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东西方习俗文化“冲突”小议-最新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东西方习俗文化“冲突”小议

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表达方式也有所相同,每种文化背景都有一定的语言规约或称之为习惯,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假设一方对另一方的文化习惯、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欠缺了解,此时双方的交际就可能引起文化冲突或交际障碍,比较严重的话,会引起双方的误解和误会。比如说,交际中的礼貌行为,种文化认可,而另一种文化很有可能不认可,甚至认为是无礼、冒犯的行为;在某种文化下,是心怀好意的安慰话语,在另一种文化下,可能会被认为是讽刺、侮辱的话语。故要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来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并设身处地地理解文化的不同,以分析和研究在人与人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凸显的文化冲突,避免交际时双方出现的尴尬,现实的意义尤其重要。 一、文化异同于话语之中

Penny:培训机构外籍英语教师;莉:语文老师。 场景:路上,两人碰见。两人之间对话:

Penny:“Hi,Miss Li,you look so beautiful!What a beautiful sweater you have on!”

彭妮说:“莉,你好,这件毛衣好漂亮,你穿上真好看。” Li:“Oh,no,no,no. It is just an old one I have had for ages.”

莉说:“哦,不,不,这件毛衣我已经穿了好久了。”

Penny:“It’s really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彭妮说:“真的很漂亮,我非常喜欢它。” Li:“No,it’s really very ordinary. ” 莉说:“不,它真的太一般了。”

在此对话中,我们发现Penny认为莉觉得自己的审美好像不怎么样。究其这一文化碰撞的真正原因是两个人生活的国家背景不同,都有不一样的风俗,都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去思考和琢磨对方所表达的意思。在中国,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谦虚始终是美德。因此,当中国人听到有人称赞、表扬、夸奖自己时,会非常谦逊地用“没有,没有”、“不敢当,不敢当”等这样的词汇来回答他人的恭维。而西方社会的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个人权利,在与人交际时,面对他人的表扬或称赞,会欣然接受并微笑回答“Thank you”或“Thanks”。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时,只需面带微笑地道一句“Thank you”或“Thanks”来回应他人的赞美就可以了。

二、文化异同于时间观念之中

詹妮来自美国,目前在一所大学的外语学院任教。她因事与学院院长要谈,故双方约定于本周五早上10点在院长办公室会面。詹妮按时到达学院院长的办公室,此时学院院长正在跟另外一位老师谈话。詹妮有点吃惊。学院院长看见詹妮,点了点头,示意她坐下。10分钟后,学院院长结束了他们的谈话。遂后他向詹妮表示歉意,并开始与詹妮的谈话。正当詹妮与院长交谈时,

走进了另一位老师,他手里拿着张表等待院长签字。院长对詹妮笑笑并说抱歉。然后就和那位老师用中文谈了起来,詹妮此时感觉有点烦躁,心里想着,他都已经约定好时间了,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来打扰他们的谈话呢。尽管最后他们的谈话还是继续谈完了,但詹妮对此事深感气愤和恼怒。此例正是一个由于时间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单向性时间模式

(monochronic-time)和多样性时间模式(polychronic-time)。他认为,欧美等西方国家是属于单向性时间模式,而亚非拉等国家是属于多样性时间模式。顾名思义,单向性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习惯,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即一次只干一件事,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不论完成与否必须停止,不影响下一项安排或让下一个人等候。对美国人而言,约定就是承诺。詹妮来自美国,因此对于他来说,约定者就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如果因故不能准时到达,应通过电话告知对方,并要详细告知对方大约晚到多长时间。而中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多向时间习惯对计时、用时更具随意性。对中国人来说,守时虽然重要,但并不严格。持多样性时间观念的人常常同时与几个人谈话或同时办几件事情。这个例子中,由于学院院长与詹妮有约在先,他就应该信守承诺,在这期间,应尽一切努力,保持他们的谈话时间完整,不要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和打断。

三、文化异同于教育理念之中

德国家庭的教育理念:出生的小婴儿有自己的婴儿房,一出生后就单独住在那里,不跟父母住。如果孩子半夜哭闹,是无人管辖的。当然,喂奶和更换尿布是定时有母亲前去负责的。在婴儿还未满月之时,父母就会带着他外出散步。中国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一出生之时,和父母产生了捆绑模式,几乎寸步不离,一般孩子只要一哭闹,父母会立马跑过来,抱起他,这样做促使孩子从一开始就养成强烈的依赖性。在中国,孩子一般过了百天才会抱出户外散步而且包裹严实。中国的父母会看着孩子慢慢长大,并一直帮助子女到他结婚成家立业后才算基本尽完做父母的义务。有时甚至还会帮忙带孙子孙女,并觉得这一切都是应该做的,是理所当然的。由此可看出,德国家庭对孩子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的。

如:一对美国夫妇第一次作为外语教师前来北京工作和生活。丈夫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妻子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他们有一个三岁的小男孩。由于夫妻两人都要工作,故雇佣了一位四十多岁快五十岁的中国保姆。她的工作之一是早晨送小男孩去幼儿园,下午接他回家。这位保姆感觉这个接送任务是她所有工作中最难的。每天早晨当到了该送小男孩去幼儿园的时候,必定会有一次争吵。她坚持要把小男孩挽在她的怀里,或者至少拉着他的手,但是小男孩从来都不喜欢这样。他哭诉要独立。他更喜欢自己走。几天以后,她再也不能忍受了,她害怕这样不能保证

孩子的安全,自己也变得很紧张和担忧。她辞去了工作。 中西方对待子女的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不同,由此产生了上例中的中国保姆和美国小男孩之间的文化差异及文化冲突。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强调个人价值,培养小孩的“独立性”是相当受关注和重视的。西方国家,长辈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会鼓励孩子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不能做的也要去尝试,对独立性的培养很是注重。而且父母一般也不会干涉孩子们的自由和隐私。他们的这些做法为孩子在18岁左右能成为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并对自我行为负责的独立的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强调集体价值,且受群体取向的价值观的影响,在孩子抚养的问题上与美国人刚好意见相左。因此,这样的做法带来了强烈的对父母或长辈的依赖感,相对而言,独立能力稍弱,更不用说独自生活能力了。本例中的中国保姆,作为中国人,拥有中国人的特质,用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法来教育和看待那位美国小男孩,不言而喻地会干涉到美国小男孩的自由和独立。退一步而言,如果她对中西方的文化异同有些许了解,她就会把保姆这份工作干得得心应手,不会因为紧张担忧和对文化异同的无知而放弃工作。

四、差异于饮食文化

来自英国的Mike来某中学做外教。一个周末,他收到某校校长的邀请,前去某中学为学生开设一次讲座课。某校校长为了表示感谢之情,宴请Mike,还邀请了几位喜爱喝酒的同事一起。

东西方习俗文化“冲突”小议-最新文档

东西方习俗文化“冲突”小议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表达方式也有所相同,每种文化背景都有一定的语言规约或称之为习惯,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假设一方对另一方的文化习惯、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欠缺了解,此时双方的交际就可能引起文化冲突或交际障碍,比较严重的话,会引起双方的误解和误会。比如说,交际中的礼貌行为,种文化认可,而另一种文化很有可能不认可,甚至认为是无礼、冒犯的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1efa42jon0a0pl1szsm0n19a8hr9t00gv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