豢养的庞臣,而穆索尔斯基则借此来讽喻沙皇朝廷。《跳蚤之歌》的调式基本上是俄罗斯民歌常见的小调式,旋律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音乐写得非常生动而形象。在钢琴引子里,先出现了歌曲第一句旋律的模仿笑声的音型以及模仿跳蚤跳的音型,使歌曲一开始就带有戏剧性效果。
歌曲分为三段。第一段叙述国王豢养一只跳蚤,并且命令裁缝给跳蚤缝官袍。曲调是朗诵风的;第二段描写跳蚤穿上官袍,当上宰相,连亲友都沾光。曲调耀武扬威,趾高气扬;第三段先描写跳蚤为非作歹,搅得朝廷上下不安,曲调同第一段,速度加快,最后,表达歌者对跳蚤的蔑视,他要把跳蚤一下子捏死!使用第二段威严的曲调。穆索尔斯基这首歌曲,是根据斯特鲁戈夫什科夫的译词作曲的,把语言的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5.《红莓花儿开》【苏】杜那耶夫斯基曲 ◆ 作品分析
杜那耶夫斯基于1949年为影片《幸福的生活》写一首插曲,由伊萨科夫斯基作词,它是一首由女低音领唱,女声伴唱的歌曲。它歌唱了集体农庄庄员幸福的生活和纯洁的爱情。歌曲是e小调,2/4拍,情绪活泼。开始八小节完全由女声用“啊”声来演唱,然后女低音领唱进入。它有三段歌词,对一个少女爱上一个小伙子,因羞涩而难于启齿的心理状态,描绘得十分细腻、生动。它有二十小节,每次唱完之后,女声合唱重复后四小节歌词,然后接唱“啊”的段落。曲调具有很浓的俄罗斯风味,十分动听。
6.《夜莺》【俄】阿里亚比耶夫曲
33
◆ 作品分析
俄国作曲家阿里亚比耶夫采用杰尔维格的诗谱写的歌曲。作者在这首歌曲中用了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音调。全曲分两段,第一段深情婉转,第二段奔放活跃,然后用变奏的手法把两段音乐反复一遍。这首歌吸引了千万人的心,成为世界上雅俗共赏的歌曲。1833年,格林卡把它写成了钢琴变奏曲。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也为世人所熟知。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第二幕的音乐课一场,阿里亚比耶夫的《夜莺》。梅耶贝尔的《影子歌》.阿尔蒂梯的《吻》,比肖普的《可爱的家》和爱尔兰民歌《夏日里最后的玫瑰》等歌曲,都是在这部歌剧中最常选唱的插曲。 7.《莫斯科近郊的晚》【苏】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曲 ◆ 作品分析
创作过慷慨悲壮的《共青团员之歌》的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诗人马图索夫斯基在1956年为苏联斯巴达克运动大会的文献记录片创作的四首插曲中的第一首。这是一首清新、抒情的“分节歌”。四段歌词,前两段通过对轻风,明月,微波的描绘,勾划出一幅安谧,迷人的夜晚图景;后两段则通过写景引出人物,抒写青年男女相互倾心却又不敢启齿的爱情,淡淡几笔,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初恋者羞涩的矛盾神态,最后一句“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近郊的晚上”紧扣题目,给人无穷的回味。这支歌的音调与俄罗斯民歌和城市抒情歌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于素雅中显生动的意趣。这首歌曲曾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音乐创作比赛银质奖章和1959年苏联颁发的列宁奖金,并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全世界。1958年,美国著名钢琴家范·克莱本曾将此歌改编为钢琴曲。 8.《负心人》【意】卡尔蒂洛曲 ◆ 作品分析
是意大利作曲家卡尔蒂洛用科蒂弗洛的诗谱成的一首男高音独唱歌曲。《负心人》这首歌,拿坡里风格非常浓郁,它描写一个青年因为心爱姑娘抛弃了他,而痛苦万分,称她为负心人。
这首歌是E大调,4/4拍,中庸的行板。演唱处理非常自由。它由三部分组成,歌声从前奏的最后一拍进入,A段带有回忆的性质,感情是痛苦的,曲调比较平稳;B段从再次呼唤卡丽的名字开始,感情相当激动,推出第一次高潮,乃至发到C音,痛苦的感情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当唱到最后半句时,猛然地向上翻高八度音,使歌曲情感达到最高潮而结束全曲。 9.《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这是一首流行极广的西班牙民歌。它热情饱满,富有活力,全曲为复二部曲式结构。第一段是一个开放式的单二部曲式。节奏鲜明,旋律流畅,情绪活泼。第二乐段出现时,曲调完全在属功能上进行,形成了一定的不稳定性。接着,一个跳进,歌曲冲到了这一段的最高音,使人感受到一种情绪的冲动。这时(就在最后的三小节)曲调中突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2、1两个音,音乐由原g小调向它的属方向D大调偏离,形成的离调。使歌曲情绪进一步高涨。是啊,人人称赞,热爱的西班牙女郎,“西班牙美丽的花”确实“抓住了每一颗心”这巧妙的离调所造成的奇特效果,它形成的不稳定和新鲜感,也确实抓住了每一个听众的心。紧接着,第二段在D大调的下属调――G大调上展开,随着长短交错的节奏,跳动的音乐进行以及调式变化所带来的明亮感,那热情奔放的炽热感情如飞流直下,喷泻而出。给人以美的感受。
10、《乘着那歌声的翅膀》【德】门德尔松曲
34
﹟
﹟
◆ 作品分析
门德尔松1834年在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时,完成了他作品第36号的六首歌曲。其中的第二首《乘着那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歌词为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流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恒河的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子林中饱享受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渲染了这一情景的美丽动人。
11、《菩提树》【奥】舒伯特曲 ◆ 作品分析
作于1827年。这是一首情景交融、委婉动听的抒情歌曲.是舒伯特所写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第五首(全套曲共为24目)。《冬之旅》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一位失恋后的青年,踏上漫长的旅途所见到的村庄、小溪、邮站,古井??无不引起他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整个套曲的情调是忧伤的,感情非常真挚,从中我们可以感到主人公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纯真的心灵世界。
《菩提树》是歌曲主人公通过对家乡门口菩提树的回忆,展示了他对昔日爱情生活的眷恋和旅途上寂寞忧伤的心情。歌曲具有德国民歌含蓄朴实的风格及结构精巧,匀称的特色。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仿佛是自言自语地回忆,旋律基本上是从属到主的上下级进。四个乐句不仅节奏保持着一致,而且采用叠句的手法,使忧伤的回忆中蕴含着甜蜜的情调。第二段侧重于表达现实的流浪生活,在感情色彩上显得较前段暗淡、悲凉。这里,作者采用了转调的手法,从E大调转到了e小调,与前段形成调性上的对比,紧接着,后两句又回到了E大调,但在第五、六句运用移位等发展手法,使曲调在小调色彩的低音区游移,很有特色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悲凉情绪。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只是结束句略有扩充,以使歌曲结束得更加从容,完美,这首歌曲的结构为三段式(A、B、A)。
音乐鉴赏知识 (五)
和声与音乐的种类
1、和声
(1)和声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狭义的讲,和声是指那些附着于旋律并和旋律同时发出的其他声音。我国音乐文化由于旋律处于主导地位,和声在历史上长期没有得到独立的科学发展,但从古代乐器的情况以及各朝代宫廷乐队的庞大配置来看,没有理由怀疑其和声的存在。但由于受考证的文字史料的局限,故无法看清他的原貌。欧洲的和声发展被认为是中世纪以后的事情,而且一直受到宗教的影响,初期的和声是和旋律四度、五度平行着的另一声部,继而引入了三度、六度音程,随后又出现了独立的和弦,以致形成今天非常庞大而又异常复杂的和声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人类音乐文化的发展。
和声是音乐的纵向思维,以三度关系叠置所形成的和弦是和声的基本音响单位,每种在构造上和处理上不同的和弦都具有彼此不同的音响个性和迥然不同的色彩变化。比如大三和弦比较明亮,小三和弦比较柔和,原位三和弦比较稳定,音响性质比较明确,转位和弦比较活跃,音响性质比较暧昧,调式中的主三和弦由于其稳定性而主要用在作品的终止段落处,而下属和弦及属七和弦由于其在调性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