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_静物画有声_美术_初中_冉三春 学习目标 知 识 与能力目标
通过线造型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 方 法 与过程目标
要学会并初步掌握线造型过渡画法的基本要求并掌握用色彩如何体现。 情 感 与态度目标
在组合静物写生中要注意对物体的形象观察,理解,比较和概括能力。 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提高并掌握线造型的基本要求。 难点:提高线造型能力。 教 具学具准 备 视频、课件。
课 堂 教 学 活 动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静物写生: (一)方法:
1、确定构图:位置、大小、长短、高低等
确定构图:位置、大小、长短、高低等;运用直线画出物体基本形:运用直线的好处是可度量出物体比例、位置、长短、走向;充分表现物体基本形与特征:结构、质感、前后位置、透视关系、空间关系等。
2、运用直线画出物体基本形:运用直线的好处是可度量出物 体比例、位置、长短、走向。
3、充分表现物体基本形与特征:结构、质感、前后位置、透 视关系、空间关系、比较等。
(二)演示教学:视频演示。
抽取习作讲评,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课下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积累创作素材。 教学回顾与反思
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视频示范,使学生能进一步掌握静物写生的基本步骤,使学的表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眼目睹,直接感受后进行练习。经过我对这节课的精心设计和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画面的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我预设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静物画有声_美术_初中_冉三春 年龄特点:
八年级学生大部分是处于15、16岁左右的学生,他们既具有许多活泼的特性,同时又是处于生理、心理高速发育时期——青春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这时的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有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于美术技巧也有了一定的掌握,对空间的理解也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也依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和教学需求开展了适合他们这个阶段的绘画作业。 认知特点:
1、 对于构图的意义的理解,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构图形式,并说出构图感觉。 2、通过图片介绍色调,鼓励学生说出对于不同色调的感觉。
3、八年级的学生思维较为成熟,对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对于创造力也没有受到太多约束,是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好时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是最重要的。 4、鼓励培养多种色彩静物的表现形式。
【效果分析】效果分析_静物画有声_美术_初中_冉三春
我个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美术课堂上,我们应该让美术带给我们生活更多的价值感,我主要通过诗歌朗诵——生活是什么颜色的导入课题,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杂论的物品摆放没有美感,导出构图形式,色调、色彩静物的表现方式、表现步骤进而让学生自己摆放静物,自己表现。
通过课堂教学观察,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参与, 原先沉闷的“一言堂” 教室里现在笑声不断,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在兴趣的指引下, 在对主动学习的投入中,学习效果也远非往日的被动接受所能比拟。当然,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一些地方还需改善提高, 如在问到感受时有的同学不太爱表述,但是他们画的却不错。对于没有见过的表现形式通过视频来给他们增加一些知识。这些细节方面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寻找对策,使这种听说课模式更加完善, 从而使每位学生真正投入其中, 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_静物画有声_美术_初中_冉三春
本课属于“设计·表现”学习领域,是在上节课学习构图之后,来进一步表现色彩静物,体现色彩美感,体现色彩表达感情的内容。我通过诗歌朗诵——生活是什么颜色的导入课题,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杂论的物品摆放没有美感,导出构图形式,色调、色彩静物的表现方式、表现步骤进而让学生自己摆放静物,自己表现。
【评测练习】测评练习_静物画有声_美术_初中_冉三春 _370983005001 1、 构图的形式有哪些?
2、 这些构图形式分表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 3、 相同静物的不同色调给人的感觉相同么? 4、 不同的色调给人什么感觉?
5、 色彩静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用什么工具?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_静物画有声_美术_初中_冉三春_370983005001
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诗歌朗诵——生活是什么颜色的导入课题,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图片,杂论的物品摆放没有美感,导出构图形式,色调、色彩静物的表现方式、表现步骤进而让学生自己摆放静物,自己表现。不再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采取多样化的处理手法,通过视频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色彩静物的表现过程,了解色彩的使用及表达的情感,最后通过表现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静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并进行师生、生生评价,让整个课堂生动活泼。
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是在图片的解读,以及对于色彩静与情感的解读。 还要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的需要, 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激励性的语言,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师的