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痰湿,或瘀血阻络——筋脉拘挛。
F. 问耳目:了解肝、胆、三焦、肾和其他脏腑病变。 (1) 问耳(内科耳鸣、耳聋:肾气不足,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脾胃湿热,风热外感——风热、痰火、肝热、
肝肾亏虚。)
a. 耳鸣:耳中有响声如潮水或蝉鸣,妨碍听觉。
实证: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肝胆三焦之火循经上扰;或脾湿过盛,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虚证:鸣声渐小,以手按之可减轻——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 b. 耳聋: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听觉。
实证(易治):
①伤寒耳聋——邪在少阳,经气闭塞;
②温病耳聋——邪火蒙蔽清窍,阴精不能上达; ③外感风温、鼻塞头重而致耳聋。 虚证(难治):
①久病、病重——心气虚衰、肾惫精脱,危重; ②老年耳聋——气虚精衰。
c. 重听:听声音不够清楚——风邪,或肝经有热;或下元已亏,上盛下虚。 (2) 问目
a. 目痛
*青(或绿、或黄)风内障:目剧痛,连及头痛,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如云雾状,色青(或绿、或黄)。 实证:痛剧 虚证:痛微
①风热:目赤肿痛,羞明多眵;
②肝火上炎: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
③阴虚火旺:目微痛微赤,时痛时止,干涩。 b. 目眩 ①兼头晕头胀、面赤耳鸣、腰膝酸软——肾阴亏虚、肝阳上亢; ②兼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痰湿内蕴、清阳不升。
c. 目昏:两眼昏花、干涩、视物不清,多见久病、虚证、老年人——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
d. 雀目: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肝虚(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G. 问饮食口味 (1) 口渴与饮水
a. 口不渴:津液未伤,寒证(湿证),亦见于虽非寒证而体内无明显热邪的病人。 b. 口渴多饮:津液大伤。(3种)
①实热证:口大渴喜冷饮,兼面赤壮热,烦躁多汗,脉洪大——里热亢盛,津液大伤,饮水自救; ②消渴证:大渴引饮,小便量多,兼能食消瘦——肾阴亏虚; ③汗、吐、下、利后,耗伤津液。
c. 渴不多饮:轻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阻碍。(4种)
①阴虚:口干但不欲饮, 兼潮热、盗汗、颧红;
②湿热:口渴饮水不多,兼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
③痰饮内停: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声; ④瘀血: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兼舌质隐青或有青紫瘀斑,脉涩。
(2) 食欲与食量:询问病人食欲食量,可了解疾病转归、轻重及预后。
“除中”:久病、重病本不能食,突然暴食——脾胃之气将绝,病危。 a. 食欲减退:纳呆、纳少。(5种)
①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兼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见于久病虚证,素体气虚;
6
②湿邪困脾:脘闷纳呆,兼头身困重,便溏苔腻——长夏感受暑湿之邪; ③肝胆湿热:纳少厌油食,兼黄疸胁痛,身热不扬;
④食滞内停:厌食,兼嗳气酸腐,脘腹胀痛,舌苔厚腐——暴饮暴食损伤脾胃。 ⑤妊娠恶阻:妇女停经,厌食呕吐,脉滑数冲和。 b. 多食易饥:进食量多,身体反见消瘦。(2种)
①胃火亢盛:多食易饥,兼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 ②胃强脾弱:多食易饥,兼大便溏泻。
c. 饥不欲食:饥不欲食,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胃阴不足,虚火内扰。 d. 偏嗜食物:嗜食某种食物或异物。(2种)
①虫积:小儿嗜食生米、泥土,兼消瘦、腹胀腹痛,脐周有包块按之可移; ②妊娠:妇女嗜酸,停经、恶心、脉滑数冲和。
(3) 口味*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甜、肺病嗜辛、肾病嗜咸。
①口淡乏味——脾胃气虚;
②口甜——脾胃湿热;粘腻——脾胃湿热,或痰热,湿热,寒湿; ③口中泛酸——肝胃蕴热;
④口中酸馊——伤食(暴饮暴食); ⑤口苦——热证,(心)火邪为病,肝胆热证; ⑥口咸——肾病及寒证;
⑦口涩——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气火上逆。
H. 问睡眠: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则失眠,阳不出表则嗜睡。 (1) 不寐(失眠):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为主证,常伴多梦——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
舍、心神不安。(4种)
①心肾不交:不易入睡,兼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肾阴亏虚,或心火亢盛,心肾水火不能既济;
②心脾两虚:睡后易醒,兼心悸、纳少乏力、舌淡脉虚;
③胆郁痰扰:失眠而时时惊醒,兼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
④食滞内停:失眠而夜卧不安,兼脘闷嗳气、腹胀不舒、舌苔厚腻——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浊气上犯,“胃不和则卧不安”。
(2) 嗜睡(多眠):以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为主证——机体阳虚阴盛,或湿困脾阳,亦可
见温病邪入心包。(4种)
①痰湿困脾:困倦易睡,兼头目昏沉、身重脘闷、苔腻脉濡——外感暑湿之邪; ②脾气虚弱: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形体衰弱、食少纳呆、少气乏力;
③心肾阳衰:极度衰惫,神识矇眬,困倦易睡,肢冷脉微——伤寒后期重症;
④温病:昏睡谵语,身热夜甚,或发斑疹,舌绛脉数——温病热入营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热盛神昏。
I. 问二便:大便的排泄,虽直接由肠道所主,但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和命门的温煦有密切关系;小便
的排泄,虽直接由膀胱所司,但与肾的气化、脾肺的转输肃降和三焦的通调关系密切。 (1) 问大便
a. 便次异常
【便秘】肠道津亏,大肠传导失司。
①实热证:高热便秘、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热盛伤津、大肠燥化太过; ②冷秘:面色苍白、喜热饮、大便秘结、脉沉迟——阴寒内结; ③阴虚: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阴液亏虚,肠道失润;
④气液两亏:久病、老年或产后——气虚无力排便、津亏、肠道失润。
7
【泄泻】脾失健运、水停肠道、大肠传导失常。
①脾虚:纳少腹胀、大腹隐痛、大便溏泄——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 ②肾阳虚: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痠冷;
③伤食:脘闷嗳腐,腹痛献血,泻后痛减——暴饮暴食或食物不洁; ④肝郁乘脾:情志抑郁,腹痛作泻,泻后痛减——肝气郁结,横克脾土。
b. 便质异常
①完谷不化: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 ②溏结不调:大便时干时稀——肝郁乘脾;大便先干后溏——脾虚; ③痢疾:下利脓血;远血:便黑如油;近血:便血鲜红。
c. 排便感异常***
①肛门灼热: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大肠湿热,见于暑泻;
②排便不爽:腹痛而排便不畅——肝郁乘脾,肠道气滞;便溏如黄糜,泻下不爽——湿热蕴结大肠; ③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痢疾,湿热内阻; ④滑泻失禁:久泻不愈,大便不能控制、滑出不禁——脾肾阳虚,肛门失约; ⑤肛门气坠: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脾虚中气下陷。
【另】脾虚——泄泻、完谷不化、肛门气坠、大便先干后溏;
肝郁乘脾——泄泻、大便时干时稀、排便不爽; 肾虚——黎明腹痛作泄、完谷不化、滑泻;
便溏——脾气虚、脾气下陷、脾胃湿热; (1993真题) 湿热痢——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脓血。 (2003真题)
(2) 问小便
a. 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
①虚寒证: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
②消渴病:口渴,多饮,多尿,消瘦——肾阴亏虚,开多合少。 【尿量减少】
①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小便短赤量少——热盛伤津,尿液化源不足; ②水肿病:尿少浮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
b. 尿次异常 【小便频数】
①淋证:小便短赤,频数急迫——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 ②肾气不固:小便澄清,频数失禁;
③肾病后期:夜尿增多,小便清长——肾阳亏虚,开合失度,膀胱不约。 【癃闭】“癃”:小便不畅,点滴而出;“闭”:小便不通,点滴不出。 ①实证:湿热蕴结,或瘀血、结石阻塞;
②虚证: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
c. 排尿感异常
①小便涩痛: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疼痛、灼热感——淋证,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②余沥不尽:排尿后小便点滴不禁——肾气不固,见于老年人;
③小便失禁:肾气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若病人神志昏迷而小便
自遗——危重证。
8
④遗尿:睡时不自主排尿——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另】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余沥不尽、尿失禁、遗尿、小便澄清频数。
J. 问妇女
㈠ 问月经
a. 月经不调:月经周期和量、色、质异常改变。 【月经先期】周期提前8~9天以上。
①血热:先期而经色深红、质稠、量多——邪热迫血妄行; ②气虚:先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多——气虚不能摄血。 【月经后期】周期错后8~9天以上。
①血虚:后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少——血少,经血不能按时满溢; ②寒凝:后期而经色紫暗,有块、量少——感寒经血凝滞,不能按时而下。 【月经衍期】前后不定,差错在8~9天以上。
①气郁:衍期而经色紫红、有块、量少、兼见乳房胀痛;
②脾肾虚损:衍期而经色淡红、质稀、量多少不定——脾虚失摄则先期量多,肾虚血亏则后期量少。
b. 行经腹痛(痛经)
①实证:经前小腹胀痛、行经后痛减——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②虚证:经后小腹隐痛、兼腰部痠痛——气气血不足或肾虚; ③寒证:行经小腹冷痛、待热痛减。
c. 经闭: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中断,闭止三月以上——多由血瘀、肝气郁结、虚劳等病引起。【注】
问诊时应与妊娠期、哺乳期、绝经期及暗经相鉴别。
d. 崩漏:月经忽然大下不止——“经崩”,长期淋漓不断——“经漏”,“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
①崩漏经色深红有块——热证;
②经色淡红无块——冲任损伤,或中气下陷、脾虚不能统血。 ㈡ 问带下:正常情况下,妇女可有少量白带分泌,若带下量多、淋漓不断,或色质改变,或有臭味,即为带下病。
①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无臭味——寒湿,脾虚不运、寒湿下注; ②黄带:带下色黄、量多、质粘稠、味臭秽——湿热,湿郁化热、湿热下注; ③赤带:带下色红粘稠,或赤白相间、微有臭味——情志不舒、肝郁化热; ④绝经期后仍见赤带淋漓不断,可由癌症引起。
㈢ 问妊娠
①妊娠恶阻:妊娠妇女厌食、恶心、呕吐,甚则反复呕吐不能进食; ②胃气素虚,胃失和降:神疲倦怠、口淡腹胀; ③肝郁化火、肝火犯胃:抑郁易怒、口苦吐酸; ④痰浊上逆,胃失和降:脘闷纳呆、呕吐痰涎;
⑤胎动不安: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痠痛,或兼见漏红——堕胎或小产先兆; ⑥肾虚: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痠痛,兼见面色暗滞,头晕耳鸣、尿频; ⑦气虚亏虚:小腹部下坠疼痛,腰部痠痛,兼见面白无华、神疲倦怠; ⑧外伤:跌扑闪挫而后出现腹痛漏红。
㈣ 问产后
9
【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性恶露淋漓不断,持续二十天以上。 ①气虚下陷:恶露量多色淡质稀,兼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②血热妄行:恶露量多色深红质稠,兼见面赤口渴,便秘尿赤; ③瘀血内停:恶露紫暗有块,兼见小腹刺痛拒按,舌隐青或有瘀斑。 【产后发热】产后发热持续不退,甚则壮热。 ①外邪:发热恶寒、头身痛等表证;
②火邪内盛:高热烦躁、口渴饮冷、便秘尿赤;
③血虚化燥生热:产后低热,腹痛绵绵、头晕面白、大便干结。
一、望诊(除舌诊)
1、 望神
A. 神:来源于先天之精,靠后天之精滋养。“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精、气、神(人生三宝)。***目光 B.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在病中,正气未伤,轻证。
【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丰富(心);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
活,体态自如(肝肾);呼吸平稳,肌肉不削(肺脾)。
C.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病情严重阶段。
【表现】神志昏迷,言语失伦,面色晦暗,表情淡漠呆板(心);目暗精迷,瞳神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
强迫体位(肝肾);呼吸异常,大肉已脱(肺脾);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神昏谵语(邪陷心包,阴阳离绝)。
D.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
【表现】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
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
E. 神乱(神志异常):轻度失神,常见于虚证患者。 (1) 烦躁不安,谵妄神昏:邪热客于心包,或入于肾,烦者胸中烦,神不安,多属热。 (2) 癫病——淡漠寡言,闷闷不乐,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痰气郁结,阻蔽神明;或亦有神不守
舍,心脾两虚。
(3) 狂病——疯狂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或自高贤、自辩智、自尊贵、少卧
不饥,妄行不休:①气郁化火,痰火扰心;②阳明热盛,邪热扰乱神明;③蓄血瘀阻,蒙蔽神明。
(4) 痫病——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①肝风挟痰,上窜蒙蔽清窍;②痰火扰心,肝风
内动。
F. 神气不足(轻度失神):虚证。
【表现】①精神不振,健忘,嗜睡;②倦怠乏力;③声低懒言;④动作迟缓。(心脾两亏、或肾阳不足——神气
不旺。) (仅00年真题)
2、 望色
A. 常色: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表示人体①精神气血津液充盈,②脏腑功能正常。
【表现】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胃气——隐约微黄,含蓄不露;有神气——光明润泽。常色有主色、客色之
分。
B.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
【表现】①晦暗枯槁,鲜明暴露;②虽明润含蓄,但不应时应位;③某色独见。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与面——“气至”;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脏腑或有败坏,胃气已竭,不能荣润——“气不至”。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