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舞蹈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近年来,我国舞蹈艺术越来越得到大众的喜欢和认同,除了人们熟悉的《千手观音》、《小城雨巷》、《进城》等舞蹈艺术外,还有一种新的舞蹈形式――“原生态舞蹈”也越来越受到大众和媒体的关注。“原生态舞蹈” 以朴实、生动、原汁原味、风情式演出形式,近年来似四月的和风细雨慢慢地滋润着中国大地,得到大家的热爱和追捧,从《云南映象》到《藏迷》再到《云南声响》都给舞蹈界带来不小的震撼。 一、“原生态”舞蹈的内涵
所谓“原生态”舞蹈,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最原始表达情感的方法之一。它是人类情感和社会现象的直接表现;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是最接近舞蹈本质的舞蹈形式;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省力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直接生活形态的表现;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
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把握,我们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内涵:
一是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性。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
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淀层,具有民族文化之始、民族灵魂之源与人性之本真的元初意义。原生态舞蹈就是表现图腾崇拜或本身即以某种作为图腾符号的动物动作为舞蹈动作,使其获得群体认同的标记性,满足和实现社会性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例如,龙舞的表现形式与汉族人民对龙的图腾崇拜是分不开的。而少数民族中对铜鼓的崇拜、对竹的崇拜,许多民族的傩仪傩舞中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是原生态舞蹈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图腾崇拜性舞蹈,源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二是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仪式是人们的行为方式,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位置。仪式舞蹈产生于对超自然神灵的敬畏和依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舞蹈。仪式舞蹈在行为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膜拜行为,一种是模仿行为。无论是对神灵的膜拜,还是以神灵依附及装神扮鬼,目的都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力量来实现驱邪纳吉,反映了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和生活的向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愿望。
三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舞蹈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反映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与对自然秩序的服从,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的初始含义为“神”,人只能消极被动地顺从。人们后来认为天即自然,是指大自然及自然界的演化规律。“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是反映人们祈天祷地、求取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含有大量类似内容。
四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出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
二、当前“原生态”舞蹈热潮分析
在经历了20世纪城市文化中民族艺术的低迷之后,新原生态舞蹈演出中出现了少见的火爆场面。新原生态舞蹈对原生态民族艺术元素的吸收与改造,不失为对民族艺术进行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原生态”舞蹈具有丰厚独特的文化内涵。“原生态”本意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当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重新认识到原生态舞蹈的艺术魅力时,无不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自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日益麻木而愕然。原生态舞蹈是人类发展
历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原生态”舞蹈“因其质朴自然而广受群众喜爱。原生态舞蹈保持着人类童年的率真,存续着早期梦幻的记忆。如果以现代生活为观照,过度文明化造成的心理浮躁在质朴洁净的原生态舞蹈中,也许可以获得一点心灵皈依感。在这样的舞蹈中,浮躁的心性就会得以静养,为物所役的、迷失的自我就会找到精神家园,使我们在自我灵肉的世界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境界。“原生态”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对张艺谋《印象?刘三姐》的评价上。张艺谋以桂林的真山真水为舞台,让当地的农民不受拘束随意的尽情欢歌曼舞,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模糊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就这样被人们所接受并得到了认同。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则把原生态表演发扬光大――云南的当地人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舞蹈以原始性的风姿,挤进了电视和荧屏,和千家万户见面了。从那时起,原生态才正式发芽了。
(三)“原生态”舞蹈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复归。“原生态”舞蹈兴起,作为“乐失而求诸野”的特殊艺术文化现象,表明了国人力图摆脱文化价值“中心”论的偏颇,追求传统文化价值复归的趋势。如《藏迷》原生态舞蹈,在舞台上,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道具及服饰定会让你大叹漂亮,演员穿着的3000余件藏族服饰,以及诸多神秘乐器都令人目不暇接;舞台上的彩色经
幡和藏族特色浓郁的石墙、木桩、玛尼石等布景以及藏族特有的乐曲和旋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藏族风情的展览中。 三、“原生态”舞蹈的生存空间问题
近几年,社会越来越重视民间文化保护,在对民间文化的普查中,发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遭到的破坏相当严重,“原生态”舞蹈的生存空间问题突出,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相对完整的保护外,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导致民间舞蹈逐步变异、消亡。保护“原生态”舞蹈的生存空间的任务相当艰巨和紧迫。
一是社会的转型对原有生存方式的改变,改变了“原生态”舞蹈的生存空间。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呈现出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全世界的文化生态因此变得丰富多彩。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传统的民族边界正在日益模糊,不同民族文化的趋同日益明显化、各国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全世界的文化生态都毫无例外地出现同质化的趋势。我国各地的原生态舞蹈有着悠久的传统,众多的民族、丰富的民族语言和独特的民俗风貌,孕育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舞蹈艺术。原生态舞蹈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过程最精炼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续生长最基本的精神要素。然而,那些依附于农业社会典型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舞蹈以及文化,是从其存在的生活土壤中萌发出来的,一旦随着经济转型而“发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所以,在喧哗城市的亮丽舞台上,不论以何种贴近民间的形式呈现, 都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