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实践探索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实践探索

摘要:

在社会变迁中,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甚至逐渐缺失,导致高校愈发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加强和改进,但效果却不明显。文章通过对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准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

在社会变迁中,不仅社会本身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人的道德观念、法制观念等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他们既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却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大量事实证明,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甚至逐渐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愈发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加强和改进。笔者通过对所在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效果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找准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地方高校感恩教育的现实矛盾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感恩教育现状,笔者针对所在高校的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了928份问卷。从调查结果分析,学校主要通过主题班会、发布推文、征文征稿、公益活动、阅读刊物、出版黑板报等方式开展感恩教育,有84.4%的学生表示所在的学院经常或偶尔举办感恩教育活动,但是从学生感恩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5.7%的学生会经常向父母、老师、朋友表达感恩之情,而61.1%的学生偶尔才会,甚至有3.1%的学生表示从不会主动表达感恩,特别是对受资助学生的调查、访谈和分析,结果显示仅有29.8%的学生会在得到资助后会主动向资助人表示感谢。这就说明,学校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开展感恩教育,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可见如何运用有效手段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挑战,也是值得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地方高校感恩教育成效不明显的原因

(一)感恩教育偏向形式,造成感恩氛围淡薄。当前学校进行的感恩教育大多停留于形式,例如召开感恩主题班会或倡导学生给社会资助方写一封感谢信,这

1

种行动原本是善意的,但也仅是形式。虽然“感恩”也是需要形式,但感恩教育最终是需要内化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处事原则,体现在学生感恩行为的主动性,否则感恩教育只会流于形式。此外,有些学院或班级也是带着任务性地在完成这项教育内容,既没有系统的、连续性的教育规划,也较少结合专业特色进行创新,很容易受到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的忽视,甚至是反感,难以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二)教育手段沿用传统,与学生需求有偏差。虽然感恩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调查分析中发现,高校采取的教育手段和形式与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并非充分匹配。如在问卷调查中,有54.2%的学生表示学校有采取“征文征稿”的教育形式,而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感恩教育形式中,“征文征稿”仅占25%的比例;学校有采取“发布推文”的教育形式,对于微信公众号推送关于感恩教育的文章,也有43.86%的学生会认真阅读,51.4%的学生偶尔会阅读,但是学生认为“发布推文”有效的仅占了25.7%;学生最希望学校采取的感恩教育形式的调查中,选择最多的是“公益活动”、“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和“免费播放感人励志电影”,而这些恰恰是学校较容易忽视的活动形式。(三)教育载体过于单一,感恩品牌活动较少。虽然学校及各二级学院普遍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但教育载体过于单一,且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感恩教育品牌活动。学校的大部分品牌活动都是与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相关,如客家廉洁文化主题活动、社团文化节等,各二级学院也有专属的品牌活动,如文学院有学术文化节、“诗乐舞”、“戏剧之夜”晚会,美术学院有艺术文化节,外国语学院有外语文化节等等,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学院或社团组织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品牌活动,导致感恩教育缺少一个宣传效果佳、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平台和载体。 三、加强地方高校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开发显性隐性资源,营造校园感恩氛围。地方高校应改变传统的“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避免教育形式主义,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显性和隐性的德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一方面,完善德育课程体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体系中几乎没有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1],高校应发挥课程教学这一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在德育课程体系中增设感恩教育课程,或在现有的德育课程中增加感恩教育章节,扩大感恩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要将校园文化、教师示范等隐性资源创新性地融入到感恩教育,如北

2

京某管理学院制定的“使命,责任,大爱,荣誉,感恩,共享”的校训,以及“道德的楷模,管理的精英,社会的脊梁”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在实地调查中,有55%的学生表示老师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感恩教育的榜样,38.7%的学生选择“偶尔是”,可见,老师以身作则能给学生带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应用好用活自身这一“活教材”。(二)贴合学生贴合实际,创新感恩教育形式。第一,要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了解当代大学生希望通过什么形式开展活动以及他们对目前教育形式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对感恩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创新,贴合学生实际需求,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主动表达感恩之情,才能使感恩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感恩行为上。第二,开展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一是开展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为学生制造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如笔者所在学院就与当地残联达成合作协议,结合专业特色,定期到残联开展豆画、海绵画、彩绘t恤等公益活动,将专业特色和感恩教育融入公益活动中,让大学生在行动中强化感恩意识;二是结合节日或时下热点,免费播放励志感人电影,或是在课间播放感恩励志公益广告;三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举办感恩主题比赛或活动,并通过成果展示来扩大宣传教育效果。第三,制定有效的反馈机制,引导学生建言献策,也可通过新媒体的阅读量和点赞量等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点,及时调整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感恩教育的效果。(三)整合社会实践资源,打造感恩品牌活动。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单纯依靠高校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整合社会和家庭的资源,拓展育人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有意识、有规划地打造感恩教育的品牌活动,扩大影响力。河南某高校药学院从2021年开始举办“寸草报春晖”感恩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寒假期间完成“五个一”的活动,包括学做一道菜、每天干一件家务活、每天说一句礼貌用语、每周给长辈洗一次脚、写一篇实践后的心得体会五项内容,再寒假结束后组织“寸草报春晖”感恩教育报告会和主题班会,畅通活动感想和心得,深化、拓展活动的育人效果[2]。据悉,该活动至今连续举办十五届,已成为该校的品牌特色活动,受到社会和家庭的大力支持,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显著的育人效益。 四、结语

感恩教育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高校重视的德育工作之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不仅能让学生知恩、识恩、施恩,还能促使他们团结互助、

3

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实践探索

地方高校感恩教育实践探索摘要:在社会变迁中,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甚至逐渐缺失,导致高校愈发重视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加强和改进,但效果却不明显。文章通过对感恩教育的形式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准大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0yqk6i58n92i2p9mey92mdyx4233001ca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