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转型与角色定位
1“图书馆+”的内涵、依据、案例与影响 1.1 内涵
“图书馆+”是互联网+思维方式在图书馆服务方式上的应用,是图书馆为了顺应当前信息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转型、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打破常规,创新服务方式,突破图书馆自身原有的小圈子,以书为媒,与社会广泛结合”[1],以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能。简言之,“图书馆+”就是“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强调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成果与社会各界高度融合”[2]。 1.2 依据
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全民阅读服务的主要阵地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是社会保障公民获取知识与信息的一种机制,是民主社会的保障之一,其本质特征在于普遍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即保障居住本区域内的所有人,“无论其经济社会地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种族宗教等,都能就近获取其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文化资源和其他图书馆服务”[3]。但普遍、均等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满足不同人的多样化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亟须寻求跨界融合发展,促进阅读服务的多样化、多载体、多形态、多渠道、多方式,即必须进行“图书馆+”的尝试和探索。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时提出“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在“鼓励和引
第 1 页
导社会力量参与”中提出“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时提到“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等诸多方面。为公共图书馆与其他社会力量、行业的合作领域、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与手段提供了政策依据,并指出了路径选择。 1.3 案例
目前,“图书馆+”正蓬勃兴起,以“1+X”的无限可能,与书店、咖啡馆、银行、医院等频频擦出融合共通的火花[4],公共图书馆正在与其他行业、高科技、互联网、新媒体等之间,或功能互补或链条延伸,扩展服务外延,深化服务内涵,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涌现出了诸多典型案例。 1.3.1 图书馆+书店。图书馆和书店均是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服务机构,这为图书馆与书店联手成为可能。图书馆与书店联手最早是2014年内蒙古图书馆推出的“彩云服务计划”之“你选书,我买单”活动,依托互联网连接图书馆和新华书店,读者只要走进新华书店就可以将其所售图书作为内蒙古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借阅回家。新华书店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外部借阅点,图书馆采购采用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化服务”[4]。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安徽铜陵市图书馆与新华书店的正式“联姻”,图书馆二层4 800平方米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联手打造的铜陵新华书店图书馆店,是集展演活动、艺文空间、文创商品、图书音像经营
第 2 页
板块为一体的体验式情景书店。此外,山西太原市图书馆与太原书城推出的“你选、我购、图书速借”活动,山东青岛市黄岛区图书馆与新华南海购书中心合作开展的“你选书,我买单”活动等,都有效复制了内蒙古方式。这些方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改变了原来的供不适求、供需错位的图书采购方式,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供需对接,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1.3.2 图书馆+咖啡馆。最早实践者是江苏江阴市“三味书咖”,将图书馆开进了咖啡馆。具体做法是,“在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下,市图书馆和咖啡馆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咖啡馆提供场地、设备、人员,图书馆配送资源、统一管理、培训人员、以奖代补,市图书馆与经营性咖啡馆合作打造城市阅读联盟”[5]。这既增加了咖啡馆文化气息、书香氛围,又优化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网络,实现了功能互补。此后,这种模式在全国迅速扩展到茶室、酒店、医院、银行、电信营业厅、风景区等人们的生活便利区。“海南省图书馆与光大银行合作,将银行作为图书馆的图书外借服务点,为来银行办理业务的人提供阅读服务。位于什刹海的皮影文化酒店设置的图书角就是该酒店与北京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合作推出的,它以“公助民营”的方式为外来人口提供阅读服务。浙江杭州下城区图书馆与浙江省人民医院联手开设阅读休闲吧,方便患者、医生和家属阅读。”[4]上海市徐汇区图书馆在龙华医院特许病房设立了健康养身、医疗保健类图书馆外服务点,在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设立徐汇历史风貌专题馆外服务点。总之,哪里集聚人气,图书馆就开到哪里,图书馆服务已经打破了围墙的限制,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书香城市、书香社会建设和全民阅
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