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阻滞的临床基础及应用-临床医学论文
【关键词】,骶管阻滞
骶管阻滞是经骶裂孔将局麻药注入骶管腔内,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另外如经L5,S1间隙穿刺称为高位骶管阻滞)。CathelEi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裂孔穿入硬膜外腔的方法,用来治疗遗尿症,1909年骶管阻滞应用于产科,20世纪40年代曾广泛应用于产科分娩,以后用于外科手术,但大剂量局麻药对胎儿有影响,使之后来减少应用于产科麻醉。
1解剖 1(1骶骨
骶椎5节,成年后,互相融合成一块三角形的骶骨,底朝上,尖朝下,有上、下、前、后、两侧6面。
1(2腰骶关节
骶骨的底宽大,向前突出成为骶岬,上面有椭圆形的关节面,与L5椎体的下面构成腰骶关节。
1(3骶翼
骶骨两侧平滑,称为骶翼。 1(4耳状面
骶骨的两侧上部由上3个骶椎横突融合成耳廓状的粗糙面,称为耳状面。它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构成骶髂关节。
1(5尾骨
骶骨尖部连接有融合的3,5块尾骨,共同构成骨盆。 1(6关节突很重要。
(1)与S1及L5神经相关,可直接压迫这些神经引起疼痛;(2)L5椎椎孔多有一侧隐窝,前界为L5椎间盘及椎体,后界为骶骨关节突的内侧部(位于额状面上),L5椎间盘退化并变窄,L5椎体向后移位时,侧隐窝矢状径变小。
1(7骶骨前面(盆面)
由上向下凹进,中间有4条骶椎体融合痕迹,这4条横线的两端有骶前孔,每侧各4个,有骶神经前支通过。
1(8骶骨后面(背面)
粗糙不平,正中隆起为骶正中嵴,由S1,S4的棘突融合而成,两侧各有一条断续的骶中间嵴,由各骶椎的关节突连成,其外侧有4个骶后孔,骶神经后支由此经过。骶后孔外侧有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的断续的骶外侧嵴。
1(9麻醉间隙
L5,S1间隙:蛛网膜下腔阻滞、骶管阻滞可由此进入。骶尾间隙:骶裂孔、骶管裂隙,呈倒“V”或“U”形。骶管阻滞:皮肤―皮下组织―骶尾韧带(CathelEIn膜,1层纤维膜,厚1,3mm)。
1(10骶骨角
骶裂孔两侧有L5下关节突形成两个骨性隆起,称为骶骨角,定位标志。两骶骨角底径:平均17.5mm,6,10mm占6.4%,11,15mm占25.9%,16,20mm占42.7%,>20mm占25.0%。
1(11骶裂孔
是由于L5两侧椎弓未愈合,椎板和棘突缺损所致。文献记载:其形状可为三角形(23.0%)、尖米形(19.4%)、方形(11.3%)、长方形(11.3%)、椭圆形(20.0%)、不规则形(15.0%)或被骨片分隔或骶角不明显或几无裂孔。变异较多为骶麻穿刺造成困难。骶裂孔矢状径平均为6.3mm,如<2mm,穿刺困难。骶裂孔尖的位置位于S4者居多,一般距尾骨尖端约5cm,为定位标志。
1(12骶管
由骶椎椎孔连接而成,是椎管的末端部分,扁平,下部开口于骶裂孔,前后借骶前、后孔与外界相通。蛛网膜下腔终止于S2,容积差异很大,平均25,30ml。
1(13骶管腔
较腰部硬膜外腔宽广,腔内有稀疏结缔组织、脂肪,除非剂量增大,不宜向腰部或胸部扩散。S1,S2神经根与L1,S1附近,由硬脊膜穿出。硬脊膜囊终止于S2平面,穿刺针越过此线,有误穿蛛网膜下腔发生全脊麻的危险。骶管腹侧壁及骶管外周都有极丰富粗大的血管窦存在,穿刺置管应小心,以免引起出血和(或)局麻药不良反应。
1(14骶丛
为腰骶干(由L4神经下部和L5神经合成)和S1,S3神经前支与S4神经前支的一半构成,可有变异。骶丛贴于骨盆后壁,在梨状肌与其筋膜之间,位于骶髂关节盆面之前,分支有坐骨神经、阴部神经、盆内脏神经等。
2体表标志
骶骨角;髂后上棘;骶裂孔;尾骨尖。 3定位方法
(1)骶骨角之间凹陷点;(2)尾骨尖沿中线向上5cm,凹陷,两侧骶骨角;(3)沿骶骨骶中嵴向下滑摸,凹陷点;(4)两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向下约5cm处凹陷,等边三角形(有的男性为等腰三角形)。变异多,可供参考。
4骶管穿刺术 4.1体位
侧卧位或俯卧位。(1)侧卧位时,腰背尽量向后弓曲,双膝向腹部靠拢。(2)俯卧位时,髋部需垫厚枕以抬高骨盆,暴露骶部。两腿略分开,脚尖内倾,脚后跟外旋,以放松臀部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