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固有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三、区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经济意义
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之间的比率,也是衡量利息量的尺度。利率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多样的利率类别。如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基准利率和差别利率;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还有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大家知道,在信用活动中,债权人不仅要承担债务人到期无法偿还本金的风险,还要承担因通货膨胀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的风险。将利率划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正是为了使借贷双方有效规避后一种风险,保证信用活动正常运行。实际利率是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含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在当今世界的现实经济生活中,物价一成不变极为少见,物价不断上涨似乎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因此,区分并认真计算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对几乎每一个经济部门都有重要意义与实际作用。
通常情况下,实际利率对经济发生实质性影响,但人们能够操作的多是名义利率。自从人们发现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以后,计算实际利率就成为可能。一般情况下,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即为实际利率。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名义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并非同步的。由于人们对价格变化的预期往往滞后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所以,相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来说,名义利率的变化往往也有相对滞后的特点。这就需要通过对二者的密切监视和经验数据分析来加以矫正。
对实际利率的计算通常会出现三种情况:
1、名义利率高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正利率。2、名义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零。3、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时,实际利率为负利率。在不同的利率状态下,借
贷双方会有不同的经济行为。一般而言,正利率、零利率、负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互逆的,只有正利率才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
四、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
1、利润的平均水平。2、资金的供求状况。3、物价的变动幅度。 4、国际经济环境。 5、政策性因素。
五、利率的风险结构
相同期限金融资产因风险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利率,通常被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这里的风险一般是指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税收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债券发行者的收入会随经营状况而改变,因此债券本息的偿付能力不同,这就给债券本息能否及时偿还带来了不确定性。违约风险低的债券利率也低,违约风险高的债券的利率也高。如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低,因而利率也低。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资产变现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 税收风险是指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要高于中央政府债券,流动性也比较差,但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却是比较低的,根本原因是二者的税收待遇不同。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债券的利息可以免缴所得税,而投资于中央政府债券相对于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就可能会遭受税收风险。
六、利率的作用
利率是少数几个既能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又能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充当杠杆的经济调控工具。
在宏观经济中,利率一方面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投资;并进而调节社会总供求。
在微观经济活动中,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影响家庭或个人的储蓄行为和金融资产选择。
但就总体而言,利率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汇市比起股市,交易相对公平、市场相对透明,因为几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金融部分基础知识讲义和总结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