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诊断学(总结)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b. 鼻头色青——阴寒腹中痛;色黄——里有湿热;色白——气血亏虚;色赤——脾肺蕴热;色微黑——肾

虚寒水内停。

c. 鼻头晦暗枯槁——胃气已衰,恶候。

d. 鼻孔干燥——阳明热证;干燥而色黑如烟煤——阳毒热深;冷华而色黑——阴毒冷极。 (2) 形态

a. 鼻肿生疮——胃热、血热。 b. “鼻窒”——热客阳明;“鼻痔”——湿热邪毒壅结鼻窍。(鼻息肉) c. 酒齄鼻——肺胃蕴热。(长红色粉刺)

d. 鼻柱溃陷——梅毒;鼻柱崩塌、眉毛脱落——麻风恶候。

e. 鼻翼闪动——热邪风火壅塞肺脏;久病鼻煽、喘而汗如油——肺气衰竭。 E. 口唇 (1) 色

a. 红润:正常——胃气充足,气血调匀。 b. 淡白:血亏,血不上荣——大出血。

c. 淡红:虚寒——血虚,或气血双虚,体弱。

d. 深红:实热。深红而干——热盛伤津;赤肿而干——热极;樱桃红——煤气中毒。

e. 青黑:淡红而黑——寒甚;唇口青黑——寒盛、痛极;口唇色青——气滞血瘀、痛;青紫——血瘀;环

口黑色——肾绝;口唇干焦紫黑——恶候。

(2) 形态

a. 口唇干裂——津液损伤:外感燥热,邪热伤津;亦见于脾热,或阴虚津液不足。 b. 口角流涎——脾虚湿盛,或胃中有热,或中风口歪,不能收摄。 (02真题) c. 新生儿撮口,不能吸吮——小儿脐风;撮口色青,抽搐不止——肝风侮脾。 d. 口开不闭——虚;口开如鱼口不能合——脾绝;口开气直、但出不还——肺绝。 e. 久病、重症人中满而唇翻——脾阳已绝;

人中短缩,唇卷缩不能覆齿——脾阴已绝。 f. 口糜——阳旺阴虚,或脾经湿热风郁;

口疮(口破、口疳)——心脾二经积热上熏(实火者烂斑密布、色鲜红,虚火者白斑而色淡红); 婴儿“鹅口疮”——胎中伏热蕴积心脾。

g. 唇风:口唇发痒,色红且肿,破裂流水,痛如火灼——阳明胃火上攻;

唇茧——胃中积热,痰随火行,留注于唇。(胃火)

F. 齿、龈 (1) 齿【十分重要】

a. 牙齿洁白润泽——津液内充,肾气充足,虽病而津未伤;

牙齿黄而干燥——热盛伤津,见于温病极期;

光燥如石——阳明热盛;燥如枯骨——肾阴枯槁。 (95真题) b. 咬牙啮齿——湿热动风,将成痉病;咬牙而不啮齿——胃热、气窜经络;

咬牙而脉证衰——胃气不足、经脉失养; 咬紧牙关难开——风痰阻络,或热盛动风; 睡中齘齿——内热(胃热),或积滞(虫积)。

c. 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肾虚,或虚火上炎;

小儿齿落久不生——肾气亏;病重而齿黄枯落——骨绝

(2) 龈

a. 淡白——血虚,血少不能充于龈络;红肿——胃火上炎;

16

龈肉萎缩、色淡——胃阴不足,或肾气虚乏。 b. 齿龈之际,有蓝迹一线——沾染铅毒。

c. 齿缝出血,痛而红肿——胃热伤络;若不痛不红微肿——气虚,或肾火伤络。 d. 齿壅:龈间长出胬肉——好食动风之物。 G. 咽喉 (1) 辨红肿溃烂

a. 乳蛾:咽红肿而痛,甚则溃烂、或有黄白色脓点——肺胃热毒雍盛; 红色娇嫩,肿痛不甚——肾水亏少,阴虚火旺。 b. 咽喉漫肿,色淡红——痰湿凝聚;

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或喉咙干咳——气阴两亏,虚火上浮。 c. 咽喉腐烂,周围红肿——实证;

腐烂分散浅表——肺胃之热尚轻;成片或洼陷——火毒雍盛 d. 溃腐日久,周围淡红或苍白——虚证;

腐烂分散浅表——虚火上炎;成片或洼陷——气血不足,肾阴亏损,邪毒内陷。

(2) 辨伪膜:溃烂处上覆白腐,形如白膜。

a. 伪膜松厚,容易拭去,去后不复生——胃热,证较轻。 b. 伪膜坚韧,不易剥离,重剥则出血,或去随即复生——重证,多是白喉(“疫喉”),肺胃热毒伤阴。 (3) 辨脓液

a. 咽喉局部红肿高突,有波动感,压之柔软凹陷——已成脓;坚硬——尚未成脓。 b. 脓液稠黄——实证;清稀或污秽——正虚不能胜邪。 c. 脓液易排出,愈合快——体壮正气足;脓液难清除,愈合慢——体弱正虚。 H. 下窍(二阴) (1) 前阴

a. 阴肿:阴囊肿不痛不痒——坐地触风受湿,或水肿严重; 阴户肿胀(阴肿):作痛——劳伤血分;不痛——水肿;

水疝:阴囊肿大透明; 【考点】(00真题) 肿大而不透明、不坚硬——小肠坠入囊中(狐疝);

疝证(气、血、筋、颓、寒、水、狐)均属睾丸或肿或痛——肝郁、受寒、湿热、气虚,或久立远行。 b. 阴缩:阴茎、阴囊或阴户收缩入腹——寒凝经络,或外感热病,热入厥阴,阴液大伤,以致宗筋失养,

见于阴阳虚极之危证。 【考点】(04真题)

c. 阴挺(阴茄):中气不足,脾虚下陷,或产后用力过早,努伤。 d. 前阴生疮,破后腐烂,血水淋漓,或流脓水——梅毒,或房事不洁。 e. 小儿阴囊紧实或色紫红——气充形足; 松弛下陷,或色白——气血亏而体弱多疾。

(2) 后阴

a. 肛裂——大肠热结,燥屎撑裂,或伴有痔疮。 b. 痔瘘——肠内湿热风燥四气相合而成。

c. 脱肛——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见于老人、小儿、妇女产后,或泄痢日久病人;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

亦常为诱因。

6、 望皮肤

A. 色泽 (1) 皮肤发赤:丹毒、“赤游丹毒”——心火偏旺,风热乘袭(小儿胎毒);

17

发于局部——流火;下肢红肿——肾火内蕴,湿热下注。 (2) 皮肤发黄:皮肤、面目、爪甲皆黄——黄疸病。

a.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口渴而舌苔黄腻——脾胃或肝胆湿热; b.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畏寒、口淡苔白腻——脾胃寒湿。 (3) 皮肤发黑:黄中显黑,黑而晦暗称“黑疸”——色欲伤肾。 B. 润枯 (1) 皮毛润泽——太阴气盛;皮毛枯槁——太阴气衰;

皮聚毛落——肺损;皮枯毛折——肺绝。 (2) 肌肤甲错:兼眼眶暗黑——内有干血;兼腹中急痛——内生痈脓。 (00真题) (3) 皮肤脱如蛇皮,或遍身如藓,或溃烂无脓——疠风皮病。 C. 肿胀:肿胀见缺盆平、或足心平、或背平、或脐突、或唇黑,多难治。 D. 斑疹 (1) 斑:色红,点大成片,平摊于皮肤下,摸不应手。 (95、97真题)

a. 阳斑:温病邪入营分、血分——热郁肺胃,充斥内外,营血热炽,透于肌表,从肌肉出为斑,从血络出为疹。

①顺证:稀少、色红、身热,由胸腹延至四肢,同时热退神清,邪气透泄;

②逆证:稠密、色深红或暗紫,由四肢内延胸腹,大热不退,神识昏迷,正不胜邪,邪气内陷; ③危重证:斑疹色黑而晦滞焦枯。 b. 阴斑——内伤血亏。大小不一,隐隐稀少,色淡红或暗紫,发无定处,出没无常,但头面背上不见,神志清醒,兼(虚证)脉细弱,肢凉,。

(2) 疹:形如粟粒,色红而高起,抚之碍手。

a. 麻疹:发作前,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耳冷,耳后红丝。

①顺证:发热,身有微汗,疹出透彻,色泽红润,依出现先后回隐,身热渐退; ②逆证:壮热无汗,疹点不透发,色淡红而暗(风寒外闭),或赤紫暗滞(热毒内盛),或白而不红(正气虚陷);若疹点突然隐没,神昏喘息——疹毒内陷。 b. 风疹:细小稀疏,稍隆起,色淡红,瘙痒不已,时发时止,身微热或无热——风热时邪。 c. 隐疹:时现时隐,肤痒,高于皮肤,色淡红带白,不时举发——营血虚而风邪中与经络,血为风动。 E. 白锫(水泡):细小的丘疱疹(泛指大小不一的一类疱疹)。

a. 白锫:暑湿、湿温患者,往往皮肤上出现一种白色小颗粒,晶莹如粟——湿郁、汗出不彻。 (92、95、97真题)

①晶锫(顺证):色白、点细、形如粟,明亮滋润象水晶; ②枯锫(逆证):色干枯——津液枯竭。 b. 痱子——湿热之邪郁于肌肤。 c. 热气疮:针头到绿豆大小的水泡,常为一群或二、三群,痒,有烧灼感,好发于口角唇缘、眼睑、外阴、

包皮等处,见于高热病人——风热之毒阻于肺、胃二经,湿热熏蒸皮肤。 (94真题) d. 缠腰火丹:发于腰腹、胸胁部——肝火妄动,致湿热熏蒸。 e. 湿疹——风、湿、热留于肌肤,病久耗血,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

F. 痈、疽、疔、疖 【重点考点】(92、93、01真题) a. 痈:红肿高大,根盘紧束,伴焮热疼痛,阳证——湿热火毒内蕴,气血郁滞,热盛肉腐成痈。 b. 疽:漫肿无头,肤色不变,不热少疼,阴证——气血虚而寒痰凝滞,或五脏风毒积热,攻注于肌肉,内陷筋骨。 c. 疔:初起如粟如米,根脚坚硬较深,麻木发痒,顶白而痛——暴气毒邪,袭于皮肤,传注经络,致二气不得宣通,气血凝结。

18

红丝疔(“疔毒走黄”)——火热毒邪流窜经脉,有内攻内陷之势。 d. 疖: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化脓,脓溃即愈——暑湿阻于肌肤,或脏腑蕴积湿热,向外发于肌肤,使气血壅滞。

7、 望排出物

A. 痰与涕

a. 痰黄粘稠,坚而成块——热痰,热邪煎熬津液。 b. 痰白清稀,或有灰黑点——寒痰,寒伤阳气,气不化津,湿聚为痰。 c. 痰清稀多泡沫——风痰,肝风挟痰,上扰清空,往往伴有面青眩晕,胸闷或喘急。 d.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脾虚不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 e. 痰少而粘,难与咯出——燥痰,甚者干咳无痰,或有少量泡沫痰,肺燥,因秋燥伤肺。 (07真题) f. 痰中带血,色鲜红——热伤肺络,阴虚火旺;

咳吐脓血腥臭痰,或吐脓痰如米粥——肺痈,热邪犯肺,热毒久蓄,肉腐而成脓。 g.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 h.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鼻流清涕——外感风寒;久流浊涕不止——鼻渊。 B. 涎与唾

a. 口流清涎——脾冷;吐粘涎——脾热;口中涎多——脾胃虚寒;口中粘涎——脾胃湿热。 b. 涎自口角流出不自知,睡更甚——脾气虚,或小儿胃热虫积。 c. 吐出多量唾沫——胃中寒,或积冷,或湿滞,或宿食。 d. 多唾——(亦可见)肾寒、肾虚证。 C. 呕吐物

a. 清稀无臭——寒呕,胃阳不足,难腐熟水谷,水饮内停,胃失和降——脾肾阳衰,或寒邪犯胃所致。 b. 秽浊酸臭——热呕,邪热犯胃,或肝经郁火,致胃热上逆。 c. 吐物酸腐夹杂不化食物——食积,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宿食不化; 呕吐不化食物而无酸腐味——气滞,频发频止,肝郁犯胃。 d. 呕吐清水痰涎,伴口干不饮,苔腻胸闷——痰饮,脾失健运,则胃内停饮。 e.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或郁热,肝气横逆犯胃,热迫胆汁上溢。

呕吐鲜血或紫暗有块,夹杂食物残渣——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素有瘀血、血不归经;若脓血混杂——胃痈。

8、 望小儿食指络脉:三岁以内小儿,始见唐·王超《水镜图诀》。 (07真题)

A. 三关测轻重,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 B. 络脉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

透至气关,其色较深——邪气入经,邪深入病重; 络脉显于命关——邪气深入脏腑,可能危及生命; 络脉直达指端(透关射甲)——病凶险,预后不佳。 C. 形色主病 (93、94真题)

a. 浮沉:络脉浮露——表,外感表证;络脉沉滞——里,外感和内伤例证。 b. 深浅:色深浓——病重;色浅——病轻;色淡——虚;色滞——实。 c. 色泽:紫红——内热;鲜红——外感表证;青——风,痛证;色淡——虚;紫黑——血络闭郁,病危。 d. 形状:络脉渐增长——病进,日渐加重;渐缩短——病退,日渐减轻;(97真题) 但津伤液竭、气阴两衰,亦可见络脉缩短在风关以下;阴虚阳浮——络脉延长。 络脉增粗——热、实证;变细——寒、虚证;

单枝、斜形——病轻;弯曲、环形、多枝——病重,实证。

二、舌诊

19

1、 舌诊的意义:

①判断正气盛衰; ②分辨病位深浅; ③区别病邪性质; ④推断病情进退。

2、 舌诊原理:

A. 舌同脏腑,通过经络和经筋循行联系起来;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

六五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足少阳之筋,入系舌本;

腑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 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脏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B. 舌质的血络最丰富,与心主血脉有功夫;舌的灵活运动可调节声音形成语言,又与心主神志功能有关。舌象首先反映心的功能状态。 C. 舌的味觉,可影响食欲,与脾主运化和胃主受纳功能有关。且舌象也代表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而五脏六腑

之精又归藏于肾,肾为先天之本,其经脉系于舌。

3、 舌诊方法:

①光线; ②姿势; ③顺序(舌苔——舌体); ④饮食; ⑤季节与时间; ⑥年龄与体质; ⑦刮舌、揩舌。

4、 舌诊内容:舌质(神、色、形、态、舌下脉络),舌苔(质、色)

A. 望舌质

(1) 舌神:舌质的枯荣和灵动方面。

a. 荣: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有神”,虽病也有善候; b. 枯: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无神”,恶候。 (2) 舌色:正常——淡红色,薄白苔。 舌色 舌色较正常人淡红舌浅淡白舌 淡,甚至全无血色 较淡红舌为深,甚呈鲜红色 红舌 外感:舌绛,或有红点、芒刺——温病热入营血; 绛舌 较红舌色更深 内伤:舌绛,少苔、无苔,或有裂纹——阴虚火旺;(97真题) 舌绛少苔而津润——血瘀。 (92真题) 有寒热之分。 紫舌 色紫 热:绛紫而干枯少津——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寒:淡紫或青紫湿润——寒凝血瘀。 寒凝阳郁,瘀血。 舌色如皮肤上暴露之青舌 全舌青——寒邪直中肝肾,阳郁而不宣; “青筋”,缺少红色 舌边青,或口燥而漱水不欲咽——瘀血。 【注】:瘀血:绛舌、紫舌、青舌。 (3) 舌形:舌体的形状,胖瘦、老嫩、胀瘪及一些特殊病态形状。 (01真题)

a. 老嫩

①老: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不论苔色如何,均实证; ②嫩: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虚证。 b. 胖大: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水湿痰饮阻滞。

20

概念 主证 虚证(阳气不足)、寒证、气血两亏; (96、03真题) 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寒证; 淡白光莹,或舌体瘦弱——气血两亏。 (00真题) 主热证。 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实热证; 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虚热证。

中医诊断学(总结) - 图文

b.鼻头色青——阴寒腹中痛;色黄——里有湿热;色白——气血亏虚;色赤——脾肺蕴热;色微黑——肾虚寒水内停。c.鼻头晦暗枯槁——胃气已衰,恶候。d.鼻孔干燥——阳明热证;干燥而色黑如烟煤——阳毒热深;冷华而色黑——阴毒冷极。(2)形态a.鼻肿生疮——胃热、血热。b.“鼻窒”——热客阳明;“鼻痔”——湿热邪毒壅结鼻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1b4o2zw5g7916095d4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