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书
一、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经济地理学是为地理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规律,学习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工作能力,为将来从事教学或参与各级各类地域和各种城市的规划或 参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开发利用和评价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绪论
基本要求:经济地理学、20 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地 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经济地理学的对经济发展的理 论意义、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研究热点问 题。
考核重点:20 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的对经济 发展的理论意义、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 习题与作业:
1. 掌握经济地理学概念
2. 了解 20 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了解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明确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了解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6. 理解经济地理学的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7. 理解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 8. 明了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研究热点问题。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
基本要求: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异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的定义、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 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作为一个布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交通运输对经济区位 的影响。
考核重点: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生产要素投入、市场、区域环境、交通运输对经济区位 的影响。 习题与作业:
1. 了解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异同。 2. 明确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定义。 3. 掌握生产要素投入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4. 掌握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5. 掌握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6. 能从不同角度分析土地作为一个布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7. 交通运输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基本要求: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杜能农业区位论意义的评价、区位因子类型、
韦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韦伯工业区位的意义。 考核重点: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区位因子类型、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 形成机制、韦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 习题与作业:
1. 掌握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等概念 2. 了解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形成机制。 3. 客观地对杜能农业区位论意义进行评价。 4. 了解区位因子类型。
5. 了解韦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 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2.了解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第四章 中心地理论
基本要求:掌握中心地、中心度、中心地职能、服务门槛、廖什需求圆锥曲线等概念、明 了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克氏的中心地系统在三种原则下的形成机制、特点 及简要评述、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和主要论点(包括市场区位、经济景观理论)、比 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考核重点:克氏的中心地系统在三种原则下的形成机制、特点及简要评述、廖什中心地系 统的构建机制和主要论点、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习题与作业:
1. 掌握中心地、中心度、中心地职能、服务门槛、廖什需求圆锥曲线等概念。 2. 明了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观点。
3. 克氏的中心地系统在三种原则下的形成机制、特点及简要评述。
3. 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和主要论点(包括市场区位、经济景观理论)。 4. 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五章 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基本要求:掌握规模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概念、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和区别、扩散的两种形式及异同、企业成长的动因、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企业的空 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泰勒的组织变形及 区域演化模式、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肯迪的全球转移模式、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考核重点:规模效益、规模经济的概念、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和区别、企业成 长的动因、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企业的空间扩张规 律。 习题与作业:
1. 掌握规模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概念。 2. 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和区别。 3. 了解扩散的两种形式及异同。 4. 了解企业成长的动因
5. 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6. 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7. 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8. 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9. 泰勒的组织变形及区域演化模式。 10. 哈坎逊的全球扩张模式。 11. 肯迪的全球转移模式。 12. 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基本要求:产品周期理论、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跨国公司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因、跨国投 资的微观区位特征、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的特点和差异原因、跨国公司对投资区 经济发展的影响。
考核重点: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习题与作业:
1. 了解产品周期理论。
2. 了解跨国直接投资的原因。 3. 跨国公司投资国别选择的原因。 4. 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特征。
5.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的特点和差异原因。 6.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 区域结构与组织
基本要求: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及要素集约度分类、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与演变 规律、佩蒂-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雁行形态说、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 合理性的方法、区域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的演化与运行机制(极化与扩散机制)、极化与扩 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的类型、技术 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考核重点: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与演变规律、佩蒂-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区域产业 结构的合理性的评价、产业布局的演化与运行机制、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的类型、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1. 三次产业分类、产业功能分类及要素集约度分类的主要内容。 2. 了解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与演变规律。
3. 佩蒂-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霍夫曼定理和试述雁行形态说的内容及比较。 4.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的方法。 5. 了解区域空间结构。
6. 产业布局的演化与运行机制(极化与扩散机制)
7. 极化与扩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以及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 8. 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的类型。 9. 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
基本要求: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区域经济增长中 的乘数作用、加速原理及其关系、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把区域经济增长分别分成几个阶段, 各阶段的特征、经济地域综合体的概念和特点、经济区和经济区划的概念、经济区的构成 要素及经济区的基本特征。、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特点的比较、几类型 经济区划的目的、基本原则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