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小朋友们好,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王昌龄的《出塞》。
“小江说语文”从“教材解读”、“诗作背景”、“古诗词解读”三个方面出发,带领小朋友们回到教材去看古诗,同时在“古诗词解读”部分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诗。【教材解读】
《出塞》是小学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学习重点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结合单元主题和学习重点,我们在读这首诗时可以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角度去理解作者对平息边境战事、使百姓能安居乐业的渴望,以及如何借助李广“龙城飞将”的典故来表达“讽刺朝中良将匮乏、希望朝廷启用良将”的观点。【诗作背景】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出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边塞》二首,《闺怨》等。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在唐代,知识分子获得功名利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驻边关打仗立功。为了博取功名,实现心中的远大抱负,王昌龄也投笔从戎,加入到了建功立业的戍边大潮中,并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古诗词解读】一、解诗题
老师:题目是《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学生:“塞”是指边关、边塞。
老师:读完诗题以后,你觉得这首诗会写什么?
学生:这是一首边塞诗,应该会写边塞的生活或战事。
二、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
学生:秦朝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老师:这句用的是“互文”的手法,正确的理解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学生:明月?诗人是不是思念家乡了?
老师:古诗中多用“明月”来表达思乡之情,戍守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怎能不思念家乡。
学生:王昌龄生活的朝代是唐朝,为什么要写秦汉时的明月和边关呢?
老师:从秦汉到唐朝,将近一千年过去了,而秦汉时的边关依然还在,这说明边关依然战事不断,需要将士们戍守边疆。
【万里长征人未还】
老师:这里的“人”指什么人?学生:戍守边关的将士。
老师:离家万里外出征战的将士还没能回来。你们觉得他们为什么回不来?学生:边疆战火不断,将士们战死沙场,再也回不来了。
学生:边疆战事频繁,他们一直戍守在边疆,最后只能终老边疆。
老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告诉了我们戍边将士们不能回家的事实。从这两句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诗人对边塞将士的同情。
老师:既然边关存在“人未还”的问题,你觉得诗人有给出解决办法么?学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老师:好,我们一起看后面两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
学生:龙城在哪?飞将是谁?
老师:“龙城飞将”是一个典故,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匈奴惧怕。因为李广的戍边,匈奴数年不敢来犯。学生:为什么要写李广将军呢?
老师:假如有李广将军在,这里用的是假设,说明?学生:现在没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
老师:是啊!李广是一代名将。诗人这里用假设的方式,也是希望朝廷能启用像李广这样的良将消除边关战事,让百姓能安居乐业。同时也委婉地讽刺了现今朝中良将匮乏的现实。【不教胡马度阴山】
老师:这里的“教”念第四声,“不教”就是不让、不使。学生:不让胡马度过阴山。老师:这里的“胡马”和“阴山”都不是实指,“胡马”是借代外族入侵的骑兵,“阴山”则是借代唐朝的边境。
从这句诗你读到什么?
学生:诗人希望能早日结束战事,渴望和平。
老师: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诗人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戍守边疆的将士们的希望。学生:将士们的亲人的希望。
老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如果有飞将军李广这样的良将在,匈奴就不敢越过阴山,侵我边疆。诗人以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得到安宁、人们过上安定生活的渴望。
全诗意境开阔、音调铿锵、感情深沉,被历代文人誉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家境相对贫寒,这使得他在戍守边塞时能切身体会到更多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能冷静思考。边疆战事不断,每个人确然都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然而王昌龄在此基础上,以诗人的特有角度,深入分析了之所以战火不断,战士离家不能归的主要原因,同时以“龙城飞将”的典故借古讽今,讽刺了朝廷无良将的现状,希望朝廷能早日任用良将、平息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