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特征 临床意义 釜沸脉 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主脉绝,临死前脉 浮泛无根 脉象 鱼翔脉 在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 皮如鱼在水中游动 三阴寒极,阳亡于外 虾游脉 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其急促躁动之象仍如前 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之候,主大肠气绝 屋漏脉 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搏极迟缓,溅起无力 胃气营卫将绝 在雀啄脉 筋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 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肉解索脉 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时快时慢, 间散乱无序 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弹石脉 脉在筋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和软肉下 缓之象 肾气竭绝 按 诊 (一)按胸胁
1、按胸部: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 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胁下:
(二)按脘腹(胃脘、腹部) 1、按胃脘 2、按大腹
按之充实,痛而拒按,叩之浊音-实证 按之空虚,痛而喜按,叩之空声-实证 辨肿胀 有波动感-水臌;无波动感-气臌
(三)按 肌 肤
36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按 肌 肤 3、诊肿胀 水肿-按之凹陷不起
气肿-按之凹陷,随之而起者
(四)按 手 足 辨手足冷热 俱冷-阳虚或阴盛 俱热-阴虚或阳盛 辨手掌冷热
手心热甚于手背——内伤发热手背热甚于手心——外感发热手足心热-内伤发热
麻疹患儿,中指尖独冷-发疹
(五)按 俞 穴
对病位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37
肺病:中府、肺俞、太渊 肝病:期门、肝俞、太冲 胃病:胃俞、足三里
六、八纲
1、 表里(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08真题)
A. 症状及分析
【表证】外感病的初级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a. 发热:六淫邪气客于皮毛肌表,阻遏卫气的正常宣发,郁而发热; b. 恶寒(或恶风):卫气受遏,失其“温分肉,肥腠理”的功能,肌表不能得到正常温煦; (04真题)
c. 头身痛:邪气郁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 d. 薄白苔:邪未入里,舌象尚无明显变化;
e. 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奋起抗邪,脉气鼓动于外; f. (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肺主皮毛,邪气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应于肺,肺失宣肃。
【里证】外感病的中、后期或内伤病,深入脏腑、气血、骨髓。 *成因:①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②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
a. 壮热:热邪内传入里,或寒邪化热入里,里热炽盛;
口渴、小便短赤:热邪灼伤津液; 热 b. c. 烦躁昏谵:热扰心神; d. 腹痛:寒邪直中脏腑,或寒湿直犯脾胃,寒邪凝滞中焦; 寒 e. 腹泻:寒湿困阻脾胃,脾胃运化失司;
f. 呕吐:胃失和降; g. 里证:苔黄或白厚腻,脉沉。
【半表半里证】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
a. 口苦: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 提b. 咽干:津为热灼; 纲 c. 目眩:目为肝胆外候,少阳风火上腾; d. 往来寒热:邪入少阳半表半里之间,正不胜邪则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 e. 胸胁苦满:少阳之脉布于胁肋,热郁少阳;
f. 嘿嘿不欲饮食:胆热木郁,干犯胃腑,胃为热扰; g. 心中烦扰:少阳木郁,木火上逆; h. 喜呕:胆气横逆,胃土必自受侮,胃为邪袭,失其降下之常,气逆向上;
38
i. 脉弦:肝胆受病气机郁滞。
B. 表里鉴别:审查病证寒热、内脏证候、舌象、脉象等变化。 (92、97真题)
*一般来说,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 但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的属里证。
C. 表里关系
【表里同病】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
饮食之类)。
a. 表实里虚
表实:表证外加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外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腠理密闭; 里虚:虚寒,或虚热。 b. 表虚里实
表证表虚:头痛、项强、汗出、恶风、脉浮缓——感受风邪; 表虚 内伤表虚:平时常自汗出,易感冒,兼面色淡白,短气,动则气喘,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肺脾气虚,卫外不固,肌表疏松,经常自汗,易被外邪侵袭。
里实 c. 表寒里热:恶寒发热,表寒,无汗,头身疼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
(97真题)
d. 表热里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大便溏泻,小便清白,四肢不温——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
【表里出入】
a. 表邪入里: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误治、失治。例如,本恶寒发热,但恶寒自罢,不恶寒反而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 b. 里邪出表: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例如:麻疹小儿热闭,本疹不能出而发热、烦躁、咳喘,后烦热咳喘消失;汗出热退身冻;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见痧菩,或出疹点——病邪由里达表。
2、 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A. 症状及分析
【寒证】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凉、冷。 a. 恶寒喜暖;形寒肢冷、踡卧、面色?白:阳气不足或外邪所伤; b. 口淡不渴:阴寒内盛,津液不伤;
c. 小便清长,痰、涎、涕、尿清稀:阳虚不能温化水液; d. 大便稀溏: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运化失司; e. 舌淡苔白润滑:阳虚不化,寒湿内生; f. 脉迟: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 g. 紧脉:寒主收引。
【热证】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或脏腑阳气亢盛导致机体功能亢进,温、热。 a. 恶热喜冷:阳热偏盛;
b. 小便短赤,痰、涕等分泌物黄稠:大热伤阴,津液被耗; c. 口渴冷饮:津伤; d. 面红目赤:火性上炎; e. 烦躁不宁:热扰心神; f. 吐血衄血: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 g. 大便燥结:肠热津亏,传导失司;
39
h. 热征:舌红苔黄;伤阴:舌干少津; i. 数脉:阳热亢盛,加速血行。
B. 鉴别要点:寒热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赤白、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
C. 寒热之间的关系(3个)
a. 寒热错杂
①上热下寒:胸中烦热,频欲呕吐(上热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下寒证);
(92真题)
②上寒下热: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兼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景岳全书》:“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
③表寒里热:常见,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
④表热里寒:常见,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
b. 寒热转化 (91、08、03真题) ①寒证转化为热证: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润,脉浮紧之表寒,由于误治、失治,出现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之里热证。
②热证转化为寒证: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突变: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而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
欲绝的虚寒证(亡阳);
渐变:病情迁延,日久不愈,如热痢日久转化为虚寒痢。
c. 寒热真假
①真寒假热:阴寒内盛,格阳于外。 (93、03、07真题)
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且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②真热假寒:阳热内盛,格阴于外。
手足逆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干。 D. 辨别寒热真假
a. 假象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
诊断依据:里证、舌象、脉象。 b. 临床表现
假寒: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 假象 假热:面赤,面色?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 真热:面红,满面通红。
真象 真寒:身踡卧,欲得衣被。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