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 (三)俄罗斯民歌 1、概述
俄罗斯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就出现了崇拜偶像的仪式歌曲。这种歌曲与一定的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或是表现婚丧内容,或是欢乐的歌舞,或是哀伤的哭腔,以后又产生了仪式歌曲以外的抒情民歌。俄罗斯民歌在15至16世纪逐渐完善和定型,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俄罗斯民歌按题材分为劳动、仪式、历史、抒情、叙事 、颂歌、游戏、哭丧、婚礼、家庭、社会等。按节奏分为长调与短调,长调旋律自由宽广,缓慢、沉重,调式交替变更,节拍节奏灵活,单声部和多声部结合。短调活泼疾速,易于上口,便于记忆,常以手风琴伴奏。仪式歌曲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如婚礼歌,是由新娘的亲属,女伴们唱的,表示离别之情。像《飞去的燕子》就是这类歌曲。抒情歌曲以反映爱情为内容,旋律优美,并多采用二声部或三声部,或一人领唱,或众人合唱,歌手们可自由选择声部自由组合,并可随时调整,以保持声部的均衡,如《渔夫之歌》。这首歌高声部采用富有特色的俄罗斯自然小调,低声部采用旋律小调,旋律抒情。有名的叙事歌曲有《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丛》等,常用四声部合唱形式,且有明显地庄严肃穆的色彩。 2、作品赏析
(1)《三套车》俄罗斯民歌
《三套车》是一首古老的俄罗斯民歌。它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富有深厚感情的俄罗斯风俗画:无边无际的草原,白雪茫茫。在急切的道路上,奔驰着一辆马车。车套着三匹马儿挂着铃铛。在辽阔无边的俄罗斯原野上,车夫唱着忧郁悲哀的俄罗斯民歌??
《三套车》采用单二部曲式结构。全曲建立在和声小调上,4/4拍。徐缓的速度,刻画了忧伤、悲凉的心情;节拍弱拍起的节奏型贯穿全曲,使歌曲统一和谐,具有舒展、述说的特色。特别是全曲只有八度音域,曲调又多在中音区进行,好唱好记,易为广大群众接受,这也是它广为流传的因素之一。
第一部分是对俄罗斯冬景的描写和乘车人的问话。音乐以级进的方式进行。感情忧郁悲哀。 第二部分是写赶车人的答话。音乐基本上和前面相同,但在第一句却奇峰突起,歌曲使用了一个五度跳进,将旋律冲到最高点。这是赶车人忧郁情绪的集中爆发,是他对自己心爱的老马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也是对自身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的愤怒的反抗。
音乐在这里形成了高潮。但是,他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音乐又很快地回到那悲哀的气氛中。最后一句结束后,又被原封不动地反复了一次,似乎赶车人还在无休止地唱着,马车还在无休止地走着,走着??。表现出一种悲哀和无奈的叹息。 (2)《伏尔加船夫曲》俄罗斯民歌
伏尔加河是苏联欧洲部分的一条大河。千百年来,它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养育着两岸无数的人民。俄罗斯人民亲切地称它为“母亲的河”,对它怀着无比深厚的爱。但是,在黑暗统治时期,伏尔加河也给这里的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无论是赤日炎炎的酷暑,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伏尔加河上的船夫们拖着瘦骨嶙嶙的身躯,拉着载满货物的大船,面向大地,背负青天,拉啊,拉啊!受尽了屈辱和欺凌。于是,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歌,在歌中唱出他们的疾苦和反抗,抒发他们的情怀:要“踏开世
16
界的不平路”,对着太阳、对着光明的未来,齐心合力地去努力、去奋斗!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也许是受了这着歌曲的启迪,他创作的著名油画《伏尔加纤夫》正是这首民歌的全部内涵。
这首歌曲反映出伏尔加河岸边纤夫的痛苦生活,歌曲的性格沉重,粗犷而富于反抗精神。此曲为4/4拍,调式为自然小调,适合于男低音演唱。俄罗斯杰出的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亚平对这首歌的艺术处理深入细致,使这首本来只是在民间传唱的歌曲,艺术形象更加完整,他采用极好声音控制力从弱到强再到弱的演唱处理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现出纤夫拖着沉重的货船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的情景,经过夏利亚平的演唱这首歌已流传到世界各地,并成为一首世界名曲。
这首歌曲在力度上变化较大。开头十分微弱的叹息声、号子声(ppp)好像来自远方。纤夫们拉着笨重的船只缓缓地走来了。在唱到他们的希望和渴求光明的心情时,声音的力度达到了最强音(ff)。最后,声音力度又恢复到最弱(ppp),纤夫们拉着船,走向远方,为了生活,也为了对光明的追求。
全曲由三个音乐素材组成。一是沉重的叹息(号子)和埋在心底的对社会的深沉的反抗:(谱例) 。这个动机由一个上行的音调和一个下行四度的跳进组成,沉重而有力量。它在全曲进行中穿插反复,并用它来结尾,构成了这首民歌深沉、有力的基调。二是以下行级进为主的:(谱例),音乐徐缓而抒情,和前面的动机形成对比。这是屈辱与爱的流露。纤夫们流着血汗,一步步踏在不平的路上,但他们对伏尔加河——母亲的河却怀着无比深厚的爱。三是激动的近似于呼喊的音调。这种在最高、最强音上的同音进行,把他们千百年来郁积在心头的愤恨喊了出来,充分显示了他们的力量和决心。要摆脱黑暗的社会、痛苦的生活,只有用自己的力量,齐心合力地去追求光明!在三个最高音上的长时间(这差点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又一个特点。
最后将音提高了八度,改下行四度跳进为上行五度跳进,这是力的象征。尤其在全曲结尾处,给人以信心和希望。 (四)意大利民歌 1、概述
意大利位于欧洲南部,包括亚平宁半岛以及西西里岛、撒丁岛等岛屿。与法国、瑞士、奥地利相邻,意大利人主要讲意大利语,个别地区讲法语和德语,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
自文艺复兴以来,意大利以其歌剧和提琴艺术闻名于世,同样,他的民间音乐,特别是拿坡里民歌、威尼斯船歌、塔兰泰拉舞曲也向世人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们不像其他国家民歌来自社会底层,具有纯朴的乡土气息,相反,他们的风格大多比较华丽,表演相当专业化,是城市化的民间歌曲。意大利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喜欢歌唱,意大利的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民歌美丽动人,丰富多彩,按地区可分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区。南部的民歌特点是曲调清晰,采用小调式,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北部曲调以三和弦的和弦音为主,调式为大调和小调,曲调华丽而富于装饰性,常常有加复调的合唱,节奏严格,多为分节歌形式。中部地区的民歌曲调华丽,富于装饰,节奏有严格的和自由的两种,撒丁地区的民歌有复杂的多声部结构的四重唱,歌唱以领唱开始,其它声部只唱衬词,歌手嗓音深沉,曲调华丽,多装饰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风格。意大利民歌流利生动,极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2、意大利民歌的种类
意大利民歌的种类有:船歌、恋歌、牧歌、叙事歌、情歌、小夜曲、饮酒歌等。
17
3、作品赏析
(1)《桑塔·露琪亚》【意】科特劳曲
这是一首著名的意大利“船歌”。船歌是一种声乐体裁,在意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亚》是一首按民族风格创作的歌曲,关于这首歌的作者,有人说是由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1827~1879)所写,为1850年那不勒斯民歌节时荣获首奖的作品。但说法不一,更多的人早就把它看作是意大利民歌了。
《桑塔·露齐亚》是一首愉快抒情的船歌,它那婉转起伏的旋律,富于活力的节拍,生动地描绘出美丽的那不勒斯港湾的月夜风光,和人们荡舟水上的形象。这首歌曲采用了3/8拍的节奏,突出了船歌的特点,给人以一种水面上起伏晃动的感觉。
这首歌曲采用降E大调,3/8拍。结构为单二部曲式。曲调的进行运用了模进的手法,形成婉转起伏的音调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全曲共有十六小节,前半段及后半段的八小节,均各反复歌唱。歌曲的前四句,是对海面上宁静夜色的描绘:歌曲的后四句,其音调翻至高音区,更显明朗、豪放、抒发了人们对桑塔·露齐亚(美丽和幸福的象征)的赞颂心情。
这首歌配有伴奏,适合于用吉它伴奏,传说桑塔·露琪亚是一个女神的名字,她是美丽幸福的象征。桑塔·露琪亚是首爱情歌曲,歌曲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和呼唤爱情的主题。 (2)《重归苏莲托》【意】库尔蒂斯曲
G·第·库尔蒂斯词,埃尔内斯托·老·库尔蒂斯(1875—1937)曲。拿坡里是个海滨城市,游览胜地苏莲托距此不远。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坡上长满果树,每逢秋季,果实里面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许多建筑都建在海边的悬崖峭壁上,景观奇特。苏莲托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塔索的故乡,因此世界上许多名人都到过此处。歌中赞美了苏莲托的美丽景色。唱出了橘园工人的爱情,希望离他而去的姑娘能重返苏莲托。
该曲旋律优美、抒情,小调式。歌曲采用了同名大小调的变换手法,色彩对比鲜明,使旋律富有很强的表现力,恰当地表达了歌词的思想内容。
全曲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唱出了苏莲托美丽的景色,旋律建立在e小调上,采用了固定的节奏型。这一部分是四个乐句的乐段,旋律以级进为主,采用了模进的手法,使句与句之间连接紧凑,环环相扣。
该曲的第二部分由两个乐段组成,表达了橘园工人对情人的思念之情。第一个乐段转到E大调,仍保持了第一部分旋律进行的特点和固定的节奏型。
第二乐段的前两个乐句,是第一个乐段前两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仍在E大调上。而后两个乐句,则重复了第一部分中的后两个乐句,又回到了e小调。
该曲的最后是尾声,是橘园工人对情人的呼唤,渴望她重归苏莲托。旋律同样采用了同名大小调的变换手法,以表达橘园工人复杂的思念之情。 (3)《我的太阳》【意】卡普阿曲
《我的太阳》是十九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卡普阿创作的一首独唱歌曲,由卡普罗受莎士比亚的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诗句的启发,创作了这首借赞美太阳来表达真挚爱情的歌曲的歌词。词曲浑然一体,情深意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的太阳》首演于拿坡里民歌节,演出后它如同意大利民
18
歌般地流传开来,影响深远。
曾在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当时的意大利驻芬兰使馆,没有向大会提供自己国家国歌的乐谱,而运动会的管事人员出于对刚刚战败的墨索里尼法西斯政府的厌恶,也懒得去向意大利使馆索取乐谱。当意大利运动员入场时,乐队无法奏意大利国歌。这时,乐队指挥急中生智,以《我的太阳》一曲来代替,全场观众为之轰动,成千上万的不同国籍的人们,和着乐声一齐高唱《我的太阳》。此事至今仍传为佳话。
歌曲采用G大调,2/4拍。结构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歌曲的前半部分,在中音区以具有下行倾向的优美流畅的旋律,赞美灿烂阳光和蔚蓝的晴空,令人精神为之爽朗,并感到温暖。在歌曲的后半部分,转入高音区,以气息宽广的音调组成。
歌曲情绪奔放热烈,倾诉了第一人称对心爱人儿的爱慕之情。在“啊,太阳,我的太阳”一句,伴随着强音的出现,用了和声大调的降六级音“6”,使歌曲色彩一新,给人以情深意切的艺术感受:
在结尾处,出现了旋律的最高音,并在“2”和“1”上自由延长,表达了爱的激情,使歌曲的情绪更为激昂和感人。 (五)美国民歌 1、概述
美国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所属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洲西北部,夏威夷州位于中太平洋北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今天,生活在美国的人民是汇集了各大洲100多个民族的后裔,美国也因此有“民族熔炉”之称。因此美国民歌的特点是各式各样、品种繁多,美国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同原居住在美国境内的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密切关联,并经过长时期的相互影响、融合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风格。在哥伦布发现这块新大陆之前,那里居住着印第安人。当时印第安人还处于原始公社的阶段,他们的歌曲主要是劳动、婚丧、作战的内容,用鼓等打击乐器伴奏,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旋律和节奏都很独特。16世纪后,随着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各国的移民也把各自国家的音乐文化带入了美国。其中英国音乐对美国音乐影响最大。移民们常唱起从家乡带来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民歌。在偏僻的肯塔基,田纳西等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英国古老的民间歌舞,在与墨西哥接壤的南部,民歌和舞蹈的特点与墨西哥、西班牙的风格近似,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歌曲中明显带有法国民歌的痕迹,1619年当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贩运到北美,又给美国民歌增加了新的内容,非洲黑人酷爱音乐,善于边劳动边歌唱,非洲黑人音乐动人的曲调和独特的切分节奏,对美国的音乐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美国19世纪杰出的作曲家福斯特热爱并钟情黑人音乐,他运用美国黑人的音调从事创作,并成为最优秀的黑人歌曲作家。他的代表作《老黑奴》、《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等,不但流行于美国,而且已成为世界名曲。他一生共创作了200余首歌曲,有很多歌曲都吸收了外国民歌的特点,最著名的还有《美丽的梦神》、《金发的珍妮》、《噢,苏姗娜》等。 2、作品赏析
1、《念故乡》【捷克】德沃夏克曲
这首民歌是我国广大音乐爱好者最熟悉的歌曲之一,尤其是它的曲调,最早出现有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创作的《自新大陆交响乐》第二乐章里,关于这首民歌,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这首歌是德沃夏克所创作的曲调,由后人填词,其二是说本曲原是美国民歌,德沃夏克是经过整理改编
19
ь
后用于交响乐中。无论怎样,这首歌曲的音乐是非常优美迷人的,从歌曲的名字念故乡便可清楚地说明这是一首思乡歌曲。歌曲是带再现三段体结构,六声大调式音阶,音阶排列为:1、2、3、5、6、7,曲调中省去了第四级“4”音,歌曲以缓慢的、节奏宽广悠长的旋律,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人们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其它的思乡曲一样,这首歌表现出一种寂寞、孤独的伤感情调。附完整谱例(简谱版)
(2)《老人河》【美】克恩曲
这首歌是美国音乐剧《游览船》中一首描写美国黑人悲惨生活的歌曲。这首歌曲采用歌谣体写成,每段采用了不同的节奏型,以突出不同段落的性质和情绪。此歌为大调式,2/2拍,歌曲旋律吸收了黑人灵歌的因素,每一段的情绪各不相同。第一段突出了叙事性,情绪压抑;第二段情绪激动,表现出一种愤怒的情绪;第三段和第一段相近;第四段速度徐缓,声区低沉,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第五段是歌曲的高潮,表达出黑人劳动者不甘心忍受白人统治者的奴役而奋起反抗的坚定信心。 (六)西班牙民歌 1、概述
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具有地区特色,由于西班牙所处地理位置是地中海西岸,为欧洲、非洲交通枢纽,历史上除受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响外,还受到阿拉伯文化和吉卜赛文化的影响。因而西班牙的音乐丰富多彩。西班牙人民能歌善舞,其中“恰空”、“萨拉班德”、“霍塔”等舞在民间非常流行,这些舞曲体裁还被欧洲艺术音乐所采用。西班牙民歌主要是单声部的,同欧洲其它国家一样,12世纪时民间艺人和游吟歌手是世俗音乐的主要传播者和创作者。西班牙浪漫曲和田园歌是很重要的民歌形式。浪漫曲流行于16-17世纪,多为抒情的和史诗性的,内容多样,常带有哀怨的性质。田园歌在15-16世纪最为流行,其特点是叙事和抒情性相结合,有时富于东方色彩,表情丰富,力度变化多样,表达出人民对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内心感受和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西班牙的民间乐器主要是吉它等弹拨乐器,还有打击乐响板和铃鼓等。 2、作品赏析
(1)《鸽子》【西班牙】依拉蒂尔曲
《鸽子》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塞巴斯蒂安·依拉蒂尔创作的一首歌曲。他写过很多歌曲,大都带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歌色彩。塞巴斯蒂安·依拉蒂尔在西班牙著名作曲家。1809年1月20日出生在西班牙阿拉瓦。依拉蒂尔小时候由于接触许多民间艺人,对音乐十分喜爱。长大后,到马德里学习音乐,毕业后,曾在巴黎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又到古巴哈瓦那侨居多年,回到西班牙之后,曾在巴德里音乐学院任教。
依拉蒂尔后半生主要是在古巴和墨西哥度过的,还入过墨西哥国籍。依拉蒂尔一生写了大量的通俗歌曲,它们都带有较浓郁的西班牙民歌色彩。依拉蒂尔与法国著名的作曲家比才是好朋友,对比才的创作有着良好的影响。从歌剧《卡门》中许多富有西班牙音乐特点的篇章中可以看出,比才在创作上受到依拉蒂尔的很多启发,而里面的《阿伐奈拉——爱情象一只小鸟》一曲,就是直接引用依拉蒂尔的曲词。1965年12月6日,依拉蒂尔在维多利亚逝世,享年五十六岁。
《鸽子》这首歌是依拉蒂尔在哈瓦那侨居时,用当地民间舞阿伐奈拉的节奏写成的一首歌曲。阿伐奈拉这种舞曲一般是慢速或中速,以附点音符和切分音为特点。由于探戈舞曲也是以切分音为特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